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凭什么登上智能网联汽车“新王座”?
两江交汇处,西南工业重镇由此诞生。
这座以“山城”闻名的重庆,正以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重塑其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的角色。
早在2013年,重庆便明确提出打造“中国底特律”的愿景。而今,重庆的目标已升级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
从昔日的“摩托车之都”“燃油车重镇”,到如今剑指全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新王座”——重庆,凭何有此底气?
新能源冲刺130万辆,要靠“左膀右臂”?
重庆汽车产业,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雄厚的产业基础。
回顾过往,在长安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重庆汽车产业迅速成长——2015年,汽车产销量突破260万辆,跃居全国第一。其中,长安汽车自主品牌产销达142.5万辆,成为国内首个迈入“百万俱乐部”的自主车企。
此后三年间,重庆持续稳坐全国汽车产销头把交椅,年产量一度突破300万辆大关。
2018年,我国汽车销量出现了28年来的首次下滑,车企站在向新能源转型的十字路口。正是在这一年,重庆汽车产业来到转折点:传统路径遭遇瓶颈,新能源浪潮带来挑战,催生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机遇。
变革、转型,成为这座城市的必经之路。在2020年,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量仅为4.3万辆。直到2024年,这一数字跃升至95.32万辆,同比激增90.5%,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2025年,重庆已明确目标,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万辆,推动全市汽车产业产值实现12%的增长,在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新赛道上全速前进。今年1—8月,重庆市汽车产量165.9万辆,保持全国省市第三位,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69万辆,增长31.4%。
图片来源:重庆发布
“重庆的汽车产业很有前途,很有未来。赛力斯和长安在重庆的生态环境里面发展得很好,我们很羡慕。”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今年9月底的公开场合如此表示。
整体来看,重庆已形成以长安汽车、赛力斯汽车为龙头,十余家整车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在全球汽车产业风起云涌的变革时代,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跑出“加速度”,背后自然离不开长安汽车和赛力斯这两家车企。
今年6月,长安汽车正式转变为央企身份。作为首家总部落户重庆的一级央企,长安汽车以“打造世界一流汽车集团”为目标加速发展,旗下阿维塔、深蓝汽车、长安启源等新能源品牌表现强劲。
“这是历史选择,也是国家战略安排。”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新长安将积极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参与重庆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系统工程。此外,新长安也将围绕重庆产业布局,打造研发总部、智能制造核心区和出海指挥中心,形成央地协同的制造与产业高地。
图片来源:长安汽车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长安汽车累计销量为206.6万辆,同比增长8.46%;其中自主品牌销量175.0万辆,同比增长10.47%;新能源汽车销量72.4万辆,同比增长59.72%。今后,新长安将锚定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三大战略主线,力争2030年实现年销500万辆,其中新能源占比超60%,海外销量超30%。
赛力斯并非依靠传统的规模扩张或全矩阵布局,而是选择了一条深度绑定顶尖科技企业、聚焦高端细分市场的“超车道”。它以与华为的深度融合为引擎,以高端品牌AITO问界切入市场,实现了从传统车企到科技型车企的华丽转身。数据显示,今年1-8月赛力斯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27.9万辆,同比增长381.75%。
AITO问界系列,创造了现象级的市场表现。问界M8、M9稳居国内高端车型“销冠”宝座,擦亮了“重庆智造”金名片,更验证了重庆在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制造与整合能力。赛力斯总市值规模已突破2500亿元,在A股中的市值排名入围前50位,并在汽车板块中升至第二,仅次于比亚迪。
可以说,在重庆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道路上,长安汽车和赛力斯这两家龙头车企可谓“左膀右臂”,携手带领重庆汽车产业链稳步向前。
打造生态,先构建智造、AI的土壤
2022年,《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发布,里面提到,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仍面临档次不高、规模不大、配套不强等问题。在认清自身优势与劣势的客观条件下,过去的三年时间,重庆市一直在奋力追赶。
据悉,重庆市政府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架构下,提出了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目标。
通过“33618”体系建设,重庆将从“制造”转向“智造”“创造”,其目标是到2027年建成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实现工业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其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产业为3大主导产业,每个产业目标培育成万亿级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志在建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重庆,锚定这一产业方向实施AI赋能,培育汽车产业生态。
图片来源:千里科技
就在9月底,千里科技在江畔完成了一次高调的战略宣告:这家由力帆科技蜕变而来的企业,正彻底告别传统制造标签,全面转向AI驱动的科技公司。作为重庆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千里科技坐拥重庆“19家整车厂 1200家配套企业”形成的完整生态链。
扎根重庆的千里科技,将进一步释放重庆在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场景开放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加速构建开放、协同、创新的AI生态系统,彰显重庆在“人工智能 ”方面的创新活力与应用潜力,同时为重庆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注入更强动能。
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表示,“我们希望成为重庆整个智能网联汽车AI底层的赋能力量,在重庆制造业的基础上,能够真正迸发出未来AI 车的巨大能量和活力。”
此外,在重庆全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生态的当下,华为引望在重庆的落地也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华为引望进入重庆,阿维塔和赛力斯成为绕不过去的两家车企。它们不仅是重庆新能源车企的代表,也是最早与华为进行深度合作的车企。阿维塔以HI模式与华为合作、赛力斯以智选车模式与华为合作。
今年3月,阿维塔科技和赛力斯成为引望新股东,各自掏出115亿“真金白银”,分别买下华为引望10%的股权。不久之前,赛力斯和阿维塔已经先后官宣,完成了对引望公司10%股权的收购,115亿元的交易对价全额支付完毕。
图片来源:问界
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表示,这标志着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关系已升级为“业务 股权”的全面战略合作。赛力斯将坚定支持引望打造汽车产业智能化开放平台,力争三年实现问界年产销百万辆目标,带动引望百万台套供应体系,实现共赢发展。
而阿维塔与华为合作,双方计划至2030年合作推出17款产品,覆盖轿车、SUV、MPV、跑车等多个细分市场。
有行业人士指出,引望加入后,重庆以后能通过技术授权、专利输出等方式,从“卖车”转向“卖解决方案”,成为全国智能驾驶技术高地。在北上广深争抢AI和自动驾驶资源的背景下,重庆通过引望 赛力斯 长安的“铁三角”,找到差异化突破。
可以看到,这一系列紧密的资本与技术合作,标志着重庆已构建起以华为技术为底座、本土车企深度参与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生态,为打造“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之都”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普华、中科创达等软件企业也在重庆加速成长。根据重庆市经济信息委的数据显示,已聚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超300家,从业人员超3万人。
此外,重庆的8D魔幻地形、多雾气候、复杂立交,为智能驾驶系统提供了全球独有的严苛测试环境。行业内甚至形成了共识:能在重庆跑通的智驾,在全国都能跑。这一独特优势,正吸引越来越多车企将研发中心和测试基地落户重庆。
车城竞速赛,已有路线图
放眼全国,一场由汽车产业驱动的城市竞速赛已然开启。在这场由汽车产业驱动的全国城市竞速赛中,从广州、上海等传统制造强市,到合肥、常州等新兴新能源高地,各地都将打造“东方底特律”视为共同目标。
作为优势主导产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已成为重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面对激烈竞争,重庆将如何实现其汽车产业宏图?
当前,重庆已构建起前瞻的产业规划与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今年7月,《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渝链智擎”行动计划(2025—2027)》公开征求意见,明确提出推动车路云一体化建设,制定《重庆市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方案》。
其中包括,打造涵盖协同预警、协同辅助驾驶、协同自动驾驶功能的智慧公交、干线物流、自动泊车等应用场景,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到2027年,累计建成感知路口600个,覆盖城区道路与高速公路里程2500公里,通过OTA升级实现具备协同预警功能的各类型在用车辆超过20000辆。
图片来源:重庆发布
在基础设施方面,重庆正加速推进“超充之城”建设,计划到2025年底,全市建成超充站2000座以上、超充桩4000个以上,实现新能源汽车与超充网络相互协同、与电网融合互动,建成布局均衡、充电便捷、智能高效、机制完备、技术先进的便捷超充生态。
资金支持方面,近三年,重庆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为汽车产业的114个项目,争取到中央及市级专项资金27亿元,带动了超过130亿元的社会投资。重庆还设立了200亿元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金,为企业技术创新、产能扩张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打造,绝不意味着仅仅是造车和卖车,而是以此为路径,实现城市能级的跃升。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国际物流大通道,重庆制造的新能源汽车正加速走向全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沙特阿拉伯、法国等国家市场崭露头角。
根据《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提出的目标,到2027年,力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000亿元,集聚智能网联新能源零部件企业1000家,其中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车路网联、电驱、电制动、电转向、热管理等汽车电子零部件企业500家。
不过,重庆要想成功“登顶”,实现宏伟目标,并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一场从“制造”到“智造”的基因蜕变。它凭借雄厚的工业根基、独特的自然试炼场,以及拥抱华为等科技巨头的开放姿态,成功将地理的“山城”转化为产业的“高地”。在中国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重庆如何以其独特的“硬核 智能”模式,书写自己的王者之路,还需拭目以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