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额利润,来自垄断;垄断,源自生态闭环。

作者:Liam,深潮 TechFlow

1.

英伟达市值突破 5 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

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一年的 GDP 总额。

如果你于 1999 年上市时以 发行价 12 美元入手 1 股并长期持有至今,在考虑拆股后的折算情况下,该投资大致增长了约 8280

可以这样说,英伟达不再是一家普通的上市公司,而是一个“数字国家”,它拥有自己的“能源系统”(数据中心)、“货币”(AI 算力)、“国民”(开发者和企业客户),以及“疆域”(生态系统)。

更可怕的是,目前英伟达的动态市盈率还是只有 58 倍,比很多 PE 动辄几百上千的科技股更显“便宜”。

在美股,前 10 大科技公司总市值超过 30 万亿美元,占整个美股的四成以上。换句话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寡头资本主义”的阶段么,财富、算力、数据都集中在少数几家公司手中。

这种超级公司的崛起是也是赛博时代的重要标志,英伟达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许多国家政府。

2.

回想 2025 年初,当 DeepSeek 大火,网络上一片唱衰英伟达的声音,认为低成本 AI 模型会冲击英伟达的高端 GPU 需求。

如果那时趁着暴跌逆向买入,如今的收益超过 80%。

投资的真理常常简单,敢于走少数人走的路。

更深层看,DeepSeek 的成功并非威胁,而是 AI 需求的再次爆发,每一个新模型的诞生,都意味着新的 GPU 订单。

AI 创新越多,英伟达越强。

3.

5 万亿美元的市值,这个时候很难把英伟达当作是一家单纯的芯片公司,而是 AI 时代最大的“基础设施”。

从 GPU 硬件到 CUDA 软件生态,从单一芯片到完整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英伟达构建起了新工业革命的发动机。如果说微软谷歌掌握着应用层入口,苹果掌握着消费端体验,那么英伟达就掌握着算力的底层基础。

这让人想起工业革命时期的电力公司,当电力成为工业社会的基础能源时,电力公司便拥有了超越传统制造业的战略地位,现在,AI 革命正在重演这一历史,算力公司崛起为新时代的“电力公司”。

4.

英伟达的真正护城河不在于硬件制造,而在于软件生态的垄断。

CUDA 平台就像 AI 时代的 Windows 操作系统,一旦开发者习惯了这套工具链,转换成本就变得极其昂贵。

从 TensorRT 到 DGX Cloud,英伟达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软硬件协同系统。OpenAI、Anthropic、Meta、Google 等所有主流 AI 公司都依赖英伟达的基础设施。这种依赖关系形成了强大的网络效应:用户越多,生态越强;生态越强,用户黏性越高。

超额利润,来自垄断;垄断,源自生态闭环。

5.

一个讽刺的现象,当代牛马最大的敌人或许就是英伟达。

本周二,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宣布裁员 3 万人以削减开支,与此同时,亚马逊也在疯狂购买英伟达显卡 H200。

AI 正淘汰着成千上万的普通岗位。

对于硅谷打工人而言,一个对冲方式,就是买进英伟达。

残酷,且现实。

6.

英伟达的成长史,也是一部科技叙事的演化史。

它最早只是做游戏 GPU,但当游戏市场增长放缓、显卡滞销时,命运总会给它送来新的“白衣天使”。

第一次,是加密货币。

2017 年的 ETH 牛市,让可以用于挖矿的“GPU 显卡”成为稀缺商品,矿场的轰鸣声带来了英伟达财报的复苏。

2018 财年,英伟达全年收入创下了 97 亿美元的新高。黄仁勋对外表示,“我们的 GPU 支持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分布式超级计算,这就是它在加密货币领域大受欢迎的原因”。

此外,英伟达还推出了专门面向挖矿定制的 GTX 1060 3GB 以及 P106、P104 专业矿卡。

第二次,是 AI。OpenAI 点燃的 AI 浪潮让英伟达成为最大赢家。

从游戏到挖矿再到 AI 训练,看似不同的应用场景,底层逻辑却惊人一致——对算力的渴求。英伟达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本质:无论科技如何变迁,算力永远是数字世界的基础货币。

7.

遗憾的说一句,小编人生中买的第一只美股,就是在 2021 年买入英伟达。

一个美好的开头,却没有一个值得炫耀的结尾,我后来早早卖了。

但是我不后悔这个决定,因为我深知那不是真正属于我的机会。当时的购买更多是偶然,而非基于深入研究的理性判断。

偶然的邂逅并不等同于真正的投资机会。真正的机会需要深度认知、长期坚持和逆向思维的结合。

什么才是真正的错过?是你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投入了巨额资金,却依然没有获得收益。

那些在英伟达身上获得巨额回报的投资者,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对技术趋势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弱点的客服。

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