比特再创新高,莱特币又会有多大潜力呢?

难,比特币的现存问题是交易速度慢,交易成本高,但这是有原因的,在安全性上更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衍生出BCC,LTC,以及这个月分叉的BT2,但BTC core团队倾向于用侧链等技术解决这个问题,交给市场吧,做好各种币的配比

文:张家明/海外财富网

莱特币于2011年问世,目前总市值约为170亿美元,位居所有数字加密货币总市值第五。创立莱特币的旧金山软件工程师李启威(Charlie Lee)周三在社交新闻网站发贴称,他在过去几天中全数出售了手中的莱特币,并捐出了所得款项。

Charlie Lee称,无论何时他在推特上发布关于莱特币价格或仅仅是消息面的信息,都被指责是为了“个人利益”而谈论这些话题:“有些人甚至认为我做空了莱特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在持有莱特币的同时在推特上讨论它是有利益冲突的,因为我的影响力太大了。我一直克制着在发布重要推文前买卖比特币,但这种事只有我自己知道。永远都会有人怀疑,我的举动是不是为了借莱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的成功来增加个人财富。”

他说,“过去这些年我都尽量不去谈论莱特币的价格,但价格又是莱特币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每当我谈论到莱特币价格,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都有人指责我是为了图谋个人利益。甚至有人认为我在做空莱特币!

某种意义上,对我来说,持有莱特币和评论它是一种利益冲突,因为我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莱特币让我在经济上受益良多,我的状况已经够好了,不再需要把个人财务状况与莱特币的成功与否联系起来,”李启威说,他手头除了几枚收藏货币之外,不再持有任何莱特币。

李启威在文章中未说明出售数量和价格,不过表示数量占全天成交量的比例很小,“并未导致市场崩盘”。据有关数据显示,过去五天莱特币涨幅已经超过9%,达330美元。而如果从去年12月20日算起,当时莱特币的价格为3.67美元/枚,今年年初的价格为4.39美元。

目前莱特币价格依然高于330美元,这意味着一年内莱特币价格涨幅超过90倍。不过受到黑客攻击、监管机构干预等一连串坏消息的影响,莱特币周三下跌逾7%,随大部分数字货币走低。

李启威在文章中坚称,出售莱特币并不表示已经对其丧失信心。“我依然会把所有时间花在莱特币上,”他说。“莱特币腾飞时,我仍然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获得回报,只是不通过直接持有的方式。”

加密货币被称为金融市场史上最大的泡沫,对于在高点获利了结感受如何的问题,李启威写道,感觉有些“奇怪”,但“也有些神清气爽”。比特币波动性非常大,莱特币更加严重。“我只想警告大家:必须负责任地投资。不要把你的毕生积蓄全部都拿去买虚拟数字货币,谨防它暴跌80%。”李启威在推特上如此写到。

新鲜实用的海外投资理财资讯,尽在海外财富网HaiwaiMoney.com

想要获取更多关于全球经济的信息,请关注海外财富网微信公众号(haiwaicaifuzixun)

国产其它手机品牌会用HMS么?

除了华为,其他的手机品牌原则上应该不会用HMS,这里有2个问题,首先是谷歌是否开心,其次就是对华为的顾忌,华为如果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可能不是太好。

这里我还是要说明一下HMS是什么?HMS不仅仅简单的是应用市场,而是一种生态,和谷歌的GMS一样,HMS的核心其实是华为账户加上应用市场,然后提供华为钱包、华为地图组件、扫码组件等一系列核心的组件。

第一个问题:是否愿意得罪谷歌

和GMS一样,HMS一方面为开发者提供相关的接口可以开发APP并提供利益分成,另一方面也给用户提供应用APP的方便的下载渠道。所以,HMS是一种生态,这种生态同时为开发者和用户提供服务。

那么其他品牌如果使用HMS,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要不要得罪谷歌。要知道现在华为摆明了是和谷歌对着干,即使以后谷歌为华为恢复了GMS,华为的HMS一定也会继续推广下去,所以其他品牌如果和华为共用HMS,肯定会得罪谷歌。

如果中国的其他品牌也得罪了谷歌,那么我觉得谷歌会毫不犹豫的下手,那也就意味着这些品牌的海外策略会遭到重创,这对刚刚出海的小米、OPPO、VIVO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这些品牌不太可能冒着得罪谷歌的风险加入华为的HMS

第二个问题,是否愿意被华为牵制

前面说了,GMS和HMS是生态,是以华为账户为核心的开放能力。如果其他企业愿意用华为HMS,那也就意味着账户和开放能力都和华为共用,华为会掌握这些手机企业整个用户的生态信息,这个对其他企业当然是有问题的。

谷歌虽然有GMS,但是谷歌本身并不以智能手机业务为重,所以谷歌作为第三方掌握这些生态信息,虽然吃相可能难看一点,但是本身没有问题,谷歌和智能手机企业实质上不存在竞争关系

而华为本身就是世界第二、中国第一的智能手机制造企业,和其他几家国产智能手机制造本身存在严重的竞争关系,如果他们都加入华为的HMS,华为无疑是有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嫌疑,其他智能手机企业肯定是有顾虑的。是否会受华为制约?收入分成如何分成?这个都是问题。

所以,除非华为把HMS独立出来,和其他的几家智能手机企业投资成立一个新公司,把HMS独立成第三方,否则我觉得其他智能手机制造商不可能加入HMS

是否其他智能手机企业可以再造一个GMS

除了华为之外,OPPO、VIVO、小米可能呈现联合的趋势,不仅仅是之前成立了互传联盟。而且据说在做全球开发者平台GDSA,类似于一个统一的应用市场。那么中国的其他智能手机制造商可否再造一个HMS呢?

首先GDSA不是GMS也不是HMS,GDSA是一个应用市场类的APP,是为了避免重复的上传和审核APP,这个对开发者是有好处的。但是GDSA没有GMS核心的生态概念,没有地图、扫码等各种接口,因此不算替代GMS的软件,不会引起谷歌的不开心。

前面说了,GMS和HMS是生态,推动生态需要很深的技术实力和破釜沉舟的决心。谷歌和华为都是技术派,所以有这个能力来做一些事情,而且华为也逼着走这条九死一生的道路。

当然我不是觉得国内其他企业的软件开发能力不如华为,有可能小米的软件开发能力比华为还好一些,他们有没有这个决心呢?

还有一个技术问题的是GMS和HMS都需要依托公有云,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谷歌有全球公有云,华为也有,所以在云这里华为不存在问题,而其余三家就比较麻烦了,没有全球性的自营公有云节点支持,很难为全球用户提供迅速、便捷的服务。

有没有唯一让中国手机制造商联合造一个CMS的方法

如果华为和中国其他智能手机制造商联合,那么就不能叫HMS了,应该叫CMS,C就是China。那么有没有可能中国的智能手机企业联合造一个CMS呢?

这个是有可能的,虽然可能性不大。有一种典型的情况是中美彻底闹翻,其他国产的智能手机企业不得不参加科技战,那么的确有可能联合起来依托全球这1/2市场打造一个CMS,否则我不认为余下这几家企业有得罪谷歌的勇气。

不过我觉得唇亡齿寒,其他智能手机制造商在盯着华为,私下有一些内部的交流沟通也不一定,这我们就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