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被百分比迷惑了双眼,聪明的资本早已看透本质。

淡马锡中国仓位降至18%真相:被误读的“撤退”,被低估的豪赌,比例下降的背面,是40亿新元的真金白银加码。

新加坡滨海湾金融区的摩天大楼里,淡马锡控股刚刚交出了一份创纪录的成绩单:2025财年投资组合净值4340亿新元(约2.35万亿人民币),较上年增长450亿新元,刷新历史高点。

这份光鲜的财报中,一个数字却在中国市场掀起波澜:按资产所在地计算,淡马锡在中国的投资比例降至18%,被美洲(24%)进一步拉开差距。一时间,“淡马锡撤离中国”的论调甚嚣尘上。

“不管是18%还是19%,淡马锡长期看好中国,重仓中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淡马锡中国区主席吴亦兵面对《财经》记者,语气斩钉截铁。

他抛出一个反常识的事实:2025财年,淡马锡在中国的绝对投资组合净值增长了约40亿新元(约216亿人民币)。这一比例下降背后,是美股大牛市带来的分母膨胀效应,以及淡马锡全球资产配置的再平衡。

当市场被百分比迷惑了双眼,聪明的资本早已看透本质。

一、比例迷思

被误读的“撤退信号”淡马锡2025财年报告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全球资本流动的复杂光谱。

财报显示,其在新加坡本土的投资占比稳定在27%,美洲上升至24%,印度增至8%,而中国则下降1个百分点至18%。数字游戏背后暗藏玄机。

从历史维度看,淡马锡对华投资比例确实走过一条抛物线:2004年进入中国市场,2020财年达到29%的峰值,随后五年逐渐回落至18%。这条曲线常被简单解读为“撤退路线图”。

吴亦兵却给出截然不同的坐标系:“相对全球任何一个指数都是大幅超配”。仔细拆解财报数据会发现,2020财年中国资产净值约4408亿元人民币,2025财年为4230亿元,五年间仅微降4.03%。同期MSCI中国指数下跌近30%,美股标普500指数上涨超40%。比例变化更多源于分母端的剧烈波动,而非分子端的主动收缩。

淡马锡的投资组合结构更揭示关键真相:49%为非上市资产,按成本而非市值计价;基金投资部分存在4-6个季度的业绩延迟。这意味着当下财报中的中国仓位,实际反映的是两年前的投资决策。“我们是自下而上的投资者,更看重企业本身的韧性。”吴亦兵的这番话,揭穿了华尔街那套“百分比叙事”的肤浅。

二、战略转向

从规模偏好到价值狩猎2025财年淡马锡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战术转身:从净卖出70亿新元转为净投资100亿新元(约540亿人民币),创二十年最大规模。这种灵活性与年报主题“灵活应变”形成巧妙呼应。

全球棋盘上,淡马锡正进行精密落子。美洲仓位膨胀至24%,部分源于对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豪赌。淡马锡参与微软、贝莱德发起的AI基础设施合作伙伴计划(AIP),该项目计划募集300亿美元,撬动千亿级投资。“这反映了我们对未来重大转变的关注。”战略计划主管拉维·兰巴点明关键。印度成为新宠,8%的占比几乎是五年前两倍。淡马锡印度董事总经理维舍什·夏里瓦斯塔夫直言印度“在强劲的国内消费背景下相对不受地缘政治影响”。

其百亿投资计划中,Haldiram零食公司、Manipal医疗集团等消费医疗标的成为押注重点。中国战场,投资逻辑发生深刻进化。淡马锡通过淡明资本在上海设立人民币私募平台,首期基金聚焦生命科学早期投资。这步棋耐人寻味,用本地化基金捕捉创新萌芽,规避地缘政治波动。“淡马锡的合作伙伴希望共同探索中国市场。”中国区副总裁沈晔透露。这种“共同投资”模式实为精妙的风险分摊机制。

消费领域,淡马锡2025财年加码百胜中国,将其视为“中国连锁消费品牌崛起”的典范。从蜜雪冰城到瑞幸咖啡,中国本土品牌正完成从性价比武器到价值认同的跃迁。“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本土品牌正在崛起。”沈晔预见这一趋势仍将延续。

三、中国赌注

在AI应用与脱碳战场上的双重豪赌当国际资本因政策不确定性撤离中国之际,淡马锡却看到被市场低估的机遇。

“过去两年中国的系统性改革是被资本市场低估的。”吴亦兵直言。他特别指出“一行一局一会”的监管架构体现最高层对资本市场的重视。消费复苏迹象初显。2025年5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4%,超市场预期。但吴亦兵清醒认识到“消费信心恢复是渐进过程”,尤其“财富效应最可见的体现”,股市房市的稳定成为关键变量。淡马锡的中国赌注聚焦两大主赛道。人工智能应用被置于战略高位。

“中国有最多数据、AI人才,应用可能提速。”沈晔的判断与《2025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形成互文: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1037.3 EFLOPS,年增43%,AI在金融领域的决策智能化覆盖率已达65%。

吴亦兵更犀利指出:“今天大家看到的ChatGPT或DeepSeek只是AI的‘小学水平应用’”,而“美股之所以涨这么多,是因为AI会提升所有行业劳动生产率”。淡马锡看中的是中国产业端的渗透潜力,制造业通过生成式设计将新车研发周期从24个月压缩至14个月。可持续生活赛道集结460亿新元重兵,占组合11%。

面对全球脱碳减速迹象,吴亦兵断言:“中国对碳中和不会有丝毫动摇”,因为光伏、风电直接关乎能源安全,且中国已实现盈利性脱碳。对于深陷亏损的光伏和新能源车企,他提出惊世观点:“卷不是坏事”,真正的敌人是“带补贴的过度竞争”。这种对中国市场竞争哲学的深刻理解,恰是西方投资者最易误读的认知盲区。

四、风暴眼

地缘政治迷雾中的生存艺术科法斯2025年6月风险报告描绘出惊心动魄的图景:全球经济“摇摆于放缓与风险升级之间”,23个行业4个国家风险评级遭下调,增长可能跌破2%。

这种“不确定性新常态”中,淡马锡的“灵活应变”策略更显珍贵。特朗普关税政策悬剑待落。虽然目前处于90天暂停期,但一旦重启,加拿大75%出口美国的产品将受重创,汽车金属关税或飙升50%。淡马锡美洲仓位24%与中国18%的配比,恰似在关税火山口走钢丝的精妙平衡。中东火药桶牵动能源神经。

科法斯预警:若荷莫兹海峡封锁,油价将飙破100美元/桶;但若OPEC 增产叠加需求疲软,又可能回落至65-75美元区间。

淡马锡对Neoen等可再生能源平台的押注,正是应对这种“如履薄冰”局面的对冲策略。新兴市场分化加剧:阿根廷凭借“米莱经济学”预计增长5%,墨西哥受贸易冲击可能零增长,印度表面亮眼实则消费放缓。这种背景下,淡马锡8%的印度仓位与18%的中国仓位构成微妙互补,前者押注内需韧性,后者赌产业升级。

“我们不会因基金到期就退出。”淡马锡印度团队关于Zomato投资的表态,道出其穿越周期的底气。这种长期主义恰是应对地缘风暴的压舱石。

2025年7月,淡马锡在印度孟买签署一项投资协议,计划三年内在印投入100亿美元;与此同时,上海外滩的淡明私募基金团队正筛选生命科学早期项目。这两幅画面构成全球化投资的绝妙隐喻。吴亦兵们深谙资本算术的奥义:当18%对应4230亿元绝对价值,且每年有40亿新元持续注入,这已远超资产配置的技术层面,直指对国家转型的信念投票。

“所有淡马锡被投企业都在尝试AI应用。”沈晔的观察揭示中国经济的真实脉动。当国际视线被产能过剩、消费疲软占据,淡马锡看到的是深圳仓库里98%自动分拣率的物流机器人,是车企研发中心里压缩10个月的新车开发周期,是光伏工厂里摆脱补贴的市场化生存者。

全球资本没有离场,只是换了个姿势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