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温:智能温控更有效提升乘员舒适性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正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迭代。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传统空调系统能耗占比高达整车电耗的40%,成为影响电动车型续航与乘员舒适性的核心痛点。
捷温亚洲区应用工程及项目管理执行总监伍慧敏介绍到,捷温在热舒适和气动舒适领域拥有数十年经验,公司推出的ClimateSense系统不仅考虑了传统空调的分区控制,还进一步联动座椅、方向盘等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热交换部件,实现了更精细化的温度管理。通过虚拟传感器技术和实时数据反馈,系统能够精确计算座椅表面温度,并与整车控制实现联动,从而优化能耗并提升乘员热舒适度。
伍慧敏提到,捷温还关注电池热管理以及医疗领域的体温管理技术,这些积累进一步丰富了其在人体热调节方面的知识库,并反馈至智能温控系统。通过可穿戴测量系统,捷温能够实时评估乘员的热舒适状态,为产品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伍慧敏|捷温亚洲区应用工程及项目管理执行总监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
企业全球布局与技术积淀
捷温科技作为热舒适领域全球领导者,2024年营收达14亿美元,在三大洲13个国家设立31个分支机构,拥有11个生产基地及14,000名员工。公司深耕汽车热管理数十年,与70余家OEM合作覆盖75个国家,500余项专利技术应用于超500款车型。亚洲总部位于上海,工程中心分布于上海、廊坊、江门,制造基地覆盖廊坊、天津、上海、河南及日韩地区。
图源:演讲嘉宾素材
可持续发展战略践行“以人为本、关爱地球、回馈家园、产品创新”四大支柱,92%生产基地通过ISO14001认证,北美与欧洲工厂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电,2023年获评《新闻周刊》美国最具责任感企业。核心业务聚焦Climate Comfort(温控座椅/内饰加热)、ClimateSense、Pneumatic Comfort(气动按摩腰托)、Battery Performance(电池加热膜/风机)、Medical(病患体温管理)五大领域,形成电子软件系统驱动的技术闭环。
图源:演讲嘉宾素材
热交换机制与能效突破原理
电动车在-20℃环境下面临续航锐减痛点,传统空调能耗占比高达40%,因其仅依赖空气对流单一调温机制。人体热交换实际包含传导(座椅接触热传递)、对流(空调送风)、辐射(加热设备红外辐射)、蒸发(汗液挥发)四维路径。
图源:演讲嘉宾素材
实验证明:通过座椅/方向盘/扶手等局部设备直接对人体加热,热传递效率较空调提升70%,ClimateSense系统据此重构热管理逻辑。该系统采用22个接触式传感器与14个EHT(等效均匀温度)传感器构成可穿戴检测网络,实时采集乘员体表32个区域温度数据,通过弗劳恩霍夫研究所联合开发的算法模型,将主观热舒适度转化为-3(冰冷)至 3(过热)的客观OTS(整体热感值),实现从“环境中心”到“乘员中心”的技术跃迁。
图源:演讲嘉宾素材
智能系统架构与核心技术
ClimateSense系统通过硬件层与算法层深度协同实现精准控温:硬件层集成五区微气候执行器,包括颈部暖风围脖(峰值120W/稳态30-50W)、座椅加热通风(双区峰值220W/稳态60-90W)、方向盘加热(峰值200W/稳态50-70W)、车门扶手加热(峰值100W/稳态30-40W)、足部辐射加热(峰值100W/稳态70-80W),单区总峰值功率600W,稳态功耗优化至200-250W;
图源:演讲嘉宾素材
算法层创新虚拟传感技术,基于热传导模型通过LIN总线实时计算加热部件表面温度(精度±1-2℃),替代物理传感器降低系统复杂度,同时通过乘员热状态管理模块,综合车辆环境数据(舱温/日照强度/地理位置)、成员体征数据(穿衣指数/目标温度设定)、空调参数(风量/送风模式)及效应器状态,以50ms刷新率动态生成功率分配指令,实现33个效应器与空调系统的闭环联动控制。
图源:演讲嘉宾素材
严苛环境实测性能验证
在-7℃环境大众ID.3车型的实测中(测试时长30-60分钟,采集3,000组数据),ClimateSense系统实现能效与舒适性双重突破:能效方面,60分钟工况总能耗降低30%,稳态阶段平均功率下降47%(传统方案6kW降至3.2kW),长距离行驶综合节能50%;舒适性方面,乘员热舒适达成时间缩短40%(5分钟内体感温度达标),五区独立控温精度达±0.5℃,OTS热感值与乘员主观评价吻合度超90%。
图源:演讲嘉宾素材
测试同步验证了三大优势——个性化舒适(支持前排驾驶员设定22℃同时后排乘客设定28℃)、能源高效利用(优先启用座椅加热而非空调制热)、静音体验(关闭空调风机仍可通过辐射加热维持舒适)。
图源:演讲嘉宾素材
量产应用与行业技术演进
目前ClimateSense系统已在凯迪拉克CELESTIQ(全球首款四区微气候电动车,集成33个效应器)和ESCALADE IQ(五区系统,支持前三排独立控温)实现量产,成为豪华电动车热管理新标准。行业下一阶段需突破三大挑战:多效应器协同响应时延需压缩至100ms内以满足L4自动驾驶安全要求;系统小型化设计以适应紧凑车型空间限制(当前模块体积约12L);跨气候带数据模型泛化能力提升(-30℃至50℃全范围覆盖)。
图源:演讲嘉宾素材
捷温科技强调:未来将从Auto AC(自动空调)升级至Auto Thermal Management(乘员热管理),通过统一调度空调、座椅、方向盘等热部件,终极目标是实现实现针对每个乘员的“一键舒适”的自动调节。
(以上内容来自于捷温亚洲区应用工程及项目管理执行总监伍慧敏于2025年6月18日在2025第三届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论坛上发表的《智能温控更有效提升乘员舒适性》主题演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