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稳定币发展遇阻?监管政策全面解析
大家都在使用↓↓↓
CS:GO免费开箱网站(免费取回):>>点击开箱<<
近期,关于稳定币牌照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市场传闻只有金融机构才能获得牌照,而多家大厂退出的消息更是引发热议。
在讨论这些传闻之外,我们回归几个核心问题,结合监管文件和实际操作体验,深入探讨香港稳定币的现状与未来。
以下是简要版:
• 按照香港法规,KYC/钱包实名并非一刀切,而是金额触发机制(≥8,000港元) 三个持牌机构(发行人、银行和交易所)分工合作。香港对发行人的实名验证要求较为严格。
• 在钱包实名验证方面,香港、新加坡和欧盟的要求高度相似,并非香港独有。但需要注意的是,香港钱包的监管主体(SFC)与稳定币监管主体(HKMA)有所不同,而新加坡的监管统一由MAS负责。
• 大型企业在链下支付系统中早已铺设了KYC/AML能力,但将其映射到链上需要时间和额外合规成本。
• 欧盟和美国明确规定,只有已持有牌照的金融机构才能申请稳定币牌照,这拦下了许多潜在申请者。而香港和新加坡目前尚未明确类似规定。
Q1. 香港是否要求「所有个人都必须做 KYC / 钱包实名」?
答:
1. 仅当单笔或累计转账 ≥ 8,000 港元(≈ 1,020 美元)时,发行人、交易所或银行三方中任一方需完成 KYC 和自托管钱包控制权验证。
2. 小额(< 8,000 港元)可简化,但涉及制裁或高风险情况时需补全信息。
3. 若银行或大型交易所已完成尽职调查,小型发行人可依赖其结果,避免重复收集。
并非人人先实名,而是金额触发 分工合作。
Q2. 香港的稳定币监管是否比欧盟、新加坡都更严格?
要分维度来看:
• 资本金 / 储备:香港最为严苛(净资产 ≥ 5,000 万港元,储备 80% 现金)。
• AML 阈值:香港为 8,000 港元,比欧盟 / 新加坡的 1,000 欧元/新元宽松。
• 技术治理:香港强制 freeze;新加坡另加 claw-back;欧盟要求链上可追溯。
结论:各有侧重,没有“全面最严”。
Q3. USDT、USDC 还能继续使用吗?(重点来了)
核心:三地都能流通,但监管身份不同
1. 欧盟(MiCA)
• Circle 已成为合规稳定币,可继续在所有欧盟交易所挂牌。
• Tether 尚未公开申请;交易平台已下架 USDT。
2. 新加坡(PSA / Stablecoin Notice)
• 目前两者均为“一般 DPT”,可自由使用。
• 若想以“受监管稳定币”头衔销售,发行方需在新加坡设立实体并获 MAS 牌照——Circle、Tether 均尚未完成。
3. 香港(HKMA 稳定币牌照)
• 香港零售用户目前在持牌交易所基本无法使用 USDT/USDC,只能通过合规 OTC 或链上 P2P,且 2026 年后未持牌币种在法币通道上将面临更大收紧风险。
Q4. 大型平台会因“无法实名制”而申请受阻吗?
基本不会。
• 头部平台早已有全球 KYC / AML 基础设施;
• 钱包地址可通过链下实名 链上签名绑定;
• 香港允许依赖第三方尽调,银行或合规服务商可批量提供钱包验证。
真正的挑战在于链上与链下能力的打通,以及多国合规的统一。
Q5. 三地还有哪些“特例”或喘息空间?
1. 香港:≤ 2,000 用户或 ≤ 1 亿港元流通量,可申请 Regulatory Sandbox。
2. 新加坡:2025-06 咨询稿提出 Pilot Programme,额度有限且 MAS 点名制。
3. 欧盟:极小规模 CASP 可用轻量流程,但仍需注册并遵守 TFR。
窗口正在收紧——新加坡将阈值降至 1,000 新元,香港暗示也将趋严。
Q6: 是否只有已经持牌金融机构才能申请稳定币?
1. 美国“天才法案”限制最严:无金融牌照 = 不得发行支付型稳定币。
2. 欧盟要求必须是已持有牌照的 EMI 机构才可以申请稳定币牌照,拦下了许多人。新加坡和香港目前尚未明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