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们,种草这个交易所。

撰文:Ada,深潮 TechFlow

“听说小红书得有 1 万粉才能应聘币安校招?”

一张小红书截图在加密求职群里炸开了锅。

“比 985 学历还难,”有人在评论区调侃。

实际上,在币安的官方 JD 里,并没有“硬性粉丝门槛”,但却明确写着:“有成功运营社交媒体账号经验者优先,尤其是视频、小红书、AI 相关内容方向。”

这并非一纸玩笑。加密 KOL“AB Kuai.Dong”在 X(推特)上直言:

“各大交易所对小红书的态度,已经从‘要不要做’,变成了‘能不能做大’,现在甚至专门招聘有小红书起号经验的应届生。”

从微博、推特、抖音,到如今的小红书,交易所们的营销战场正在悄然转移。

这次转向,并非一时冲动。

2023-2024 年间,小红书的用户画像发生了关键变化:投资理财、海外生活、远程办公类内容呈指数级增长;25-35 岁、一二线城市、本科及以上学历用户占比超过 60%。

这些人,恰好是加密货币交易所最想争夺的核心用户。

在这个以美妆、穿搭起家的平台上,交易所们小心翼翼地试探平台边界,用街采视频、职场故事、财富笔记,包装着自己的“野心”。

小红书,真的是加密行业新的增长乐园吗?

币圈流量迁徙史

要理解交易所为何押注小红书,先要看懂一部“加密流量迁徙史”。

在很多老币圈人的记忆里,微博长期是中文加密世界的舆论中心。

2017 到 2022 年间,各大交易所高管在微博上隔空互撕、抢人设、放狠话,俨然是行业的“公开擂台”。大量新人也是在微博加密博主的科普与喊单中完成了人生第一笔交易。

彼时,比特币每逢大涨,某家交易所就会斥资买下微博热搜,让“比特币暴涨”等词条冲上榜单,吸引无数散户围观。

然而,一切在监管落地后戛然而止。随着政策收紧,孙宇晨、何一等行业 OG 账号被关停,大量 KOL 也被彻底清理。各路人马被迫迁徙,最终汇聚到今天的 X(推特)上,形成了新的中文加密社交圈。

如今的 X (Twitter)当然是加密世界最大的“广场”——Vitalik在这里发布以太坊升级进展,CZ在这里回应质疑,各路KOL在这里唇枪舌剑。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它太“圈内”了。

经过多年的流量争夺,潜在的加密新用户早已被挂着邀请链接的 KOL 们瓜分殆尽,如今的市场更像是一场存量用户之间的拉锯战。

而对于广大华语用户来说,推特始终隔着一层玻璃墙,无法触及下沉市场,也难以撬动更广泛的受众。

抖音也曾被视为潜在的“加密流量金矿”。它有着无与伦比的内容爆发力,但问题在于:这种爆发很难沉淀。

快餐式的内容消费,很难建立起金融产品需要的信任感。

“抖音内容的生命周期太短,”新媒体分析师游牧志评价道,“它的设计初衷是曝光和流量,而不是信任。出了抖音,生命力就会快速消减,影响力很难沉淀到用户的日常生活中。”

B 站一度承载了交易所的教育内容,从“币种科普”到“策略教学”,都是获取新人流量的窗口。

和微博遭遇的困境一样,随着监管趋严,“比特币”“交易所”这样的词汇被系统性限流,创作者们疲于应对,交易所的投放也逐渐失去了稳定性。

与这些旧战场不同,小红书在过去两年完成了一次安静却彻底的进化。

这里已经不只是美妆、穿搭的分享社区。关于投资理财、科技探索、海外生活的内容以指数级增长,25-35 岁、本科及以上学历、一二线城市用户的占比超过六成。

这群人,恰恰是加密交易所梦寐以求的核心客群。

更重要的是,小红书的流量分发方式完全不同于抖音。

它不依赖头部博主的垄断,而是让只有 1000 粉丝的 KOC 也能获得显著曝光。比如小红书上一位普通用户发布的“Bybit 还能开卡,抓紧时间”的帖子,可以收获数千次赞同与互动。

小红书的另一个秘密武器,是它天然的“信任链条”。

和公域流量平台不同,小红书的社区以人感为中心。用户会在评论区与博主互动、私信咨询,甚至拉进群聊,整个过程像朋友间的口碑推荐,而不是冰冷的广告。

对于门槛高、学习成本大的加密产品而言,这种链条意味着更短的转化距离。

新榜的研究报告甚至把小红书称为“社交电商的信任引擎”:

它融合了网红的流量、销售的信息流以及消费者意见领袖的属性,流量更多依赖用户主动搜索而非平台推荐,这让销售转化更加精准,也更不易引起反感。

所以,当我们看到币安、OKX、Bitget 开始把资源押向小红书,这并不是一时兴起的“奇招”,而是一次顺应新流量逻辑的战略下注。

交易所的隐秘增长术

“OKX 砍了一大半的推特上的 KOL 投放预算,开始在大力做小红书。内部有好多个部门,同时在做小红书,华语部门几乎全员做小红书。”

加密博主无畏在 X 上爆料。

在小红书上,OKX 的一条“北电校花”主题街采视频点赞量突破了 8.7 万。类似的街采主题几乎每次都能轻松破万赞,哪吒系列的 AI 短片也能获得上千收藏。

OKX 显然不只是会拍视频。它在小红书上的打法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布局:官号制造话题,员工号潜伏各个内容圈层,矩阵式渗透。

除了官方账号,九妹、Mercy、Mia 等员工用“转行 Web3 心得”“交易所职场日常”这些职场叙事积累了大量粉丝。他们看似独立,却在评论区与官号频繁互动,为品牌制造二次曝光,拉近距离感。

这种矩阵打法一方面能对冲封号风险,另一方面也让品牌潜入了更细分的人群池,比如想进入 Web3 的年轻职场人,或者追求“数字游民”生活的自由职业者。

然而,对于交易所来说,小红书的作用或许并不仅是获取直接注册用户。更多时候,它扮演的是“品牌展示橱窗”的角色——通过内容渗透让潜在用户熟悉、认可交易所品牌,在用户真正有交易需求时,能第一时间想到它。

真正高效地转化,往往在“地下世界”完成。

多个民间工作室长期活跃在小红书,孜孜不倦地投放引流笔记。

这些笔记通常用“避坑指南”“理财日记”“小白入门教程”作掩护,吸引用户加群、私聊,随后抛出注册链接。一旦用户入金并开始交易,这些推广者便能长期获得返佣收入,甚至有的工作室会直接在小红书投放注册广告——这也是币圈里最稳定的灰色生意之一。

在小红书,加密货币很多时候并不是冷冰的金融工具,而是被包装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不说“投资加密货币”,而是说‘我是如何实现每月被动收入 1 万 的’;不讲 K 线图,讲数字游民的理财心得;不谈技术分析,谈 00 后的财富自由之路……

这种“生活化”的包装,完美契合了小红书的内容生态,也降低了用户的心理门槛。

加密博主 Viki 总结了目前小红书上有商业价值的 Web3 账号类型:

职业咨询类:分享转行经验,吸引求职者;

投资心得类:看似生活记录,实为投资教程;

生活方式类:数字游民、远程办公、海外生活的故事;

个人 IP:通过强烈身份标签建立信任。

“交易所都会与拥有这四类账号的 KOL 或者 KOC 合作,最终走引导进社群,注册返佣链接完成转化的路径”,Viki 解释说。

这背后,交易所试图完成一场长期的品牌重塑:从冷冰冰的交易工具,变成社区、陪伴者,甚至是“叙事引领者”。

薄冰上的舞蹈

加密交易所涌入小红书,看似是走出“币圈黑话”、进入主流社交语境的第一步,但这条路并不平坦。

推特上拥有 5 万粉丝的交易员“币毒”直言,做小红书是“性价比极低的事”。他曾因不断起号、反复被封,付出超过 20 个账号的代价才摸清规则。

“那会圈内还没卷过去,如今各家交易所疯狂入驻,流量早就不是蓝海了。”另一位 KOL“数字狂潮”则称,现在做小红书像是“围城内卷”,红利期已经消失。

除了激烈的竞争,平台的审核机制也是一道高墙。

“流量低了没效果,流量高了触发人工审核。” Viki 总结道,“一旦多次违规,轻则限流,重则封号,做内容就像带着镣铐跳舞。”

为避免踩雷,许多创作者不得不针对不同环节,从文案、排版到引流设计独特打法,投入产出比被进一步拉低。

更棘手的是合规与用户认知风险。小红书的主流用户群体多为年轻人,对合约、杠杆、链上资产缺乏认知,稍有不慎就可能因误导引发资金损失,进而触发监管收紧。即便平台目前对加密内容保持一定模糊空间,随着金融内容管理规范化,任何一次舆论爆雷,都可能导致全域封禁。

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但交易所依旧不惜重金投入。

“你不冲,竞争对手就抢先了”,一位交易所营销经理说。

这像极了一个经典的"囚徒困境":

  • 如果只有你做,确实能抢到红利

  • 如果大家都做,红利被稀释,风险被放大

  • 如果你不做,眼睁睁看着对手收割用户

所以即便知道是有流量陷阱和潜在风险,也要跳进去。

破圈从来都是有代价的,问题是,这个代价是否值得?

交易所们在小红书上的冒险,像是在薄冰上跳舞——每一步都可能是最后一步,但音乐响起时,没人愿意停下来。

这场流量的狂欢还会持续多久?没人知道答案。

唯一确定的是:在流量越来越贵、监管越来越严的今天,“easy money”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交易所们需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获取用户,更是如何在合规、可持续的前提下,真正创造价值。

否则,今天的小红书,就可能是明天的微博。

历史不会重复,但总是押着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