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网络是什么?

派网络是一家提供全球优质加速服务的网络科技公司,致力于提供可靠、高速的网络连接。它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快、更稳定的网络传输体验。

派网络的服务包括全球加速、全球负载均衡、内容分发网络和防御服务,能够为用户提供高效的网络加速和保障服务,减少网络延迟和丢包率,提升用户体验。

此外,派网络还提供了多个智能控制面板和监管工具,使用户能够实时监控和管理网络连接,确保安全性和稳定性。

Surface Phone值得等待吗?

怎么说呢,值得也不值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1.产品力,但从硬件来说,微软的产品里毋庸置疑,原本就是个软件公司,但实在看不下去友商们弱鸡的能力,便自己推桌面硬件SURFACE系列硬钢苹果MACBOOK系列,而且后续还拓展出了一系列很强大的硬件,比如智能桌面、耳机等等。售价更是一月超越苹果,把自己的友商远远扔在了后面,但还是成功了,原因便是这么多年来大家对微软的认可和不可一世的硬件产品力。

2.生态,这也是现在微软最欠缺的,在Win7以前,大家使用Windows系统一直都是盗版破解为主,虽然对微软无比膜拜,但是购买正版的人屈指可数。而苹果PC最早被人视为小众,一方面是因为超高的售价,另一方面是早先对Windows系统的不兼容和封闭生态。直到苹果手机的雄起,和后续ipad系列应运而生,大家才知道什么叫生态系统,原来软件硬件是可以这么结合的。并且苹果在硬件设备赚钱的同时,把软件的钱也赚了,大家才看到一个封闭的苹果生态利用授权应用商店打开的另一种开放道路。

随后,自Win8开始,微软也开始做了应用商店,并把Windows系统和office系列等王牌产品开始类似于苹果式的付费模式。可说回来,无论微软做不做应用商店,对于广大中国用户来说,几乎都是在用破解版、汉化版、所以你卖你的,我不买便是了。只要系统好用一切ok。

但说回手机则完全不一样,没有任何软件优势,毫无生态可言的WP系统已经给了微软重重的一击,少的可怜的用户数量让软件开发者完全对这个生态没有兴趣。而没有优秀的软件支撑在智能手机时代就更不会有消费者买单,从而恶性循环,最终沦为小众产品。

3.性价比,以微软对硬件制造的要求,如果真的有Surface Phone售价也一定会非常高,最起码是要跟最新款iphone手机价格不相上下,那么人们同于一台万元机的要求肯定也要是iphone级的。但即便硬件的工业设计和做工可以达到,生态还是痛点,所以即便相比于iphone性价比也是较差的,就更别提一应拼杀在2000-5000元的安卓机皇了。

那么微软在手机这条路上还有什么破局之路可走吗?

首先,微软从来没承认过自己要做手机,生态系统上与苹果和安卓巨大的差距那些国际级的分析师会不明白吗?

那么微软的折叠专利又会是做什么用的呢?

从现在来看,这很可能是一款小型甚至就是手掌级别的桌面硬件,很可能依然是搭载X86架构的计算机,也许交互会重新设计,甚至采取新的UI风格,但正如Surface book之于传统笔电一样,进一步缩小的桌面设备获取才是微软的杀手锏,因为只有这个领域内,他才是硬件和生态系统结合最完美的公司。

最后,无论微软推出什么样的手掌级产品,都不可能像当年诺基亚一样草率的应用WP这种根本没前途的解决方案,即便真的是要推出手机,相信微软在生态环境这方面也一定做好了十足的准备。这是一场仗,且在讲故事这方面微软远远不如苹果,所以如果微软真的下手,就将是黑科技级别的颠覆。

完全值得期待,win10的生态链,对于商务办公以及相对ios的开放性,安卓的安全性来讲,都是独一无二的,其稳定性及可操作性和扩展性都是微软多年以来最具有优势的地方,此款手机一出必将颠覆现有ios和安卓的高端客户群体,市场指日可待

对于当今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来说,一提到“智能手机”,大家首先会想到的不是Android(安卓)就是iOS(苹果)。但是,如果时间倒推回2007年,当时的智能手机低端的代表是塞班(诺基亚),而高端的话,毫无疑问就是微软的Windows Mobile了。

众所周知,塞班系统如今早已作古,而WM的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就在上个月,流量监测网站NetMarketShare发布了全球手机操作系统的份额数据,其中Android的市占率最高,达到了68.5%,iOS设备30.65%位列第二,这两者加起来就占据了99%,而搭载Windows手机系统(包括Windows 10 Mobile以及更早的Windows Phone)的手机呢?仅仅只剩下了0.19%而已!

事实上,就连微软自己都已经对Windows 10 Mobile系统不再抱希望:早在去年,微软就已经宣布不再为这个失败的移动操作系统提供新功能和新硬件,换句话说,它真的已经“凉了”。

WM凉了,可它的原队友却还在”蓄力“

有趣的是,虽然Windows 10 Mobile系统现在看来已经凉凉,但微软原本为它“钦定”的队友却至今没有亮相。不仅如此,它似乎也并没有被放弃,而是还在不断地研发、曝光、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没错,这就是“传说中”的微软Surface Phone,它的第一次曝光甚至要追溯到2007年——当时,就有媒体发现微软注册了一个名为www.surfacephone.com的域名。而到了2012年,当诺基亚推出WP旗舰手机Lumia920之后不久,时任诺基亚CEO埃洛普便宣称,“我们欢迎 Surface Phone,它将有助生态系统”,从而间接证明了这一产品(企划)的存在。

时间推移到2016年,彼时微软的Surface平板、笔记本等产品早已是大获成功,而这也促使用户们更加期待手机形态的Surface产品。当时既有传言,称Surface Phone将会在2017年到来,甚至还有些“业内人士”信誓旦旦地称Surface Phone会有三个版本,配备了类似Lumia950上的 Continuum 模式等等……

不过,Surface Phone最终没能如期到来,取而代之的是关于它的各种外观、配置、功能、专利的持续不断的“爆料”——诸如折叠屏、背部触控、压感笔支持等等,要说起来确实都是些足够“黑科技”的卖点,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全都是些非常花钱的配置。

蛰伏的Surface Phone,执念还是另有隐情?

从2012年首次被官方确认存在,到如今“一直在跳票,从未被放弃”,很显然,Surface Phone在长达六年(甚至可能更多)的研发时间里,其实际的产品形态、功能特征都势必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换句话说,微软肯定已经在Surface Phone上投入了大量的“沉没成本”。特别是在如今连原定搭载的操作系统都已经不再继续的情况下,是什么促使微软还在持续推进着Surface Phone项目,甚至时不时地还对外“吹风”呢?

很简单,因为对于微软来说,“Surface”的存在意义远不止单纯的硬件产品子品牌。虽然现在Surface平板销量口碑双丰收,虽然SurfaceBook 2确实是目前最好最强的Windows变形笔记本,但它们被研发出来的主要目的并非只是赚取销售利润,而是要以“官方设备”的身份对其他厂商进行指导,指明相应形态的Windows设计所应有的方向,甚至是相当于直接给予了一种“参考设计”。

同时,对于用户来说,Surface家族也意味着可信赖的、“原汁原味”的Windows体验。事实上,诸如Windows Hello生物识别、Windows Ink手写输入这些新版本系统中的新特性,最早都是在Surface系列上实装的。比起广告片、宣传资料这些东西,看得见、摸得着、能够直观体现Windows系统“先进性”的Surface家族硬件,其实反过来也是微软给自家软件和服务做的一次“硬(件)广告”。而且它的效果远比常规广告宣传更好。

想通了这点,其实我们就不难明白微软至今坚持Surface Phone研发投入的理由了:虽然Windows 10 Mobile可能已经凉了,但微软的移动端操作系统研发之路显然不可能就此停顿——比如说,传闻中采用“Windows Core OS”理念,代号为“ Andromeda OS”的全新系统,就显然需要一台足够给力的全新设备来作为它的“官方参考设计”。特别是在如今多家手机和PC厂商都已经退出Windows Mobile阵营的情况下,也只有尚在襁褓中的Surface Phone能够当此大任了。

“官方设备”实为业界惯例,但微软手机确实不好当

当然,稍微有些常识的朋友,此刻或许就已经想到了谷歌的Nexus、Pixel产品线,它们着实是比微软的Surface产品线更加纯粹的“官方参考设备”。除此之外,其实对于苹果而言,iPhone、iPad甚至是mac产品线不也是如此么——虽然苹果是独家封闭系统,但谁又能否定它的硬件产品不是自家服务的官方载体呢?毕竟,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单纯靠卖硬件早已不是可持续的盈利之道——软件、服务、内容才是长久的用户黏性来源和保障。

不过,对于微软来说,目前摆在Surface Phone面前的困境,或许远比当年初代Surface平板电脑面临的还要更难解决。毕竟,Surface当年做的,只不过是靠着超凡的设计与品质,让消费者对于“平板触控PC”这一早已存在的产品品类产生新认识而已;但如今的Surface Phone,恐怕将不得不承担起重建消费者信任、从业已发展成熟的竞争对手那里抢夺份额的任务。

当然,重担之下诞生的Surface Phone,说不定反而会异常出色呢?这样一想,其实微软这么多年的隐忍和投入,或许都是为了这一次翻身的“大杀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