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rtuals领跑,CreatorBid潜行,AI agent赛道谁主沉浮?
编者按:文章评估了多个加密 AI 项目在生态建设、产品迭代、社区分发和代币价值上的表现,认为 Virtuals 在速度和热度维持方面最强,CreatorBid 虽执行慢但愿景清晰、聚焦 Bittensor 智能代理生态,长期潜力可期。整体 AI 代理赛道仍处早期阶段,未来重点或转向基础设施与真实消费场景。
以下为原文内容(为便于阅读理解,原内容有所整编):
距离 AI Agent 热潮开始已经过去大约 7 个月了。这场浪潮最初是由 @truth_terminal 的诞生开始 @pmarca 投资它 有人为它发了代币 它开始推广该代币 @virtuals_io 推出了代理人代币化平台 出现 AIDOL 和对话类代理阶段 alpha 代理阶段,@aixbt_agent 崛起 框架阶段,@elizaOS(原名 ai16z)发起开放 AI 开发者运动 小规模 AI x 游戏尝试(但无人生还) DeFAI 阶段(愿景依旧强大,但执行力不足)
这大致就是 AI Agent 赛道的主要阶段总结。
从这些阶段演进出来的,有少数几个靠谱的 AI 代理团队——它们仍然活跃,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功能(尽管主要靠早期积累的交易手续费收入维持)。
最重要的是,还有一些生态系统依然坚挺,它们为开发者提供支持,帮助产品想法从零起步,推动 AI 产品和代币从构想到成功上线。
生态系统领军者的角色
这些生态系统领导者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支持:
·拥有强大的分发网络,能为你的代币和项目带来关注;
·提供产品/服务与生态系统核心的集成(也就是面向潜在用户);
·提供从 0 到 1 再到 10 的指导和孵化服务;
·通过投资和资助支持你的想法。
在 Web3 AI 领域,生态系统领军者依然是核心支柱。因为社区是加密世界的核心组成部分——社区是代币能否形成网络效应的关键(与传统 SaaS 模型依靠订阅收费不同,Web3 项目依赖代币来激励参与、加速增长和用户采纳)。
在过去 7 个月里,我们看到多个生态系统领袖起起落落。但那些仍然活跃的项目,在以下几个方面脱颖而出:
·定位为 AI Agent 的应用商店,开发者/用户可访问 Web2 与 Web3 的服务来增强或自动化他们的工作流程——@arcdotfun
·构建一个自治代理人之间(以及与人类)互相交易的经济体——@virtuals_io
·引领最大规模的 Web3 开放 AI 运动——@elizaOS
·将 Bittensor 的子网智能与 AI Agent 工作流结合,吸引更多人加入 @opentensor(Bittensor)生态——@creatorbid
这篇文章将客观地分析每一个生态系统在什么方面做得好,谁在领跑,谁在落后等等。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产品与分发
·AI / 智能程度
·发展速度
·代币价值捕获情况
事不宜迟,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面:
产品与分发
在 Web3 中,代币本身常常也被视为一种产品。但在本文中,我们将「产品」定义为能满足实际用户需求的商品或服务。
在 Web3 AI 领域,大多数产品围绕着「金融化」展开,也就是说它们是帮助人们赚钱的工具与智能服务——例如 Alpha 终端、能表达对某项目情绪的对话代理人、会进行交易或预测的代理,目标是跑赢市场等等。
产品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发」。通常来说,这一领域是 90% 的分发 10% 的技术架构。圈内很少有人关心你的 AI Agent 用了什么模型,大家更关心的是它的输出是否稳定、它分享的见解和 alpha 是否真的有用。
Virtuals
@virtuals_io 拥有生态系统内最多样化的产品——包括 alpha 信号、终端机、链上/链下数据、用于审计和安全分析的代理工作流、机器人、投资 DAO、交易代理、预测代理、体育分析、音乐、DeFi 等等。
Virtuals 可以说是讲故事和塑造叙事方面最强的,同时也是最擅长听取社区反馈并快速迭代的团队(可以称得上「活下来的强者」)。
不过,虽然他们提供的服务种类繁多,但真正能为用户提供实际价值(而不仅仅是娱乐性)的产品,其实只有少数几个团队在做。
Virtuals 是首个开创性地推出 AI Agent 启动平台的玩家,让任何人都能发布对话式代理人并绑定一个代币。这种机制是把双刃剑——Virtuals 初期可以从这些启动中收取费用并获取价值,但由于任何人都能发布,吸引了大量短期投机者和价值收割者,他们可能反复发币,甚至上线后直接跑路。
(不过 Virtuals 正在开发 ACP,希望我们能很快看到一些旗舰级的代理产品与服务)
Arc
像 @arcdotfun 这样的玩家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路径。
他们并没有选择搭建一个「发射平台」然后鼓励尽可能多的项目上线,而是专注于打造 AI Agent 市场「Ryzome」,通过与少数优质项目合作,把这些项目的产品和服务整合到他们的 MCP 基础设施上。
此外,他们还将推出一个「Ryzome Canvas」的无代码/节点式 Agent 构建工具,用户可以接入通用的 MCP 服务端资源,以及 Arc 合作伙伴提供的服务与用例,自定义创建代理工作流(类似 Rayon Labs 的 Squad 工具)。
用户可以将这些工作流出售,或者将其代币化,并通过 Arc 的 Forge(即其发射平台)上线。
(简而言之,Arc 走的是「先打磨产品,再谈分发」的路线。而 Ryzome 很快就会开放测试。)
Eliza
在所有框架中,最灵活多变的非 @elizaOS 莫属。
Eliza 支持各种集成,例如通过 TEE 实现安全执行、进行交易、分析实时链上数据、执行智能合约、管理钱包等。
该框架支持多代理系统,允许开发者创建一群具有不同个性、目标和关键指标(KPI)的代理,协同完成任务(如交易、社交媒体自动化、业务流程自动化)。
正因如此,Eliza 的用户量持续增长,目前在 GitHub 上已有约 1.6 万颗 star 和 5100 次 fork。
不过,虽然 Eliza 的框架使用度很高,一开始却缺乏分发渠道。不像 Virtuals 那样,Eliza 并未能在 AI Agent 起飞的早期阶段(去年年底)抓住热度和流量红利。
这一状况在几周前发生了变化——Eliza 推出了 @autodotfun,这是一个以 SOL 计价的启动平台(下一阶段将引入 $ai16z 流动性池),并承诺将部分交易费用用于回购 $ai16z 代币。
但到目前为止,autodotfun 尚未在同类发射平台中展现出明显差异,也还没有出现真正有趣或独特的项目上线,这让人有些失望。
(Eliza 最大的优势和劣势,其实都在于 @shawmakesmagic:如果没有 Shaw 数不清的高强度投入,这个框架根本不会存在;但他也经常「断电崩溃」,并做出一些令人质疑的决定,导致市场 FUD,这种情况已发生多次。)
AI / 智能能力
如前所述,大多数时候,市场更关注「产品」和「分发」,而不是底层的架构或 AI 模型本身。
但如果你有一个强大且不断进化的智能系统,仍然有可能打造出更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
举例来说:一个专门针对链上数据训练的模型,在分析链上信息方面会比通用模型更强;一个基于体育比赛数据、群众智能、实时数据训练的模型,在预测比赛结果方面也会更具优势。
Bittensor 仍是目前拥有最多样化智能模型的最大生态系统,而唯一真正致力于将 Bittensor 子网智能与 AI Agent / Agentic 工作流结合的,是 @CreatorBid。
这个团队在分发方面表现不佳(上新代理较慢、迭代节奏偏慢),但在「坚定支持 Bittensor」这一方向上目标明确。(他们还没有官宣,但可能会推出一个名为 SN98 Creator 的子网,进一步激励基于 Creatorbid 构建 agentic workflows 并上线。)
开发速度 / 用户增长 / 项目上线节奏
在 Web3 里,如果你做的是长期产品,就必须思考:短中期内,如何让社区持续参与。
如果你无法「娱乐」社区,那代币价格往往会随着时间下跌,因为没人愿意长期被套。相比之下,市场更偏好那些能持续制造话题、公开建设的项目。
Virtuals 是这方面最强的选手,公开开发、快速修复问题、积极听取社区反馈,还定期推出新功能或叙事,维持用户的持续兴趣,同时也在构建他们的 ACP。此外,他们经常有 Genesis Launch 供新用户参与。
Eliza 的分发能力排名第二,得益于其开发者网络以及与多个 L1 / L2 合作。Eliza 也是其他链(非 Solana)部署 agent 时的首选框架。autodotfun 也为项目提供更轻松的上线路径。
Arc 的 Ryzome 和 Ryzome Canvas 正在推进中,一旦发布,可能会带动生态热度回升,也可能激活更多 Forge 项目的发布。
Creatorbid 方面,顶级 agent 最近有推出新功能(尽管估值区间变化不大)。CB 可能正准备推出以 Bittensor 子网驱动的 agent,并上线自己的 subnet。整体节奏偏慢,希望后续能加快。
代币价值捕获
$VIRTUAL 是目前价值捕获最强的代币,它是 Virtuals 生态中 LP 构建的主要货币,进入 Virtuals 的 agent 也需要使用它。最近的 Genesis Launch 引入了 Virgen points,会流向 $VIRTUAL 和其他生态代币,进一步提升 $VIRTUAL 的持有价值。
$ai16z 可能是第二强。autodotfun 每日有 200 万~300 万美元交易量(仍远低于 Virtuals 和其他平台),部分费用用于回购 $ai16z。但 Eliza 需要尽快上线优质项目,特别是市值超千万美元的项目,否则关注度仍会集中在 Virtuals。
$arc 的价值捕获来自 LP 交易手续费,以及未来 Ryzome 上开发者产生的收入流。不过这个路径仍处早期阶段,需要时间落地。
$BID 的代币机制最独特,因为流通量低于同类项目,可以通过释放代币激励平台活跃度。但目前来看,这些释放并未被很好利用,交易量仍偏低(每天 $10 万到 $50 万)。
总结:
上述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优势,但在中短期内,「分发能力」 「吸引投机资金的能力」(即交易量)才是最核心的护城河。
是否能持续制造热度、吸引玩家在你的「赌场」中不断下注,才是系统运转的关键。而这方面,Virtuals 目前是表现最好的项目。
他们是否能长期维持热度,并将其转化为真正的产品力,是值得后续观察的。
尽管 @CreatorBid 的执行力还有待提高,我个人最看好他们,因为他们的愿景与我一致——把高质量 AI 引入大众,真正让 agentic workflows 商业化落地。
想象一下:一个不断进化的交易信号系统,持续跑赢市场,再将其转化为全自动交易 Agent——这就是 SN8 Proprietary Trading Network 的构想。
目前仍是市场的早期阶段,尚不清楚谁能最终胜出。更复杂的用例正在被生态外的大型团队处理,例如:
·@vana——聚焦数据所有权
·@NousResearch——强化学习
·@TheoriqAI——做流动性提供系统
·@gizatechxyz——专注金融 / 稳定币相关代理
未来,AI Agent 生态的主导者们会如何定位自己,将决定它们能否抓住下一轮周期的增长机会。我们也可能会看到更多 DeAI 基础设施的落地、代理系统去中心化程度加深,以及技术堆栈中各层的创业机会。
最终,投机热度可能会从单个 agent 代币,转移到构建开放 AI 系统的核心基础设施。也许我们会见到真正面向消费者、创造真实收入的 AI 产品,而不是纯靠「degens 炒来炒去」支撑的短期投机泡沫。
「原文链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