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mini 再遭摩根大通「卡脖子」,创始人怒斥银行掀起「金融迫害 2.0」
撰文:Wenser,Odaily 星球日报
传统金融巨头与加密平台纷争再度上演,这次的主角是来自美国的 2 大行业巨头——一方是有着「投行领头羊」之称的摩根大通;另一方则是老牌加密货币交易所 Gemini。北京时间 7 月 26 日凌晨 2 时许,Gemini 联合创始人 Tyler Winklevoss 发文怒斥摩根大通因自己此前发言而拒绝向 Gemini 提供数据服务,试图以此进行不正当竞争并扼杀金融科技公司和加密平台。消息一出,不少加密行业人士再度回想起了曾经「Operation ChokePoint 2.0」行动对加密公司的打击。Odaily 星球日报将于本文对 Gemini 遭遇「金融迫害 2.0」一事进行简要梳理,供读者参考。
Gemini 再遭小摩「卡脖子」:当银行数据成为竞争工具
作为传统金融与加密货币行业的交叉地带,用户数据一直是传统银行与加密平台业务当中的重中之重。毕竟,KYC 信息越是全面,用户风险偏好、资产规模乃至安全等级也会有相对应的保障设置,用户画像也更为清晰,平台业务开展也更加方便。
而 Gemini 与小摩此次的争端焦点,就在于银行数据。
正如马斯克入主推特后将平台 API 接口作为利润来源之一、Reddit 也向调取平台数据的客户端及第三方收取费用一样,「数据生意」一直都是权属模糊的平台经济构成的一部分。在 Gemini 联合创始人 Tyler Winklevoss 于 7 月 20 日发文批评 「摩根大通剥夺 Gemini 通过第三方平台 Plaid 免费访问银行数据的权利,并转而向金融科技公司收取高昂的数据访问费用」之后,作为美国顶级银行的小摩自然也不再客气,直接向 Gemini 下达了「死亡通知」称——「在 『Opration ChokePoint 2.0』行动中解除了 Gemini 的客户资格之后,再次暂停了重新接纳 Gemini 作为客户的计划。」
毫无疑问,如同曾经的「Operation ChokePoint 2.0」行动中美国银行拒绝向部分加密货币公司、初创科技公司提供银行金融服务一样,这次小摩的操作,仍然是一场传统金融巨头对加密平台的单方面欺压。说到这里,我们需要简单回溯一下这场令人谈之色变的「行业迫害」。
梦回「Operation ChokePoint 2.0」:银行业发起的「加密窒息行动」
2023 年,受加密寒冬及自身不良业务影响,包括硅谷银行、Silvergate 和 Signature Bank 在内的几家加密友好银行相继倒闭,有业内人士指出,此举或受拜登政府向银行施压迫使其切断与加密货币公司相关业务联系的影响。
在那之后,「Operation Chokepoint 2.0」行动逐渐从暗处浮出水面。
a16z 创始人 Marc Andreessen 曾在《Joe Rogan Experience 播客》上爆料称:「Operation Chokepoint 2.0 行动主要是针对当局政府的政敌和不受待见的初创科技公司。过去 4 年,超 30 位科技公司创始人的银行帐户遭到关闭。很明显,这不是个例。」此事随后还得到了马斯克的转发分享。
2022 年 12 月,Frax Finance 创始人 Sam Kazemian 在与摩根大通进行过业务沟通后,也曾反应:「尽管涉嫌操作尚未得到证实,但加密行业参与者在确保银行服务安全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具体而言,银行的「拒绝服务」行为往往没有明确原因,但造成的后果却往往极为严重,受影响的企业轻则无法开设银行账户,重则资金转账受限,更有甚者因此面临生存危机。在现代金融体系无法回避的银行业面前,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如同一只蝼蚁一样,无力反抗其强硬的金融霸权。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行动也为特朗普的上台埋下了伏笔——据 a16z 创始人 Marc Andreessen 表示:「这就是我们最终支持特朗普的原因。我们不能生活在一个一家完全合法的公司因不正当的监管程序而受到美国政府制裁的世界。」
今年 3 月 7 日,特朗普在白宫加密峰会上曾公开表示,他将终结 Operation Chokepoint 2.0 对加密行业的打击,算是为曾经拜登政府时期的「金融迫害」阶段性地画上了一个句号。
小摩的盘外招:用数据生意绕过《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法》
此次 Gemini 与小摩纷争的另一焦点,则在于 Gemini 联合创始人 Tyler Winklevoss 提及的《消费者金融保护法》。
2024 年,基于美国国会于 2010 年颁布的一项休眠法律权力,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 (CFPB)发布了《个人金融数据权利最终规则》,该规则要求金融机构、信用卡发行商和其他金融提供商在消费者要求下解锁个人财务数据并将其免费转移给另一家服务提供商,确保消费者能够访问和共享与银行账户、信用卡、移动钱包、支付应用程序和其他金融产品相关的数据(包括访问或授权第三方访问交易信息、账户余额信息、启动付款所需的信息、即将支付的账单信息和基本账户验证信息等)。且其中明确提到:「金融服务提供商必须免费提供这些信息。」
此举本意旨在通过促进竞争和消费者选择,降低贷款费用并改善支付、信贷和银行市场的客户服务,但客观上促使加密货币交易所等平台拥有免费访问用户银行数据等信息,而现在,小摩给出的解法是,「想要用户数据?可以,拿钱来换!」
华尔街日报此前发文
另外一边,身为既得利益者集团的一员,银行家们还在为起诉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而努力,希望借此废除上文的「开放银行规则」,终结开放银行时代,侧面遏制加密货币平台的发展。
毫无疑问,这不是美国银行业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对加密货币行业展露恶意——近日,美国银行家协会及其他银行和信用合作社行业组织联名要求美国货币审计体办公室(OCC)暂停审核 Circle、Ripple 和 Fidelity Digital Assets 等加密公司的银行许可证申请,理由是「认为这些申请缺乏透明度,无法满足公众审查标准,对银行体系构成了严重的法律风险」。
加密银行 Custodia Bank 创始人 Caitlin Long 发文表示,关于信托许可是否能在仅占银行资本要求 10-15% 的情况下作为事实上的银行许可(包括发放贷款 获得美联储主账户)这一问题,极有可能进入法律诉讼。但她也指出:「银行业协会抗争的反应十分耐人寻味。如果他们担忧的情况最终成为现实,那么银行为何不直接转型为信托公司,以远低的资本要求和监管继续经营现有业务呢?」
风险投资公司 Paradigm 的政府事务主管 Alexander Grieve 针对联名信表示:「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在大多数问题上很少达成共识。但他们似乎都认同一点:他们终于将面临来自加密行业的实质性竞争。」
结语:银行业与加密平台的战争,已然打响
无论 Gemini 与小摩的「用户数据」之争最终如何收尾,毋庸置疑的是,银行业与加密货币平台之间的战争已经从曾经的暗处转移到了明面之上。而在稳定币法案、CLARITY 法案及反 CBDC 监控国家法案相继通过之后,二者之间在跨境支付、日常生活、商业承兑等方面的竞争势必将进入白热化阶段,届时,是银行业继续在加密平台头上作威作福,还是加密平台掀翻银行业,这一争端的裁决结果,或许还需要寄希望于特朗普的雷霆手段。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