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不安全感出发,最终在确定性的结构中找到自己。

撰文:Keegan 小钢

一、现状:Web2 技术人的焦虑与危机

我发觉,加我好友并咨询我如何转型到 Web3 的人越来越多了。

有刚毕业的新人,也有工作三五年的工程师,还有像我一样,已经干了十几年、开始对职业前景感到不安的中年技术人。

他们的问题几乎都一样:

  • 「Web3 到底还有机会吗?」

  • 「我现在学还来得及吗?」

  • 「最现实的是——新人要怎么才能在 Web3 找到工作?」

这种焦虑并不偶然。过去十年,Web2 构建了技术人的「确定性世界」——稳定的岗位、可预测的晋升路径和平台红利。但进入 2024 之后,这种确定性正在迅速崩塌。互联网行业的结构性转折点已经到来,而 AI 的浪潮正在让这一转折更具不可逆性。

1. 技术红利的终结

全球互联网产业的增长正在放缓。2025 年上半年,全球科技公司累计宣布裁员近 94,000 人,创下近三年新高(Observer,2025.07)。这不再是周期性调整,而是产业逻辑的根本变化。

微软的动作尤为典型:

2025 年 7 月,微软宣布裁员约 9,000 人,占全球员工总数的约 4% ;而在 5 月,它刚刚完成另一轮超过 6,000 人 的裁员。与此同时,公司内部明确要求员工「必须使用 AI 工具」,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这意味着,即便是全球最稳定、最具资源优势的科技巨头,也在主动「用 AI 优化人力结构」。在 Web2 模式下形成的「技术岗位安全感」,正在系统性地被侵蚀。

2. AI 的替代效应

AI 的崛起不仅仅是效率工具的更新,而是对「技术工作本身」的定义进行重写。Stack Overflow 的 2025 年全球开发者调查显示,已有 52% 的程序员每天使用 AI 工具(如 Copilot、ChatGPT、Claude 等),其中 18% 的人表示 AI 已显著改变了他们的工作职责。

换句话说,AI 已成为开发流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可选项。

原本需要 10 人协作完成的产品,如今 3 人加上 AI 即可交付。

岗位的竞争重心,正在从「谁更会写代码」转向「谁能更高效地与 AI 协作」。这对传统 Web2 技术人而言,是一次无声的「中层塌陷」:AI-native 工程师 正在崛起,而单纯执行型岗位逐渐被边缘化。

3. 平台依赖的双刃剑

Web2 的繁荣建立在「平台生态」之上。技术人依附于 App Store、Google、微信、抖音等系统,但这种依附也意味着个人产出缺乏自主性与资产性。SensorTower 的数据显示,2024 年底 Apple App Store 政策调整导致全球约 12% 的独立开发者收入骤减,许多中小团队的主要收入渠道被瞬间切断。

这种风险在 Web2 体系下普遍存在:

  • 平台规则变化可直接影响个人生计;

  • 创作者的数据与作品归属于平台;

  • 账户或服务被封禁即可能「归零」。

在这种结构中,个人再努力,也很难沉淀出可迁移、可积累的资产。

4. 技能与收入结构的重构

LinkedIn《Future of Skills 2025》报告指出,AI、区块链、数据分析成为增长最快的技能方向,而传统 Web 前端技能的增长率已降至 0.3% 。与此同时,根据 Levels.fyi 2024 年底数据,FAANG 工程师的平均薪酬同比下降约 8% ,而 AI / LLM 相关岗位则逆势上涨 20% 。

这意味着,技术红利正在从「平台开发」转向「智能系统 去中心化技术」的新领域。技能迁移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存前提」。

5. 安全感的根源动摇

这些数据拼合出的事实是:

  • Web2 的组织稳定性不再;

  • 岗位技能边界被 AI 模糊;

  • 收入和成长路径脱离平台逻辑。

越来越多的工程师、设计师、产品人开始产生同样的疑问:

  • 「我的技能,还能构成长期价值吗?」

  • 「如果不依附平台,我的产出还能存在吗?」

安全感的来源,正在从「公司与平台」转向「个体的自我演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