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元与上纬新材:“独立”宣言下的机器人迷局
一家明星机器人公司,与一家原本低调的新材料上市公司,正上演一场引人瞩目的资本与产业“双人舞”。
自智元机器人入主以来,上纬新材的一举一动都牵引着资本市场的神经。而当它宣布独立进军机器人领域时,一场关于“协同”与“独立”的战略迷局,也随之展开。

图片来源:智元机器人
一场“撤回”的预告
早前11月6日,上纬新材在宣布上海智元恒岳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智元机器人及核心团队共同出资设立的持股平台)要约收购其公司股份交割完成时,便公布了这则重磅消息:公司将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
彼时,上纬新材称,董事会换届选举后,公司将在不存在与关联方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的实质同业竞争的前提下,在不存在严重影响独立性或者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的前提下,与关联方各自独立开展业务,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公司在人员、资产、业务、机构、财务等方面均保持独立。
随后11月11日,名为“智元上纬”的公众号上线,发布了机器人概念产品预热海报,海报上的信息暗示了一款身高1.88米的人形机器人。
当天,上纬新材股价直线拉升,强势封板涨停。“智元上纬”、“1.88米机器人”等词条刷爆网络。
对于此事,智元机器人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智元上纬”将独立开展具身智能业务,并非联合智元机器人开展业务。
上纬新材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公司业务都在正常开展,没有收到过剥离原有业务的信息,并未掌握负责开展机器人业务部门的信息。”对于公众号消息的发布,前述工作人员回应,“应该是营运方向的部门在做,证券部门目前还没有收到这块内部协作的信息。”
目前,该公众号文章已被删除,只留下账号主体为“上纬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简介。

图片来源:智元上纬截图
面对资本市场的火热情绪,11月11日晚,上纬新材发布公告强调,公司于近期开展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处于产品开发阶段,尚未实现量产及规模化销售,相关业务尚未形成营收及利润,预计不会对2025年度业绩产生正向影响。公司与关联方各自独立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应用场景不同,确保与关联方不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的实质同业竞争。
“独立”背后的协同可能
回溯历史,智元机器人通过参与定增、受让股份等方式,已悄然成为上纬新材的第一大股东。这层坚实的资本纽带,让市场将任何关于“智元”的动态,都视为上纬新材基本面的重大利好。
在智元机器人入主后的两个多月里,上纬新材股价从7.78元/股一路飙升至最高132.1元/股,缔造了惊人的资本神话。这背后,是市场对智元机器人技术通过上市平台实现商业化的强烈预期。
据悉,上纬新材主营业务仍为环保高性能耐腐蚀材料、风电叶片用材料、新型复合材料以及循环经济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未发生重大变化。
根据上纬新材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上纬新材营业收入为12.7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6.6%;归母净利润为6054.77万元,同比下降6.92%。
在行业人士看来,上纬新材发布的公告中,“应用场景不同”是其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的关键点。
盖世汽车了解到,智元机器人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对“通用性”与“实用性”的平衡。通过构建远征、精灵、灵犀三大机器人家族,智元实现了从商用服务到工业作业的多场景覆盖。

图片来源:智元机器人
具体来看,远征系列侧重拟人化交互与商用服务,精灵系列聚焦工业物流与精密作业,灵犀系列则擅长灵动展示与情感交互。这种差异化的产品策略,确保了其技术能力能够精准对接多样化的全球市场需求。
在智元系公司对上纬新材的收购在法律程序上已全部完成后,上纬新材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智元机器人董事长邓泰华,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CTO彭志辉被提名为上纬新材第四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
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业绩支撑,上纬新材恐怕难以解释如此剧烈的估值重构。这也就意味着,在要约收购完成,伴随着管理层的变动,上纬新材有望进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与商业化落地的关键年份。据国金证券研报统计,国产机器人订单合计超30亿元,对应近2万人形机器人本体。其中智元已公开订单规模超1亿元,其“远征A2”人形机器人更是全球首个同时获得中、美、欧三区域认证的产品。

图片来源:智元机器人
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带来的热度,让上纬新材跨界入圈,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在当前“独立运营”的表态下,双方未来可能通过技术授权、供应链协同等合规方式实现实质合作。
目前来看,这场“拉扯”远未结束。在资本期待与产业现实之间,在“独立宣言”与协同可能之间,智元与上纬新材的每一步选择,都将重新定义彼此的未来边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