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伊顿:用“汽车 电气”双百年基因,赋能未来出行
“在转型和变革的过程中,经验至关重要。”
这是伊顿车辆与车辆电气化集团亚太区总裁杨博在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对当前汽车产业态势的总结。在这个由电动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所驱动的全新汽车时代,伊顿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智能动力管理公司,正以自身独有的技术积淀、经验总结和全球布局,赋能行业转型。
行业变革趋势加速,伊顿如何定义自身价值?
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来最深刻的一次结构性转型。无论是从能源类型的切换、驱动逻辑的改变,还是从全球政策、消费观念的变化来看,整车厂与供应链企业都已身处“结构重构”的变革深水区。
杨博指出,电气化是当前全球最主要的趋势之一,伊顿也积极参与汽车电气化进程,早在2018年就成立了单独的eMobility车辆电气化事业部,整合了全集团的优势资源,为全球客户打造更加智能的电气化产品和解决方案。
不过,电动化的发展路径并非简单直线前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标准、能源结构、用户偏好与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差异巨大,导致全球电动化的发展呈现高度的不均衡性。这种现实也对伊顿这样的全球型供应商提出了多维挑战。
面对多变的市场节奏和技术迭代,杨博指出,伊顿必须要具备同时响应混动、纯电、插电和燃料电池等多种动力系统的产品交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主机厂在不同区域市场灵活部署产品架构,提升开发与运营效率。2023年8月,伊顿车辆集团 (Vehicle Group)和车辆电气化 (eMobility) 事业部更名为伊顿车辆与车辆电气化集团 (Mobility Group),代表着公司更专注于提供各类驱动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从内燃机迭代至电动驱动或混合动力的与日俱新的需求。
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是杨博提出的当下汽车行业另一大主要趋势。目前汽车行业正成为燃油车和电动车的混合市场,燃油车也在与时俱进,需要不断降低碳排放、提高燃油效率。不论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可持续性”已从一个“企业愿景”转变为切实的政策约束与商业价值杠杆。在节能减排成为全球共识的当下,伊顿正通过自身覆盖广泛的产品组合与系统能力,为整车厂提供多维度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例如,在传统动力系统领域,伊顿持续深化对燃油排放控制、发动机制动系统、可变气门技术等的优化,不断推动节油与减排,确保整车厂满足日益严苛的环保标准。在电动车系统中,伊顿构建起覆盖配电和保护、电能连接、电力电子技术、ePowertrain动力系统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关键环节的完整产品链,满足不同电压平台和整车架构的定制化需求。
“伊顿始终聚焦如何更高效地管理能源,专注于为多种类型的车辆及动力系统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动力管理解决方案。”杨博这样总结公司在汽车行业的定位。“无论是传统燃油技术,还是新能源汽车的电气化方案,我们的投入始终是全路径、多技术路线的。”这种“多能源系统管理供应商”的定位,以及“多平台、全路径”的产品战略,使其可以基于整车厂真实需求、法规要求和商业成本,灵活部署以系统性为核心的技术解决方案,成为全球汽车制造商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这就是伊顿在汽车行业扮演的关键角色。”杨博总结道。
“汽车 电气”双百年基因,铸就电气化系统优势
“在汽车电动化领域,我们有‘双百年’经验可以复用。”当被问及伊顿在车辆电气化领域的优势时,杨博如是说。
据杨博介绍,伊顿的第一个“百年”经验源自汽车行业。自1911年公司成立以来,伊顿便开始为汽车市场提供产品与服务,从最初生产卡车车轴的小型部件供应商,到成为全美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之一,积累了百年汽车零部件生产经验,尤其在动力传动系统、动力总成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产品包括离合器、制动器、差速器、燃油系统、变速箱、气门、发动机解决方案等,在内燃机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积淀。
伊顿的另一重身份,是一家拥有强大电气系统能力的全球公司,通过有机与非有机增长相结合推动发展。伊顿的电气业务主要覆盖中低压配电、关键电能质量、工业控制、电力线路保护、恶劣危险环境解决方案、结构解决方案及配线等能源管理领域,为电力电网、石油化工、轨道交通、数据中心、商业楼宇等多个行业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在电气领域也积累了百年经验,电气实力久经验证。
在杨博看来,正是这跨越“汽车 电气”两个百年积淀的双重技术基因,使伊顿在汽车电动化转型赛道具备得天独厚的系统思维和持续优势。
今天的电动汽车,底层逻辑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电气系统;今天的整车架构,也不只是动力系统的升级,更是电力系统设计、电源管理系统优化、电路保护、电能连接等多个电气维度的整体升级。“而我们在电气领域有超过一百年的经验,这正是伊顿最擅长的领域。”杨博说道。
举例来说,在电动汽车的高压系统中,如何在毫秒级别内切断危险电流、同时避免误触发,确保驾驶安全?伊顿的Breaktor®电路保护技术正是基于其在高压工业断电系统中的设计经验,能在短路、过载和碰撞事故等各种驾驶场景中迅速保护人员和车辆部件的安全,其中针对高达 900 伏和 25,000 安培的短路故障,动作时间不到 4 毫秒。该技术具备超快切断响应能力、智能诊断和系统冗余设计,能够集成在电池断电单元、配电单元等关键模块中,大幅提升整车安全冗余性。
此外,伊顿在电能连接器、电力电子技术方面也具备极强的垂直整合能力,从冲压电池端子到柔性母线,从标准PDU到可编程FLEX PDU,均可为主机厂定制开发。电力电子领域方面,其高压DC/DC转换器与逆变器产品具备高效率、高功率密度与可靠性,在多个应用平台上已通过严苛测试。
这些产品技术,并非“汽车领域孤立研发”的产物,而是伊顿在电气领域百年技术积累的有机迁移和复用。杨博特别指出,伊顿在高压电力管理、工业自动化、电能分配保护等方向的经验,使其能在应对电动汽车复杂电力系统设计时发挥优势。“我们可以把此前在数据中心、电网侧积累的故障预判、冗余架构等设计方法,直接应用到整车平台,为客户构建更加稳定、高效的整车电气系统。”
由此看来,伊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并不是“新玩家”。从混动系统配套、燃油排放控制技术,到高压电路保护和电能连接方案,伊顿早在十多年前便已为全球多家主机厂提供从传统动力到电动平台的系统级支持。尤其是在当前整车电气架构日益复杂、电压平台多元并存的背景下,伊顿所具备的“机械 电气 软件”的融合能力,已成为整车厂高度依赖的差异化价值来源。
抢滩中国市场:在不确定中坚守长期主义
在全球汽车电动化版图中,中国无疑是最具活力的市场,也是伊顿最为重视的战略高地之一。
“电动化在中国不是趋势,而是现实。”杨博在采访中指出。从乘用车到物流车、公交车,再到重卡、矿卡,中国市场电动化的覆盖面不断扩大。而在这背后,是中国整车厂与供应链在规模效率、本地适配与开发节奏方面的飞跃。但不可回避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性价比”成为绕不开的关键词。
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伊顿的策略可以概括为三点:本地化的研发、生产和响应;全球化的支持和跨领域经验以及可扩展的解决方案。
目前,伊顿在中国已布局14个研发中心、19家制造工厂,拥有约8000名员工。这不仅确保了生产与交付的稳定,更重要的是,本土化的工程研发能力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并针对中国市场特有的消费需求、法规要求、成本结构,提供定制化方案。
此外,杨博补充道,伊顿的产品模块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例如Breaktor可嵌入电池能量分配单元(BDU)以及高压配电单元(PDU)中,与整车电控协同,避免冗余重复开发。这种组合策略不仅降低了成本,也让伊顿在与本土竞争对手的竞争中具备更高的“适配速度”。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本土电气化零部件供应商的迅速崛起时,杨博表示:“这是市场成熟的表现。不过,我们从不惧怕竞争,也不回避竞争。”伊顿的底气在于其差异化优势。杨博指出,这个“差异化”既体现在系统级的工程能力,也体现在跨行业的经验复用能力。作为一家同样深耕电网、航空等多个工业领域的公司,伊顿能将大量来自电气世界的经验反哺给汽车。“这种跨界的经验复制能力,本地厂商短期内是很难具备的。”杨博直言。
更关键的是,伊顿并非“单打独斗”,相反,伊顿愿意与更多具有互补能力的中国企业合作,共同服务整车厂。“例如我们与陕西法士特的合作,便是技术与资源的优势叠加。”
面对中国车企的出海潮,杨博认为,“这是中国汽车产业从制造大国走向品牌强国的必经之路,也是伊顿大有可为的地方。”伊顿的全球化布局和经验是其助力中国品牌出海的重要竞争力。
杨博指出,伊顿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在欧洲、北美等重点市场均设有本地化工厂和工程团队。“我们能帮助中国客户快速熟悉当地法规,优化技术适配路径,构建有竞争力的整车平台。”此外,伊顿在电气、能源、基础设施等非汽车业务的交叉资源,也为车企提供了更广阔的协同空间。
杨博特别提到,伊顿不仅是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更是电气生态系统的构建者。“从电能连接器、配电保护,到充电设备和能源管理平台,伊顿拥有打通整条电气化价值链的能力。”
写在最后:经验,是最可靠的创新力
回望过去百年,伊顿以汽车起家,又以电气壮大。而今天,当这两个领域在新能源汽车的逻辑中交汇时,伊顿再次站在了时代的风口。
从燃油车的动力管理,到电动车的能源分配,本质上,伊顿始终在做“让动力更有序”这件事。在新能源时代,伊顿用百年的经验和系统的眼光,不断创新,重新定义汽车产业中那个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角色——智能动力管理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