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智能座舱正逐步成为移动的第三空间,它不仅是连接工作与生活的枢纽,更是集舒适性与智能化于一体的信息集散中心。2025年4月25日,在汽车消费趋势洞察大会上,北汽集团智能网联中心智能座舱部部长笪琦指出,智能座舱的发展不应仅仅局限于功能堆砌,而应通过更优设计缓解用户驾车时的焦虑。随着算力及智能化的发展,智能座舱正向AI座舱演进,能够实现用户需求的自动匹配与执行,为驾驶者带来更加便捷与个性化的体验。

为应对智能座舱发展的挑战,北汽集团搭建了“百模汇创”中枢大模型平台。该平台通过整合行业内的垂类模型,实现了车端能力的原子化调度与外部生态的打通,极大地丰富了智能座舱的功能与体验。用户只需通过语音指令,即可享受从出行规划到目的地消费引导的全流程服务。

笪琦 | 北汽集团智能网联中心智能座舱部部长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

当前,智能座舱被视为移动的第三空间,是连接工作场所、家庭及下一站的枢纽与桥梁。在移动过程中,人们可以在此空间中调整心情和生活状态等。在智能座舱的开发过程中,随着功能的逐渐增加,曾出现硬件增多的情况,诸多物理开关转变为虚拟开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给车主带来了压力。我们认为,开发智能座舱并非单纯向用户堆叠各种功能,用户在驾驶过程中应将主要精力集中于驾驶行为,不应因功能增加而加重用户压力,而应通过更优设计缓解用户驾车时的焦虑。

汽车的概念突破

智能座舱与智能家居愈发相似,同样由整体布局和内部智能硬件构成。回顾汽车发展历程,汽车最初作为工具诞生,实现了物体或人员从A点到B点的移动。在发展过程中,汽车具备了车棚及封闭空间的形式,实际上实现了小空间内环境的改变。

图源:演讲嘉宾素材

智能座舱内配备的氛围灯、空调等设施,能够营造更为舒适的环境氛围。此外,智能座舱还具备能量转移功能,例如新能源电动车中的方盒式纯电越野车,在前往偏远无电区域露营时,能够对外输出稳定能源。

随着算力及智能化的发展,智能座舱还在成为移动的信息集散中心。我们期望它作为信息集散中心,并非仅简单传递信息,而是助力用户在驾驶期间,更妥善地处理车外相关事务。

随着座舱的发展,其最初是从功能座舱演进至智能座舱。最大特点在于,功能座舱仅具备点对点的单一功能,而智能座舱借助电子电器架构的发展,功能实现不再依赖单一属性或单一配置,而是由若干小功能组合形成大功能。例如,可实现小憩模式、观影模式等,用户通过简单操作即可调动车上多种功能。接下来发展的智慧座舱,即AI座舱,我们认为在这一阶段,甚至无需用户手动操作,用户仅需说出需求,座舱便可自动执行,这是我们在智慧座舱时代期望实现的初衷。

此前,业界通过对各种场景的打通和功能的联动,产生了众多场景组合。在这些场景组合下,场景数量不断增加,其排列组合的可能性近乎天文数字。最初,由汽车厂商预先设定不同场景,但鉴于用户需求的多样性,这种方式存在困难。后来,为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厂商将功能开放给用户,用户可自主定义,从而出现了可编程座舱。

然而,从用户购买数据来看,可编程座舱功能强大,但实际使用中,车主的使用率有时并不高。多数车主仅在购车初期设定几个功能,遇到其他不适用的场景时,很少再次触发,仅作为初期尝鲜。尽管如此,这些功能仍能较好地匹配用户日常的生活习惯。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更灵活的方式,使用户在不同情况下,都能有相应场景与之匹配。

过去产品经理费尽心思设想的场景,难以满足用户每天面临的各种可能性。随着AI大模型的发展,这一原本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成为可能。随着智能座舱AI化的推进,智能座舱不应仅仅是功能和信息的搬运工,而应在合适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即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通过各种排列组合以及相应的理解和认知,形成智能座舱应有的功能。

北汽大模型技术应用的思考

目前,AI的发展已广泛融入各行各业,且发展迅速。基于此,我们于2024年搭建了名为“百模汇创”的中枢大模型平台。汽车厂商单独训练一个模型的成本巨大,尤其是训练基础模型,且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与迭代,这种成本压力更为突出。因此,我们搭建中枢大模型平台,将不变的部分掌控在自身手中,同时为可变部分留出足够的灵活性。在该平台上,可灵活接入和替换各领域的垂类模型。即只需做好自身的智能体,其他能力和基础功能可来源于行业内的各个垂类模型,并且能够灵活替换,还可选择行业内某一领域表现最佳的产品。

图源:演讲嘉宾素材

基于“百模汇创”的整体架构,一方面,我们将打通车端所有原子化能力,将车辆状态及车控权限提供给大模型调度平台。同时,该大模型调度平台可在云端接入各个垂类模型及外部生态,包括打通物联网、小程序以及支付环节。如此一来,用户只需通过一句话,即可实现与身边所有生态的协作。

我们认为AI融入智能座舱后,将改变整个开发逻辑和模式。该架构的整体特点在于,不过多自主建立垂类能力,而是引入外部现有的垂类模型来实现功能,尽可能将更多生态和能力接入平台,使其充分融合,产生新的功能和体验。随着交互逻辑的变化,复杂的人机交互设计将不再必要,就如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无需借助屏幕或复杂设备,依然能够生动地沟通。我们认为AI上车后,将带来巨大变革,最终实现返璞归真的效果。

我们的整体思路是,基于该平台打通用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能力。此前团队进行了多次头脑风暴,探讨应在车辆上设置哪些功能。我们认为,应围绕出行以及智能座舱的整体交互体验,以提供新鲜感和便利性为目标,打造相关功能。

闲聊功能是基础能力之一。用户拥有大模型后,会提出各种问题,带小朋友出行时,该功能尤为实用,小朋友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知识问题,都可通过此功能解答。此外,以往获取壁纸需从相关公司购买有版权的图片并进行剪裁,如今具备文生图能力,虽非刚需功能,但可降低前期开发投入,同时增加用户的可玩性。

我们还进行了生态打通。我们导航去某地,不再是冰冷的一个个地址备选,而是可以看到目的地的抖音视频,供我们更好的规划和选择。当整个生态体系建立后,可连接的内容更加丰富。出行的目的不仅是到达目的地停车,下车后还涉及后续活动规划,比如是否将车停在稍远的充电站,以便在前往就餐地点的同时为车辆充电,节约时间。

我们认为大模型上车的作用并非单纯制造噱头,而是应帮助用户实现从出行前规划、出行中建议,到出行后目的地时间利用及周边消费引导的连贯过程,打造一个比用户更了解其自身需求的产品。最终,我们将构建更简洁的人机交互框架,将原本需要用户手动点击的功能,转变为用户指挥车辆执行。

该平台自去年第一季度起,陆续在极狐考拉、极狐阿尔法T5等产品上搭载,截至目前,总调用量已达5100万次,覆盖几乎所有车主。随着功能不断完善,我们期望为更多车主提供更丰富的AI服务。

在“百模汇创”使用过程中,用户只需说出需求,即可组合车上相应功能。例如,当用户说“现在下雨了,我需要……”,由于车内部分功能可能隐藏较深或用户并不知晓,基于可编程座舱的能力,结合大模型,用户只需向大模型提出需求,系统便能自动组合所需功能。原本需要在可编程座舱中进行繁琐点击和旋转操作,以及预先设定但难以满足日常多样情况的功能组合,现在用户只需一句话即可完成。

今年2月8日,我们接入了DeepSeek,并将其作为“百模汇创”中枢平台深度推理的一项功能。我们认为,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中枢平台,实现各模型之间及其每次回复的功能打通;其次,通过不断调整接入模型的组合,进一步提升整体产品能力。

大模型应用的展望

随着大模型时代的到来,我们认为将面临四个方向的重构。在软件方面,人机交互将发生变化,软件架构将更加原子化,大模型调度的精细程度将不断提高;在硬件方面,硬件设计不再仅满足当前需求,还将预留足够带宽,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未知场景。

作为传统车企,在数据和生态方面,我们将增加更多数据打通和触点,建立用户长短记忆数据库及向量数据库机制,丰富大模型中台对用户使用习惯的记录,从而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推荐。

合作方面,我们不再仅与传统的Tier 1或Tier 2合作伙伴合作,鉴于汽车产品的强后向消费属性,我们应直接与提供出行后服务的平台沟通合作,拓展合作朋友圈。

最后,我们认为大模型行业对智能座舱的影响是积极正向的。尽管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如果不积极投入实践,就难以找到发展路径。如同以往新兴技术的发展一样,初期可能会经历阵痛,但我们相信AI大模型上车将为整个汽车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以上内容来自北汽集团智能网联中心智能座舱部部长笪琦于2025年4月25日在汽车消费趋势洞察大会发表的《下一代智能空间发展新趋势》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