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其中汽车芯片标准制修订工作成为焦点。此次工作要点聚焦汽车芯片领域,旨在构建更加完善、科学的汽车芯片标准体系,为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图片来源:蔚来

近年来,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进程的加速,汽车芯片作为汽车产业的核心部件,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汽车芯片不仅关乎车辆的性能与安全性,更是推动汽车产业创新升级的关键力量。然而,当前我国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在环境适应性、可靠性、信息安全等方面存在标准缺失或滞后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汽车芯片产业的发展以及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

为应对这一挑战,工信部此次明确提出加快汽车芯片环境及可靠性通用规范、信息安全、一致性检验等标准的制定工作。在环境及可靠性通用规范方面,标准的制定将综合考虑汽车在不同极端环境下的运行需求,如高温、低温、高湿度、强振动等,明确汽车芯片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的性能指标和可靠性要求,确保汽车芯片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实际使用环境中稳定运行,减少因芯片故障引发的汽车安全隐患。

信息安全是汽车芯片标准制定的又一重点领域。随着汽车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汽车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威胁。此次工信部强调加快信息安全标准制定,将从芯片设计、生产、应用到数据传输、存储等全生命周期,构建严密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通过明确安全芯片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规范汽车芯片在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安全通信等方面的功能,保障汽车用户的个人隐私和车辆行驶安全,防止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事件的发生。

一致性检验标准的制定则有助于提高汽车芯片产品的质量和互换性。统一的一致性检验标准将为汽车芯片企业提供明确的生产和检测依据,确保不同厂家生产的汽车芯片在性能、接口、尺寸等方面符合统一规范,方便汽车制造商进行芯片选型和集成应用,降低汽车研发和生产成本,提高汽车生产效率。

除了加快新标准制定,工信部还积极推动现有相关标准发布实施。安全芯片、电动汽车用功率驱动芯片等标准的落地,将为这两类关键汽车芯片的市场准入和质量控制提供有力依据,促进相关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同时,智能座舱计算芯片、卫星定位芯片、红外热成像芯片、底盘控制芯片等标准完成审查报批,标志着这些细分领域的芯片标准即将正式出台,将为汽车智能化功能的实现提供标准支撑,推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在汽车上的快速应用。

此外,工信部还加快推进控制芯片、传感芯片、通信芯片、存储芯片等产品标准研制。这些芯片作为汽车电子系统的“大脑”“神经”和“记忆体”,其标准体系的完善将满足汽车芯片产品选型匹配应用需求,促进汽车芯片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汽车制造商可以根据统一的标准,更加精准地选择适合自身车型的芯片产品,芯片企业也能够依据标准进行针对性研发和生产,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循环。

工信部此次发布的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为汽车芯片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汽车芯片产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期,助力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