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e币全称 如何看待文化?
如何看待文化?
广义文化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狭义文化是指哲学、美学领域。
平时所说的文化,应该更多的理解为精神类财富总称(非物质文化)
国学范围包括广泛文学、教育、戏曲、诗词、音乐、绘画、书法、历史、汉服等等很广泛的领域。
传统文化,更多的指以儒释道为术心的学说,并不等同于一般所说的国学。
知识不等同于文化。知识是记问之学,综合起来内化成个人的东西,然后展现出来的才是文化。
一般所说的文化产业,可以解释为国学。既然说“产业”,那就意味着商业化味道更浓重一些。
从古至今,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就有文化,所以文化只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被赋予新的元素,得到融合、进步,然后回过头来再推动历史的发展。
文化文化,以文化育。
如何看待文化?这个题目很大。我只能在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上简单作答。
文化和我们自己息息相关,形影不离。一张口,一投足,就是一个个文化的具体体现。一个的文化知识的多寡,社会阅历的丰欠,行为能力的强弱,都是某种文化在一个人身上的演绎。人如果没有文化,周围没有一个文化氛围,那就是一个行尸走肉。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在主动生或被动的情况下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各种各样的文化,通过不同的载体,直接或间接地进入我们的大脑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我们每个人的文化层次,文化内涵都在逐步的提高,乃至有质的提升。
而文化,对于我们国家,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更是一个非常显著的标志性特征。人们常说的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历史传承,是我们国人引以为傲的一个重要方面。纵观世界,玛雅文化,古印度文化,都有兴盛和衰败的历史,没有一个从一而终,一脉相承,传延至今的。而我们华夏民族,三皇五帝,神农伏羲。诗经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那么多文化瑰宝,众口相传。2000年的前的诗经,那么优美的句子一直传诵到现在。屈原的九歌九章等骚体诗篇,仍然是我们美好的文化食粮。美妙的唐诗宋词,老少咸宜朗朗上口。五场诗词大会,把中国文化的传承提高到一个峰巅。
文化是中国人牢固的心结,是深入骨髓的内在基因。历史上元清两朝,入侵中原。游牧民族的铁蹄能踏遍华夏大地,但是改变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而反过来被中华文化所征服。中国人最自信的一点就是文化不灭。
走在新时代的中国人民,有着强大的自信心,满怀豪情走向辉煌的未来,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化既有继承性又有发展性,只有坚持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充分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理念,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促进本民族的文化大发展。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加强文化建设 提升文化自信,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如何把传统和现实相结合,凝聚成强大的发展动力,是非常重要的。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纳入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是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精髓。它强调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才可以凝聚人心。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大力弘扬中华美德,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
借鉴与创新融入世界文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在学习中不能照搬照抄,对比较成功的,就应积极借鉴。缩小我们民族与世界先进民族的差距。
文化建设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倡导人的社会责任,鼓励人们在实现个人利益基础上,维持社会正常秩序,为社会多做贡献,让人们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