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息高返泡沫退潮后,经销商的迷失与归位
历时长达五年的高息高返产品在5月末传出将被银保监会整治叫停的消息,经过大半个月的市场动荡后,截至6月底已被彻底叫停。
当2021年的高息高返狂潮褪去,留在汽车流通领域的,是仓库滞销的车辆、司机账本上还不清的债务,以及经销商群体在资本游戏中被啃噬得千疮百孔的生存根基。这场始于2019年的"造富神话",终究成了检验经销商群体成色的试金石——有人在泡沫中迷失定位,沦为金融机构套路链条的“应声虫”;有人在崩塌后被迫清醒,重新掂量商业本质的重量。
从"中介"到"帮凶",经销商定位的迷失
“高息高返”模式的核心逻辑是银行通过提供利率较高的车贷(即高息),向汽车经销商支付高额佣金(即高返);经销商则将部分佣金返还给消费者以补贴车价,让贷款购车的实际成本看起来低于全款购车。
在这一模式中,银行得以扩大放贷规模,经销商实现了销量提升,消费者也能以更优惠的价格购车,形成了短期内多方受益的局面。
高息高返模式初现时,经销商的角色本应站在商业逻辑的支点上。理论上,若能通过业务让司机切实获益,"高返"不过是利润分配的一种形式,经销商作为连接车企、金融方与司机的中介,理当成为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者。但现实的剧本从一开始就写歪了。金融机构以“高息放贷 高额返佣”为诱饵,构建起扭曲的利益链条,银行通过支付贷款金额15%的返佣将获客压力转嫁给经销商,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面临获客压力,高额回报被包装成无风险承诺,经销商的定位悄然异化。
他们不再琢磨如何匹配司机的真实需求,而是盯着金融方的返佣比例计算短期收益。在这场游戏里,经销商成了资本传导链条中的一环——一边用真假参半的高息预期吸引司机入局,一边将风险打包转嫁给下游,自己则在中间牟利。
这种定位的扭曲,本质是将"服务价值"异化为"套路能力",当司机发现收益覆盖不了债务时,经销商所谓的"服务"便成了压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泡沫破裂后的转型考题
2021年的高峰,更像是一场风暴的提前预演。当大量资金变成"黑户",滞销的车辆在仓库里堆积,经销商才惊觉:高息高返从来不是所谓的增长引擎。一方面,银行面临利息收入缩水、返佣成本难回收及信用风险上升压力;另一方面,高息高返也扰乱了市场价格机制,违背公平竞争原则。
此前依赖高息模式扩张的经销商,几乎都栽在了"商业闭环"的缺失上。他们以为只要把车卖出去、把贷款放出去,利润就落袋为安,却忘了司机的还款能力才是链条的基石。而当司机断供潮来临,金融方追责、车企压库、司机维权,经销商被夹在中间——既无兜底能力,又失市场信任。库存积压的不仅是车辆,更是经销商透支的信誉。
2024年以来,监管部门的雷霆手段加速了这场泡沫的破裂。11月,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等三家协会联合发布倡议书,明确金融机构不得以高额佣金引导经销商推销特定金融产品;2025年1月,重庆金融监管局发文要求全面清理 "高息高返" 存量业务;5月,四川省40家银行签署自律公约,6月1日起全面叫停高额返佣模式;同期,河南开封等地也发布类似公约,要求杜绝经销商推介高佣金产品、诱导提前还款等行为。
如今监管叫停高息高返,失去了金融高返利的经销商返佣大幅缩水甚至消失,“无返佣不成交”的畸形生态也难以为继,车价优惠空间收窄直接抑制消费需求,而库存积压、现金流断裂的老问题雪上加霜——那些依赖返佣生存的经销商,正陷入“销量下滑-利润腰斩-服务缩水”的恶性循环。
市场用最残酷的方式完成洗牌,那些沉迷套路的经销商,要么在债务纠纷中关门大吉,要么蜷缩在库存堆里等待清退;而少数清醒者开始转型——不再把返佣比例当KPI,而是盯着司机的实际运营收益算细账,把"风险透明化"写进合同,将"服务司机盈利"作为生存准则。
这种转变,与其说是主动转型,不如说是被市场打回原形后的被迫归位。
新能源浪潮下的二次考验:现金流里见真章
当高息泡沫的余震尚未平息,新能源市场的浪潮又将经销商卷入新的漩涡。如今摆在经销商面前最大的考题,早已不是"如何赚快钱",而是"如何活下去"——现金流成了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背后其实藏着更深刻的行业逻辑:新能源时代的经销商,早已不是简单的"卖车中间商"。他们需要对接金融方的融资政策、处理租赁资产的权属纠纷、保障司机的运营服务,每一环都离不开健康的现金流。但此前在高息模式中亏空的家底,让不少经销商在新能源转型中步履维艰。此时再谈"定位",已不是虚无缥缈的商业概念,而是能不能守住门店、发得出工资的生存议题。
那些寄望于金融方"定向延展"的经销商,或许忘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资本从来只救有价值的玩家。所谓"价值",不再是能签下多少高价合同,而是能否搭建起"司机盈利-资产安全-各方共赢"的扎实闭环。这才是经销商在新能源时代的真正坐标——从资本游戏的参与者,回归到产业生态的建设者。
高息高返的泡沫终会散尽,留下的疤痕却足够清醒:经销商的生存根基,从来不在"高返"的数字里,不在金融方罗列的返佣单上,而在每一笔可持续的运营收益里。
能活下来的,必然是那些看透"套路终会失灵,价值永存长青"的少数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