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监管立场的显著转变,旨在为质押活动提供结构性规范。

撰文:曼昆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近期就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VATP)提供质押服务发布的通告,为香港虚拟资产生态系统引入了一个明确的监管框架,这将产生重大影响。此举标志着证监会监管立场的显著转变,旨在为质押活动提供结构性规范,同时回应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对政策清晰度日益增长的需求。

理解质押机制

质押是指将虚拟资产承诺或「锁定」于区块链协议中,以支持其验证过程(通常基于权益证明(PoS)共识机制)。通过质押资产,参与者协助验证交易并维护区块链安全,作为回报,他们通常会获得以额外代币形式发放的奖励。

尽管质押为投资者提供了获取被动收益的途径,但其伴随多重风险:质押者可能面临「罚没」(slashing)等惩罚机制(即因验证者管理不善或不当行为导致部分质押资产被没收)。此外,质押资产通常需锁定固定期限,导致投资者面临流动性风险。

证监会的质押指引

证监会近期发布的通函阐述了其对希望向客户提供质押服务的 VATP 的监管方针。该指引着重为提供质押服务的平台建立明确标准,同时确保投资者保护仍是核心关切。以下是指引的关键要点:

1. 客户资产的控制与保障

VATP 必须对质押涉及的虚拟资产保持控制权,确保其不由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持有。此项限制旨在最大限度减少管理不善或欺诈风险,保障客户资产在受监管环境中的安全。

2. 运营控制与风险管理

VATP 需制定有效政策以侦测错误、缓释风险并保护客户资产。平台必须确保具备必要的内部控制措施来管理提供质押服务的运营复杂性,包括解决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

3. 透明度与信息披露

关键监管要求之一是 VATP 必须就质押服务提供清晰详尽的信息披露,包括说明相关风险(如罚没、锁仓风险、区块链错误及验证者怠工可能性)。平台还需披露费用结构、锁定期限、解押流程以及第三方参与质押服务的情况。

4. 对区块链协议及第三方的尽职调查

VATP 在选择质押区块链协议及将任何质押相关服务外包给第三方提供商时,必须进行严格尽调。此举确保平台能够评估相关风险,并选择与其运营能力和风险管理策略相符的协议。

5. 证监会的事前批准

拟提供质押服务的 VATP 须首先获得证监会的书面批准。证监会将在平台牌照上附加特定条件,以确保其遵守与质押相关的监管要求。这为进入质押市场的平台增加了额外的监督与问责层级。

提供质押服务的商业动机

交易所和交易平台通过新增质押产品获得明确的商业利益:

第一,质押创造新收入流。交易所可从用户通过平台质押代币所获奖励中抽取佣金或「服务费」(例如 Coinbase 收取约 25% 的 ETH 质押奖励,币安约 20%,Kraken 约 15-20%,具体因资产而异)。这实际上将客户闲置资产转化为平台的经常性收费收入来源。

第二,质押锁定客户资产并提升用户「粘性」。当用户委托或锁定代币以获取奖励时,这些资产无法立即提取或交易,从而将客户余额(及网络效应)锚定在平台上。

第三,质押服务形成交易所的差异化竞争优势。通过宣传被动收益产品,交易所可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包括那些对长期质押回报而非主动交易更感兴趣者),并传递其提供全方位加密生态服务(交易、托管、收益等)的信号。在高度竞争的加密市场中,提供质押(及相关收益产品)已成为主要平台竞争和提升感知价值的常规手段。

质押与全球监管趋势

全球监管机构正努力界定质押在现行法律框架中的定位。

核心争议(尤其在美国)在于质押服务回报是否类似于证券利息(即 Howey 测试下的「投资合同」)。SEC 主席 Gary Gensler 领导下的机构采取激进立场:

Kraken 和解案

作为美国首批提供「质押即服务」的大型交易所之一,Kraken 支持多条 PoS 链(如以太坊、Polkadot、Cosmos),允许客户通过其验证节点委托代币。2023 年 2 月,Kraken 同意支付 3000 万美元罚款并关闭美国质押计划,以和解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指控。SEC 认为 Kraken 的质押服务构成未经注册的投资合同销售。根据和解协议,Kraken 停止向美国客户提供质押服务,但继续在海外运营。

Coinbase 被警告

Coinbase 在其零售平台(支持 ETH、Algorand、Tezos 等代币质押)和机构业务线(Coinbase Prime)提供质押服务。在 2023 年对 Coinbase 的诉讼中,SEC 特别指出其「质押」收益计划属于未注册证券发行。Coinbase 公开反驳该定性,主张质押是「合法商业模式」,不适用传统证券法要求。针对 Coinbase 质押服务的诉讼焦点凸显监管风险:SEC 将质押即服务视为可能符合 Howey 测试的「投资合同」。(值得注意的是,2025 年 2 月 Coinbase 宣布 SEC 已撤诉,这被视为监管态度演变的信号,但截至 2024 年争议仍未完全解决。)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 Binance。

全球最大交易所币安通过「币安宝」(Binance Earn)套件提供质押服务(支持数十种代币的灵活 / 定期质押)。币安的质押模式相似:客户在平台锁定代币并获取协议年利率(APY)。尽管币安在牌照方面面临广泛监管审查,但截至 2025 年初,美国当局尚未直接就其质押产品提出指控(币安已在部分区域下架质押服务以遵守当地法律)。不过,币安的质押业务展现了该业务的规模:通过主流交易所质押的加密货币通常达数十亿美元,平台通过宣传有竞争力的收益率吸引资金。

与此同时,SEC 这一观点也存在争议。例如,2025 年初美国两党参议员团体敦促 SEC 允许加密交易所交易基金(ETF)进行质押,主张质押对众多区块链协议的安全不可或缺。换言之,美国执法政策将质押收益视同债券利息,但部分立法者及行业团体认为该立场抑制创新与投资者利益。

美国以外地区采取不同路径: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法规》(MiCA)未禁止质押;实际上,加密资产服务提供者(根据 MiCA 包括托管机构与交易所)通常需向监管机构报告客户资产管理方式(含质押用途资产)。MiCA 明确规范代币发行与稳定币,但将非证券代币及相关服务主要交由各国监管机构与反洗钱 / 了解你的客户规则管理。实践中,欧盟的质押即服务可能要求提供商取得 MiCA/EMD2 下的加密资产服务提供者(CASP)牌照或等效国家许可,这意味着合规成本可能上升但直接禁止可能性较低。

其他司法管辖区情况各异:例如新加坡监管机构对数字资产经纪商与托管机构实施许可制但未禁止质押,而中国、印度等国总体上采取更严厉的反加密立场(通过禁止零售加密交易间接限制交易所质押)。

在此背景下,Crypto.com、Gemini(Gemini Earn)、Kraken 海外分支及众多小型交易所 / 托管机构虽然也在提供质押或收益服务(例如 Crypto.com 允许用户质押 CRO 代币获取更高奖励;Gemini Earn——在合作方 Genesis 破产后已终止——属于加密借贷产品,说明收益产品也可能涉及借贷而非纯质押),但各家平台均面临着独特挑战:Gemini Earn 在 Genesis 冻结客户资金后停止兑付;新加坡的 KuCoin 通过与验证节点公司合作推出质押代币。

总体而言,领先交易平台为满足客户需求积极推出质押服务,尽管监管机构持续审查相关安排。而全球监管趋势也正呈现拉锯战:争议焦点包括投资者保护、质押池集中风险的可能性及法律分类。美国监管机构迄今释放信号表明质押产品可能属现行法律下的「证券」,而其他部分监管机构仍在制定明确指引或对权益证明网络的经济作用持更宽容态度。

关键风险与运营挑战

质押服务对平台与客户构成多重风险:

1. 托管与网络安全风险

为代理客户质押,交易所必须接管用户私钥或将质押委托给验证节点。此举大幅增加平台持有资产价值,使其成为黑客的高价值目标。安全漏洞(或内部盗窃)可能导致巨额损失。此外,由于平台实际控制质押代币,平台破产或欺诈行为(如既往加密行业事件所示)可能危及质押资金。(监管机构指出质押服务涉及客户资产托管,牵涉托管法规与审计要求。)

2. 技术 / 运营风险

运行维护验证节点涉及运营复杂性。若节点故障(软件缺陷、云服务中断、配置错误)或遭入侵,可能导致其无法参与共识机制。对多数权益证明网络而言,这可能触发罚没惩罚,永久销毁部分质押资产(如因双重签名或长期离线)。因此,质押平台须建立稳健的冗余验证节点基础设施。重大网络事件(如硬分叉或升级)期间的停机将带来额外风险:平台必须与协议变更保持同步,否则可能损失奖励或资金。

3. 流动性与市场风险

质押代币通常需锁定期限或至少存在解绑延迟(如以太坊至少 2 周的退出队列)。若客户突然要求提取或出售加密资产,将无法即时操作。这对用户和平台均构成流动性风险。部分平台提供「流动质押」衍生品或内部欠条以提供表面流动性,但这将引入交易对手风险与潜在错配。在市场崩盘时,质押资产价值可能如其他加密资产般暴跌,而无法快速退出的特性可能加剧损失。

4. 监管 / 法律风险

如前所述,质押服务处于监管灰色地带。平台的商业模式取决于诉讼结果或规则变化(例如若监管机构突然认定质押收益属需注册的「利息」,平台可能被迫暂停服务或注册为证券实体)。这种法律不确定性本身即是运营风险。

5. 商业与竞争风险

提供质押服务通常需与客户分享收益(因收益率透明且由协议驱动)。若交易所的奖励佣金过高,客户可能转向高收益竞争对手或去中心化协议。反之,低费率将挤压平台收入。此外,质押服务已趋同质化:缺乏竞争力收益率或用户友好型质押选项的平台,可能将市场份额拱手让于具备这些优势的竞品。

曼昆律师总结

尽管质押服务可能带来丰厚利润并吸引客户,但平台必须管理复杂的技术基础设施并应对不断演变的法律框架。成功的质押运营需要稳健的托管安全措施、明确的风险披露以及适应监管变化的灵活性——所有这些都旨在确保承诺的收益不会使交易所(或其用户)暴露于不当风险。

对香港而言,证监会的新质押指引反映了本地虚拟资产监管的动态演进。通过制定质押服务提供规则,证监会力求平衡虚拟资产生态系统发展与投资者保护。尽管指引提供了亟需的清晰度,但质押的固有风险依然存在。平台与投资者均需在充分理解潜在隐患的前提下参与质押活动。证监会建立的监管框架为虚拟资产领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随着行业持续成熟,密切跟踪这些法规的演进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