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的身影无处不在。



他执掌的这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当前估值已达5000亿美元。尽管仍在消耗巨额现金,却已与基础设施合作伙伴敲定了多项价值数十亿至数百亿美元的合作协议——而这些投入正深刻影响着市场走向。


在英伟达(Nvidia)同意向OpenAI投资至多1000亿美元后,纳斯达克指数与标普500指数于创下历史新高。此前的7月,OpenAI已与甲骨文(Oracle)达成一项价值300亿美元的协议,该协议是“星际之门”(Stargate)计划的一部分;这一规模50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项目,软银(SoftBank)也参与了出资。


OpenAI的合作承诺远不止于此。云计算公司CoreWeave上周宣布,已同意向OpenAI提供至多224亿美元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支持,较3月初步宣布的119亿美元规模有所提升。本月早些时候,芯片制造商博通(Broadcom)透露新增一位价值100亿美元的大客户,分析师迅速指出该客户极有可能就是OpenAI。


尽管OpenAI表示,扩大规模是推动创新与未来人工智能突破的关键,但面对这些令人瞠目的巨额数字,以及OpenAI对日益紧密的基础设施合作伙伴网络的依赖,投资者与分析师们已开始心生疑虑。


例如,今年3月CoreWeave首次公开募股(IPO)前,OpenAI就对其进行了3.5亿美元的股权投资;去年10月,英伟达通过参与一轮66亿美元的融资,正式确立了对OpenAI的财务持股。据《金融时报》5月报道,甲骨文正斥资约40亿美元采购英伟达芯片,为OpenAI“星际之门”计划下的一座数据中心提供算力支持。本月早些时候,CoreWeave还披露了一笔来自英伟达、价值至少63亿美元的订单。


而通过向OpenAI注资1000亿美元,英伟达不仅将获得这家初创公司的股权,同时还能从中赚取营收。


据OpenAI首席财务官萨拉·弗里尔(Sarah Friar)透露,该公司今年预计仅能产生130亿美元营收。她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科技行业的繁荣期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大胆投入。


“互联网刚起步时,人们总觉得‘哦,我们建得太多了,根本用不上’。”弗里尔说,“但看看今天的互联网,不就知道当初的投入有多重要了吗?”


奥特曼今年8月接受CNBC采访时也表示,为了优先保障增长与投资,他愿意让公司维持亏损运营。


*“令人不安的信号”*


然而,部分分析师已发出警示,认为OpenAI与英伟达的合作让人联想到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裂前的“供应商融资”模式——当时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泡沫的破灭。


截至目前,英伟达仍是人工智能热潮的最大赢家,因其生产的图形处理器(GPU)是训练AI模型、处理大规模AI工作负载的核心硬件。英伟达对OpenAI的投资将在未来数年分期支付,而这些资金将帮助OpenAI建设以英伟达GPU为核心的数据中心。


“即便不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整体前景持怀疑态度,也能察觉到这一合作释放出的不安信号——整个行业已陷入严重的‘自我循环’。”投资研究公司Bespoke Investment Group在一份给客户的报告中写道,“如果英伟达必须通过提供资金来创造自身营收、维持增长,那么整个生态系统可能难以持续。”


One Point BFG财富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彼得·布克瓦尔(Peter Boockvar)表示,OpenAI与英伟达的合作消息公布后,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时期那些公司的名字瞬间浮现在他脑海中。


不过他在报告中指出,两者存在一个关键区别:“如今这笔交易的规模,在资金数额上要大得多。”


“要让这场大规模‘实验’成功且不造成巨额亏损,OpenAI及其同行必须创造巨额营收与利润——既要支付他们签下的所有合作协议款项,同时还要为投资者带来回报。”布克瓦尔说。


OpenAI发言人在回应CNBC时,提及了奥特曼与弗里尔上周的公开表态,并补充称公司正在追逐“一个百年一遇的机遇,这样的时刻需要与之匹配的雄心”。


贝恩咨询公司(Bain & Company)《2025年科技行业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算力需求可能达到惊人的200吉瓦(GW)。要建设足够多的数据中心来满足这一预期需求,每年需投入约5000亿美元——这意味着人工智能企业需合计创造2万亿美元的年营收,才能覆盖这些成本。


贝恩还指出,即便企业全力以赴投资云计算与数据中心,“其营收规模与支撑全部投资所需的资金相比,仍将存在8000亿美元的缺口”。


显然,OpenAI前路充满挑战,但奥特曼在上周的采访中对这些担忧不以为然,否认基础设施投入“过度”的说法。


“要实现人工智能的落地,就必须投入这些资源。”奥特曼告诉CNBC,“与以往的技术革命或互联网早期阶段不同,人工智能需要的基础设施规模极为庞大,目前我们看到的还只是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