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赋观念论

两者区别如下:

一、两者的本质不同

唯物主义反映论是指思维反映存在的理论。认识者通过对实在物的直接的感性直观认知到存在的东西。反映论和认识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二者并不等同。认识论是反映论的高级形态,只有人才有认识,特指人的反映,而不是讲动物的或其他更低级的反映。

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一种哲学思潮。它认为由人的心智形成的观念和概念具有自主存在的性质,并且否认这些观念和概念只是人们对不断变化的经验时间的反映。赋予了人的智力以巨大的强力和力量,并且认为经验实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思想所构设或产生的观念形成的。

二、两者的观点不同

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并不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消极的、被动的产物,而是在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只有脑而无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也不能产生心理,这与其它生命意识予以区分。

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同唯物主义反映论相左。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它是先天就有的。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言: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

2. 天赋观念论文

欧拉是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分析、代数、几何都是欧拉伟大的贡献。欧拉还是最多产的数学家之一,共写下了886本书籍和论文。

欧拉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很小的时候,就利用“周长相等四边形正方形面积最大”帮助他的父亲改造羊圈。让老爹见识了欧拉的数学天赋。

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

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

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 15 40 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

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他有办法。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

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

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积也足够了,而且还稍稍大了一些。

13岁,欧拉考进巴塞尔大学,当时举世轰动,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大学生

3. 天赋观念论与白板论的分歧

洛克的学前教育理论

一、生平事件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1632年出生于英格兰的萨默塞特郡(Somerset Shire)一个有清教背景的律师家庭。曾就读于威斯敏斯特公学牛顿大学,先后获得文学学士及硕士。大学毕业后,担任过牛津大学的希腊语和哲学老师。他对当时盛行于校园内的经院哲学不感兴趣,反而比较喜欢笛卡尔的哲学以及自然科学和医学。他先后出版了《政府论》、《人类理解论》、《关于教育的思想》、《教育漫话》、《圣经中体现出来的基督教的合理性》等著作,表达了他的政治、教育、哲学思想。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在《教育漫话》中体现,是他在荷兰流亡期间(1683~1689),担任过富商约翰·班克斯伯爵(Sir John Banks)的儿子的家庭教师,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其亲戚爱德华·克拉克(Edward Clark)交流,指导克拉克如何教育孩子,后来洛克将这些书信整理,并在1693出版。

二、教育思想及内容

《教育漫话》的主题是“绅士教育”。绅士教育是欧洲文艺时期的代表新资产阶级的教育观,主要是针对上层社会富人子女的教育。洛克在本书中阐明了,如何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有理性、有德行、有才干的绅士和有进取事业心的实干人才。

他将教育分为体育保健、德育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一)在健康教育方面体育保健

他非常重视体育保健,因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在《教育漫话》中,他强调儿童要“避免娇生惯养”;“无论冬夏,儿童穿着不可过暖”;要注重脚的锻炼和冷水洗澡;注重游戏和户外活动;饮食要清淡、简单,少食肉,特别是在两三岁前禁止食肉,尽量避免在固定时间进餐;早睡早起,床铺要硬一;按时排便;注意用药等。

(二)在德育教育方面

道德教育在《教育漫话》中是最重要的,作者对此描写的十分详细。洛克

声称:“一位绅士应具备的各种品质之中,我将德育放在首位,视之为最必须的品性。”他首先分析了教育不当带来的危害,然后要求要及早教育,并说了一些管教的方式。他认为“父母应为孩子做好榜样作用”;反对溺爱孩子、放纵子女;要文明教育,最好不要体罚;要奖惩结合、严慈结合等。

(三)在知识技能教育方面

洛克阐述知识与技能时,道出要正确引导儿童学习,要找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及正确的方法让其学习,并对如何练字、绘画、外语学习等给了意见,他认为“除了从研究与书本去获得知识外,还有其他成就是一个绅士所必需的”,比如舞蹈可以使幼儿变得自信,但音乐在一切成就中排名居末位,击剑与骑马在绅士教育中的地位等。

最后洛克书中提出“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4. 天赋观念论谁提出的

1690年洛克出版的《人类理智论》阐述了洛克的哲学认识论体系,主张将人类理智本身的考察作为哲学的开端。

探讨了人类知识的起源、性质和局限性,批判了天赋观念说,肯定知识直接来源于经验,并在系统论证中提出了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学说。该书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及休谟、康德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 天赋观念论是主观唯心主义

物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1.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离开社会就不能产生意识。如狼孩、鸡孩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型,--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者;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意识就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有机统一。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承认世界本源是物质,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洛克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

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他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6. 天赋观念论是什么主义

是约翰·洛克。

洛克是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关于教育的专门著作是《教育漫话》。

洛克反对天赋观念论,在《人类理解论》中响亮地提出他的著名的“白板”论,指出:“人心中没有天赋的原则”,人心如同一块白板,理性与知识都从经验而来。

他说:“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知识归根到底导源于经验。”

7. 天赋观念论的提出者是

教育万能论的提出者是爱尔维修。

教育万能论最初是17-18世纪理性主义者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到可以决定社会,否定遗传素质差异对人发展产生影响的一种教育观点。这种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他认为最高理念和达到理想国的目的是培养哲学家和军人,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施的。

教育一方面是改造人性的手段,通过适当的教育,可以使人“成为有理性的人”。另一方面教育是建立和巩固一个“理想国”的工具。

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全面批驳当时流行的“天赋观念论”后,提出了“白板说”。即人在获得感觉经验之前,“人心如同白纸似的,没有一切标记,没有一切观念”,“如同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可以任人模铸”。他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