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夯实硬件基础,明确技术边界,才能为汽车智能电动化发展铺就安全之路。”这是日本精工株式会社高级副总裁、NSK中国区总裁郁国平在2025上海车展期间向盖世汽车反复强调的观点。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高级副总裁、NSK中国区总裁郁国平先生

事实上,早在4年前第一次见面时,这便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语。不承想,成为了本届上海车展的核心议题。相信很多走进本届上海车展的观众都有所感触,智能驾驶技术的喧嚣悄然退潮,“安全”二字成为车企与供应商共同默念的关键词,产业再一次将目光聚焦技术边界。

究其原因,正是郁国平所一直提醒的——汽车产业的发展并非短跑冲刺,无论是电动化还是智能电动化,都是汽车技术演进历程中的新阶段。目前,这些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诸多难题亟待有效攻克。

专注技术革新,筑牢智能驾驶安全底线

近年来,乘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井喷式发展,车企加速推进辅助驾驶智能升级,众多商用解决方案亮相本届上海车展,智能驾驶正进入规模化应用与技术迭代的交叉验证期。

回溯四年前,郁国平提出的 “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机械装置的性能边界决定软件功能实现维度”的判断,如今正被产业实践持续印证。在智能辅助驾驶向 L3 级迈进的过程中,底盘系统的执行能力依然是制约技术落地的“关键拼图”。

他解释道,传统机械底盘依赖液压与机械连接的架构,其响应速度与控制精度已难以满足智能驾驶对动态控制的严苛需求。新型智能底盘通过实现X(纵)、Y(侧)、Z(垂)三轴六自由度的线控化协同控制,能够达到毫米级的位置控制精度和毫秒级的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技术上的重大跨越。

但显然,这种技术变革不仅需要硬件架构的颠覆性创新,更对企业界定安全冗余边界的能力提出考验。

要知道,作为关键的机械部件,一辆汽车中需要许多轴承及丝杠等核心部件来实现驱动、转向和制动。任一核心部件的失效都可能引发系统性安全风险。针对这一产业痛点,NSK 在本届车展以“创新向未来”为主题,基于“摩擦学”“材料技术”“解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四大核心技术矩阵,展出了覆盖整车运动的多种最新解决方案。

“纵向”方面,针对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的高电压环境可能产生的电蚀损伤风险,NSK带来了耐电蚀多种解决方案,包括陶瓷球轴承、树脂绝缘轴承、导电刷技术。其中,NSK研发的树脂绝缘轴承及导电刷技术,不仅能有效抵御电蚀损伤,还兼顾了成本控制与长久耐用性。同时,“第七代低摩擦圆锥滚子轴承的摩擦力矩降低20%,直接提升了车辆的续航里程。”郁国平进一步补充道。

新能源电驱动系统相关轴承解决方案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纵向方面,NSK还首次展出了电子机械制动系统(EMB)用滚珠丝杠,这款高效率滚珠丝杠通过支撑轴承、周边部件集成化,可实现执行机构小型化、轻量化,更加适用于需要高响应性的制动系统。

“侧向”方面,NSK在转向系统领域首次展出了自研的半冗余管柱式电动助力转向器(Column Type EPS),和两款具备灵活的空间布置,支持网络安全(Cyber Security)的高输出下助力式电动助力转向器(Single-pinion Type EPS和Dual-pinion Type EPS),以及面向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的线控转向方案,为客户在底盘电动化智能化进程上提供高效可靠的系统性方案。

管柱式电动助力转向器、扭矩传感器的小型化

“垂向”方面,NSK还首次展出了电动悬架用滚珠丝杠,这款滚珠丝杠具有高响应速度,高可靠性的特点,为悬架实现快速响应,完全主动控制做出贡献。

NSK“角模块”(左)与端面花键轮毂轴承(右下)

NSK将其在智能底盘X(纵)、Y(侧)、Z(垂)3轴向的产品布局都集中体现在备受关注的“角模块”概念展品,这个展品集成了电子制动(EMB)、电动悬架、后轮转向单元及轮毂轴承,此外,NSK还带来端面花键轮毂轴承和NEV热管理系统轴承解决方案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及技术解决方案。

从百年前的内燃机配套到当下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双赛道混战”,NSK 的技术演进史印证着一个产业规律:安全与创新从来不是对立面。正如郁国平所言,技术革命的每一步变迁,都离不开基础零部件领域的钻研。在行业狂飙突进的今天,这种对“安全底线”的坚守,或许正是汽车产业从“引领”走向“卓越”的关键密码。

从地面到低空,技术迁移开启产业新篇章

在一系列汽车底盘相关解决方案展品之外,NSK的展台中有一套特殊的展品——低空飞行器用产品解决方案,这是NSK首次将飞行器轴承解决方案纳入车展展示范畴。事实上,相较于零部件展馆仍聚焦汽车技术创新,整车馆中多家车企所带来的“飞行汽车”原型机已成为本届车展低空经济领域的一大亮点。

集成NSK低空飞行器系统和技术解决方案的样机模型

在他看来,中国低空经济正在“加速度”崛起,市场规模急速扩张的背后,是政策、技术与场景的协同突破。从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建成的无人机配送网络,到长三角试点的城市空中交通(UAM)走廊,万亿级市场蓝海正催生交通、应急、医疗等领域的业态革命,而NSK的百年技术积累,正在这一浪潮中找到新的落点。

技术迁移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对共性需求的精准把控。总结郁国平的观点便是,汽车轴承与低空飞行器轴承对长寿命、高效化及轻量化的要求一致,但低空领域的特殊运行环境如海洋气候、极端天气都会对其耐腐蚀性、可靠性和抗疲劳性提出了更高挑战。“NSK将充分结合汽车领域的先端技术,在研发和验证环节实现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持续满足客户需求。”

低空飞行器相关解决方案

例如,低空飞行器的高负载、高可靠性及轻量化和耐电蚀等要求,与汽车系统对轴承的可靠性、轻量化需求高度契合,NSK正尝试将轮毂轴承单元、驱动系统耐电蚀产品及滚珠丝杠产品的成熟技术延伸至低空飞行器领域。

这种跨界协同的逻辑同样适用于人形机器人产业。面对可能即将到来的量产元年,NSK将工业机器人领域积累的谐波减速器、RV减速器、驱动电机用轴承,以及滚珠丝杠等核心零部件的技术解决方案及研发创新经验,迁移至人形机器人关节与减速器开发中。“相比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要求零部件更小、更轻,同时场景差异带来多样化需求。”郁国平透露,目前NSK已与多家头部客户深度对接,合作开发灵巧手用滚珠丝杠,小臂部位用滚珠丝杠也进入小批量供货阶段;同时,针对驱动电机、关节减速器用轴承,相关产品及技术提案也正在与客户论证可行性并进入实验评测阶段。

“我们也积极与包括中国客户在内的潜在合作伙伴,强强联合,共同开发关节模组等产品,为行业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解决方案。”郁国平如是说。

“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下,汽车、机器人与低空飞行器在AI、多传感器融合的感知系统等技术依赖上高度趋同,这种共性为协同创新提供了土壤。”他以生产模式举例,汽车产业链的成熟经验可延伸至人形机器人制造;而智能汽车底盘及驱动产品与飞行器轴承的技术迁移,则展现了基础零部件的跨界潜力。  

站在产业边界模糊化的转折点上,轴承的旋转已从地面延伸至低空,工业机器人的精密传动装置也逐步演化人形关节。NSK的跨界探索,正为“中国智造”的升维竞争提供一种解题思路——在看似不相交的赛道间架设技术桥梁,或许正是打开新增长极的密钥。

深化本土化战略,以“中国速度”重塑竞争逻辑

“中国速度”“中国方式”是在与郁国平交谈中,他最常提及的两个关键词。在他看来,中国汽车市场的技术迭代速度,正在倒逼全球产业变革。

回顾传统燃油车时代,“造车” 无疑是一项复杂且耗时的系统工程。按照正向汽车研发的常规进度,一款新车从概念萌发到最终落地,完整的研发周期往往长达4到5年。然而,当汽车产业迈入智能电动汽车时代,一切都像按下了“快进键”。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消费者对创新技术的迫切需求,促使行业不断压缩智能驾驶技术的上车周期。如今,将这一周期压缩至18个月已成为行业新常态,一些追求极致效率的企业更是在此基础上一压再压。

这种剧变不仅改变了整车企业的研发节奏,更对上游供应链提出了严苛的要求——优秀的成本控制能力、快速的研发响应能力以及灵活的产能调配能力等体系,成为供应链企业为整车企业提供优质产品的必备要素。

然而,要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仅凭技术引进已难以满足其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不断升级的需求,这对企业的本土化研发、生产及服务均提出了更为严苛的挑战。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入智能化与电动化深度融合的关键阶段,NSK正以本土化研发为支点,重构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2025年3月落成的NSK中国研发中心二期项目,便是承载着这家百年外资企业深化本土布局的战略雄心。

在本土供应链强势崛起的背景下,郁国平将竞争策略进一步凝练为“降本不降维”的辩证法则。“先进的技术及优异的质量不能成为价格战的牺牲品。”他强调,NSK通过技术创新和优质产品,来保持技术和质量的领先性,同时借助本土供应链实现成本优化。

历经“在中国”的30多个春秋,NSK中国正步入“为中国”的新发展阶段。据他透露,这次展出的电蚀解决方案的树脂绝缘轴承、超低摩擦轮毂轴承和智能底盘用滚珠丝杠、激光雷达、低空飞行器用轴承等,从产品企划到具体设计,以及和客户共同开发,均由中国的开发团队主导推进,充分体现了“中国速度”“中国成本”和“中国方式”,产品目前已取得了众多订单,受到了客户的一致肯定。

从1992年设立第一家分公司至今,NSK在中国的业务已从零起步,发展至如今事业网点遍布全国,旗下研发、制造、销售公司及分公司已超过30家,亲历并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如今,NSK中国已成为NSK全球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NSK将以此为契机,把更多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首发放在中国,通过中国的快速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日本总部乃至全球产业的升级与突破。”郁国平如是畅想。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开局的历史节点,NSK中国正以“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土化研发2.0战略,将百年技术积淀转化为适配中国产业变革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