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的汽车,前排中央区域还充斥着各种物理按键、旋钮和模拟仪表盘。

十五年前,小型显示屏开始出现,但仅能显示基础的音频信息和车辆数据。如今,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成熟和普及,汽车中控屏几乎相当于一台“全功能计算机”,能够满足驾乘者的各种需求。

随着技术发展的脚步持续向前,多模态交互技术的应用,语音控制、手势识别等新兴技术正逐渐取代传统触控操作,中控屏的未来形态也在不断演进。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实体中控屏将会被全新的交互方式所取代。当前,甚至还出现了“中控屏会取消”的声音。

那本期《晓莺说》,我们将深入探讨汽车中控屏的进化历程,产业发展轨迹,竞争格局、技术创新与未来发展趋势。

屏幕之变:从显示到交互

中控屏 CID(Central Information Display),通常被称为车载信息娱乐屏,是21世纪初汽车行业的重要创新产物。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汽车内饰以机械化为主导,物理按键和模拟仪表构成了人机交互的全部世界。然而,随着智能手机、GPS设备和便携式媒体播放器等消费电子产品的普及,驾驶者的期望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把数字生活无缝融入驾驶体验,这促使车企开始探索数字显示屏的应用可能。

1987年,丰田皇冠率先搭载了集成GPS导航的中控彩色显示屏。屏幕不仅尺寸较小,显示内容也仅限于导航路线和音频信息。但是,这一尝试标志着汽车从纯机械时代向电子化时代的跨越。

进入90年代,随着液晶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中控屏开始从试验场走向更广泛的应用。这时期,豪华车品牌开始在旗舰车型中配置3-6英寸的彩色显示屏,比如奔驰S级、凌志(雷克萨斯)LS400等车型,支持导航和娱乐功能。该时期中控屏多采用低分辨率TFT-LCD技术,通过物理按键操控,实现更多传统机械仪表的数字化补充。触控技术虽然也初步引入车载中控屏,但电阻式触控的延迟反应让操作体验略显生硬。

进入21世纪,汽车电子系统的复杂度快速上升,功能激增对人机交互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物理按键正逐渐变成一种“负担”。在需要控制数十种功能的车内,按钮和旋钮逐渐显得力不从心。与此同时,车企开始寻求一种能够统一承载信息、集中管理控制的解决方案。

2001年,宝马推出的iDrive系统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将导航、音响和车辆设置整合到统一的屏幕界面中。这次集成化的设想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期,奥迪的MMI系统也开始探索类似方向。2005年,搭载在奥迪Q7上的6.5英寸TFT彩色显示器在当时堪称巨大。

与此同时,触控技术在消费电子市场的广泛普及也开始影响汽车设计思维。2007年iPhone发布之后,用户对“触屏即交互”的直觉逐渐定型,车企在设计车载系统时也开始考虑引入触控操作。

2008年前后,雷克萨斯、奥迪等品牌在车型中加入了支持基础触控功能的屏幕。尽管反应速度和分辨率依然有限,但相比于依赖按钮的传统布局,操作体验感大幅提升。

现款特斯拉Model S,已变为横屏,图片来源:特斯拉 

但真正让中控屏跃升为“交互核心”的,是2012年特斯拉Model S的出现。该车采用了一块17英寸的超大纵向触控屏,将几乎所有车辆功能:从空调到驾驶模式切换全部融入一个统一界面。

特斯拉提出的“软件定义汽车”理念,更是让中控屏从硬件配件蜕变为软件平台,也将整个行业拉入了一个全新的技术赛道。随后几年中,类似设计迅速被模仿推广,从豪华车到中端市场,屏幕尺寸不断放大,按键则逐年减少。中控屏,开始主导车内的一切,电容式触控屏成为主流。

2017年后,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崛起更是为中控屏发展注入新活力。而中国消费者对车内娱乐体验的重视则进一步加速了功能扩展和尺寸升级。

大尺寸触控屏迅速成为中高端智能电动车的标配,并且,屏幕不再只是“看”,而是融入了更多的核心功能——地图导航、语音助手、远程互联、娱乐影音,乃至整车个性化设定,全都集中在一个可实时升级的数字系统之中。

与此同时,随着硬件水平的不断提升,车载芯片算力暴涨,Android和Linux逐渐取代封闭式系统成为主流基础架构,支持第三方应用和OTA升级,导航系统向高德、百度等互联网平台转变,语音助手成为标配。

车机OS也从“功能堆叠”向“生态构建”转变。到2020年前后,特斯拉Model 3、小鹏P7、理想ONE等车型在UI/UX、屏幕多任务处理、语音交互和地图融合等方面都已形成成熟范式。

近两年,“全场景智能座舱”概念兴起,中央屏、副驾娱乐屏、后排屏幕组成分布式交互系统,在车内形成一个多终端协同的数字环境。同时,小米汽车、鸿蒙智行等更是将中控屏系统深度整合进手机生态、家庭生态之中,实现应用跨端运行、内容无缝流转。

此阶段的屏幕,已不再是信息“窗口”,而是操作系统的“前台”,背后则是由车规级芯片、AI模型、数据云平台构成的技术栈。

中控屏的集成革命 

中控屏集成化标志着汽车交互体验的重大飞跃。

集成化的核心逻辑在于,用软件定义硬件,用数字界面替代物理控制。

这不是简单的功能堆叠到屏幕上,而是通过系统的交互逻辑重新定义人车关系,实现了从“功能分散”到“体验统一”的根本性转变。该趋势在2018年开始加速,到现在,中控屏集成化已成为行业主流。

集成化设计的优势体现在成本效率和体验提升的双重价值。相比传统的实体按钮,屏幕不仅成本更低,还可嵌套更多功能层级。从用户体验角度看,集成化设计简化了车内控制界面,显著提升了空间利用率。同时实现了功能的动态调整和个性化定制,满足了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

更重要的是,这种设计支持OTA升级,使车辆功能可以随时更新,并通过统一的界面设计提升了品牌识别度和用户体验一致性。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乘用车座舱中控屏的整体渗透率已突破95%,接近标配水平。而2025年车载显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08亿元,其中中控屏市场或突破600亿元,占据半壁江山。

产品特性上,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报告,大尺寸、高分辨率中控屏正在加速上车。目前市场上中控屏尺寸以10~15英寸为主流,15英寸以上规格占比快速增加且加速向10-20万价格车型渗透。与此同时,2K以上分辨率的中控屏占比增幅显著,占比已接近50%。

在布局形态上,传统双屏配置仍占主导地位,但贯穿一体屏、含副驾三屏等布局形式也明显增加。

贯穿一体屏提升了座舱整体的沉浸感;含副驾三屏的布局则能满足乘客娱乐需求。更大尺寸和高分辨率的应用不仅能提升视觉清晰度与界面精细度,在地图导航、视频显示等场景中提供更优体验,还能减少操作中的翻页和层级跳转,提升交互效率。而小于10英寸的屏幕在多任务处理时显得局促,误触率高,不适合复杂信息呈现。

车载曲面、曲边屏近两年也开始上车。比如,仰望U7采用的是曲率达R800的12.8英寸OLED柔性曲面中控屏。车载曲面屏的使用可以提升整体环抱感和科技感,但是其制造成本较高,并可能增加驾驶分心风险。

车载中控屏的成本依据尺寸和技术成本差别极大。据悉,12英寸成本大约在1000~2000元左右,48英寸成本在8000~10000元左右,而高端显示器价格还会往上探,曲面屏成本远高于直面屏。

然而,中控屏集成化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

问题一:屏幕“大”化趋势过热

从特斯拉的17英寸屏幕到多款车型的超30英寸异形曲面屏,再到吉利银河E8的45英寸贯穿式屏幕,屏幕尺寸的竞争已呈现明显的过热态势。

吉利银河E8,图片来源:吉利汽车

那屏幕是越大越好吗?

显然不是,超大尺寸若不能合理配合驾驶位视角与操作区域,不仅无法提升体验,反而会带来遮挡视线、操作困难、信息过载等风险。在极端情况下,如屏幕黑屏或系统卡顿,还可能导致整车关键功能瘫痪,造成严重安全隐患。

问题二:设计高度同质化

目前大部分品牌在中控屏形态、尺寸、功能设置上趋于雷同,缺乏设计差异性,消费者很难在视觉或交互体验上建立清晰品牌印象。比如,中控屏多采用横向布局,界面设计倾向于类手机风格。

问题三:操作复杂与功能冗余

中控屏功能集成虽然提升了一体化程度,但大量子菜单隐藏于多层级页面内,增加了学习成本和操作时间。比如,一些车辆将空调温度调节、雨刷启停等基础操作深藏在二级菜单中,不利于行车安全。部分车型甚至需要点击至少2次才能关闭车内空调,而传统旋钮操作只需一次扭动。

问题四:全触控代替物理按键引争议

全触摸屏有时候需要驾驶员视线离开道路,而物理按键可以通过肌肉记忆盲操作,在安全性上具有明显优势。有观点认为,“触摸屏 实体按键”可能才是人机交互最佳组合方案。

近两年上市的新车,有回归物理按键的趋势。比如,小米SU7等车型在采用多屏设计的基础上,仍保留了关键的物理按键,以实现“符合直觉的设计体验”。

市场竞争格局:本土企业强势崛起

中控屏的普及重塑了市场格局,本土企业凭借显著的成本优势、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以及对本地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正在重塑中国乃至全球中控屏市场的固有格局。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1-3月中控屏集成供应商市场装机量排行榜》显示,中国本土企业在前十强中占据七席,合计装车量占比超过六成,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在众多本土企业中,德赛西威的表现尤为突出。2024年以457.78万块的装机量占据了20.9%的市场份额,稳居行业榜首;2025年第一季度,其市场占有率进一步上升至22.8%,市场领先优势持续扩大。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其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整合了大尺寸中控屏、多屏联动等功能,广泛应用于中国市场的主流车型。目前,德赛西威已与“南北大众”、吉利、奇瑞、丰田、广汽、长城等车企展开深度合作,同时也拓展了小鹏、理想、小米汽车等新势力车企。

作为行业第二大供应商的比亚迪,2025年第一季度其市场份额上涨至14.5%。比亚迪凭借其销量的持续增长,以及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和强大的自供能力,在中控屏集成供应商市场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相比之下,2025年在榜的跨国企业少了一家,上榜的两家企业合计市场份额仅10.4%,分别是乐金电子(LG,占比5.7%)、松下(4.7%)。

本土企业在这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上:

1、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性增长,为本土中控屏企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已达千万辆规模。新能源汽车对智能化配置的需求更高,直接推动了中控屏市场的快速增长。

2、中国企业在UI/UX交互设计方面具备显著优势,这一优势源于中国在移动互联网和游戏行业的领先地位。许多汽车UI设计公司的人才来源于游戏行业,为中控屏交互体验带来了创新思维。

3、中国消费者对车内娱乐和智能化体验的独特需求,有力推动了产品功能的本土化创新发展。相比欧美市场,中国消费者更加注重车内的娱乐体验,对于K歌、影视、游戏等功能需求强烈。本土企业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满足这些独特需求。

4、技术创新和差异化竞争策略已成为本土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的重要驱动力。从最新的市场排名变化中可以清晰观察到,北斗智联、海微科技等新兴企业正实现了市场份额的快速提升。具体而言,2025年第一季度,北斗智联的市场份额从3.5%增长至4.1%,海微科技则突破了4%大关。

尽管本土企业表现抢眼,但外资企业在市场中的表现同样不容低估。这些企业依靠长期的技术积累、全球化资源配置和系统集成经验,在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极具竞争力。

比如,乐金电子在中国市场的客户主要是北京奔驰和特斯拉,分别占比40.1%和50.15%。其在显示技术方面具有强大的专业能力,可满足特斯拉和奔驰对品质的需求。松下以稳定性和系统集成见长,主要服务于本田(52%)和一汽大众(40.12%)

从2024到2025年一季度的排名变化来看,中控屏集成供应商市场集中度有所提高,头部企业优势更加明显,德赛西威、比亚迪两家企业合计占据该市场份额近四成。

而作为中控屏系统中的核心部件,液晶面板直接决定显示效果和交互体验,支撑导航、娱乐及智能功能。

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控屏液晶面板市场呈现本土占主导且集中度明显的趋势。京东方BOE凭借技术领先、成本低和本地化服务等优势,以39.8%的份额领跑,其合作客户包括奇瑞、长安、小鹏等。比如,京东方为2025款小鹏G9定制了近30英寸高清智能双联屏。

小鹏G9,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群创光电和友达光电分别以16.2%、11.1%的份额位居第二、第三,显示台资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天马微电子(9.7%)、JDI和华星光电(各7.7%)等本土企业表现稳定,服务多样化客户群。其中,天马微电子得益于提前布局柔性显示、微型显示等新兴领域,形成了全产品线覆盖能力。

市场格局显示,本土企业在中控屏领域的崛起势不可挡,依托成本优势、供应链整合及本地化创新,已重塑中国乃至全球市场格局。

未来趋势:中控屏VS智能表面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下,中控屏技术本身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随着汽车逐渐从传统交通工具面向被定义为“第三空间”的移动智能终端演进,中控屏的功能定位和产品形态也在持续升级演化。

面向未来,中控屏的发展呈现出两个清晰的演进方向:现有物理屏幕的持续进化和创新交互方案的探索。

在物理屏幕进化方面,技术发展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的系统性提升。

首先是屏幕技术本身的革命性升级。目前车载显示屏技术以LCD为主流,但是Mini LED和OLED技术已开始搭载上车,而Micro LED以其高亮度、低能耗和长寿命的特点,具备更大应用潜力。

在各项显示技术的对比中,LCD技术具有成本优势和技术成熟度高的特点,目前在比亚迪汉、比亚迪海豹06等车型的中控屏上广泛应用。OLED技术在对比度和色彩表现方面较为出色,已在奔驰EQS、仰望U8、蔚来ET7等高端车型中控屏上实现规模化应用。Mini LED技术具备更高的亮度和更长的寿命,已在小米SU7等车型中控屏上应用。

Micro LED技术还处于研发阶段。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Micro LED技术的显示屏有望在2026年实现上车应用。同时,屏幕的分辨率、隐私保护、感光调节等基础功能也在持续优化。比如,4K分辨率正在向中高端车型渗透。

其次是屏幕友好性设计的人性化突破,成为新的关注点和竞争焦点。屏幕可摆动设计开始出现,可以左右调节以适应不同位置的用户需求。滑动屏幕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允许屏幕在不同位置之间移动,实现更灵活的空间利用。一些概念车甚至展示了可以在驾驶员和副驾驶之间滑动的中控屏。

第三是屏幕形态创新的技术突破。可折叠、可拼接、可卷曲的车载显示屏方案正在加速上车进程。京东方、天马等厂商纷纷推出基于Micro LED、OLED技术的类似显示屏产品。

在创新交互方案探索方面,“无屏化”概念正在从理论走向实践。其中,智能表面技术代表了屏幕与内饰融合的革命性方向。盖世汽车研究院报告显示,触控智能表面作为下一个智能表面突破点,正在重新定义车内信息显示和交互方式。智能表面技术可以布局在座椅、天窗、中控、门内饰板等多个位置,

目前智能表面的氛围灯、透光度等技术已在多款车型上得到应用。比亚迪X-DREAM概念车通过透光皮革取代传统仪表盘,实现通过触控操作车辆功能;马瑞利则开发了软触智能表面和透光表皮搭载触控按键等创新技术。

HUD技术的发展为中控屏的部分功能替代提供了现实可能。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技术通过全息投影实现信息显示和交互,能够将导航信息、车速、警告提示等直接投射在驾驶员视线前方,显著减少驾驶者对物理屏幕的依赖。

图片来源:小米汽车

小米汽车上市的首款SUV——小米YU7,以小米天际屏全景显示系统取代了传统的仪表和HUD,可在前风挡下黑区显示剩余续航、实时车速、导航等信息,更加直观、便捷。

图片来源:宝马汽车

宝马在2023 CES展示的i Vision Dee概念车更是采用无屏设计,通过全车窗AR投影实现信息显示和交互。但是,基于该概念车打造的2025新世代车型,却保留了中控屏设计。

与硬件技术同步演进的是人机交互方式的全面革新,这构成了智能化体验的核心要素。现阶段车内的人机交互多为触控、语音、生物识别、AR技术等多方式组合,以提高人机交互的效率和便捷性。

此外,随着用户对车机页面渲染精细度需求的提升,各大车企开始采用3D界面设计来提升产品竞争力。3D HMI的相关产品和座舱方案应运而生,未来3D渲染将成为趋势化设计元素。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视觉效果,还能通过动画和动态提高更直观的操作反馈。

上述前瞻技术有望通过系统集成到一起。当前的智能座舱正在经历从4.0到5.0的演进。座舱4.0阶段实现了多屏融合,包括液晶仪表、HUD抬头显示与中控大屏的集成,配备电子后视镜和后排娱乐屏。

即将到来的座舱5.0时代将更加激进前瞻。控制器将演进为统一的中央架构,视觉显示将实现全息投影、透明显示和智能表面等技术集成。在未来的交互方式发展中,应用消退将成为重要趋势,车门、车窗、座椅等部件将实现大屏化和多屏化,智能表面材料将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技术的发展引发行业思考:全景HUD和语音交互是否会取代传统中控屏?

从技术成熟度和市场应用角度来看,这些创新方案目前还面临着成本、技术稳定性和用户接受度等多重挑战。不同的技术路线适合不同的应用场景和价格区间,市场会根据成本效益和用户需求进行自然选择。

从技术发展和市场应用时间表来看,至少在2030年之前,传统屏幕在成本效益和功能性方面仍具有难以替代的优势。而更远的未来,可能出现的是多种交互方式的并存和融合,而非单一技术的完全替代。

未来,随着AR、AI、全息投影等技术的成熟应用,中控屏的形态与功能或将迎来革命性变革。无论是继续沿着屏幕集成的道路持续发展,还是演变为全新的交互方式,其核心都将回归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即如何让驾乘者以最自然、最安全、最高效的方式与车辆和外部环境进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