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开发铰链状机械响应性聚合物材料 可在压力下发光
盖世汽车讯 据外媒报道,东京科学大学(Institute of Science Tokyo)联合瑞士团队在智能材料领域取得突破,开发出一种智能铰链状分子,能发出荧光信号指示聚合物材料所受的机械应力。
(图片来源:onlinelibrary.wiley.com)
该分子基于[2.2]对环芳烷骨架和双芘基发光体(发光化合物)开发,表现出优异的应力传感性能和高耐久性,为实时监测机械损伤提供了有力工具。
弹性体等柔性聚合物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汽车保险杠和医疗器械。然而,此类材料承受过大机械应力时,损伤往往早在表面显现之前便已在分子层面悄然发生。评估此类损伤对于确保这些的材料耐久性十分重要。这一需求推动研究人员发明力致变色力敏基团(mechanochromic mechanophores),此类分子骨架能够响应机械刺激并改变发光颜色。
为了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由日本东京科学大学材料与化学技术学院副教授Yoshimitsu Sagara和瑞士弗里堡大学(University of Fribourg)阿道夫·默克尔研究所(Adolphe Merkle Institute)Christoph Weder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巧妙地利用[2.2]对环芳烷,开发出一类新型力致变色力敏基团,用于将机械力可视化。该系统的研究成果已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在线发表。
传统机械传感技术主要依赖激基复合物形成染料掺杂(excimer-forming dye doping),或者共价引入力敏基团。染料掺杂能实现可逆传感,但其力响应行为受聚合物性质及加工工艺的显著制约;而共价力敏基团在分子层级产生信号,但依赖于共价键断裂导致传感过程不可逆。
为突破上述局限,研究人员引入超分子力敏基团(supramolecular mechanophores)。这类分子可在分子层级呈现力响应行为,却仅依赖于非共价相互作用。Sagara表示:“目前已有多种超分子力敏基团,但部分体系的信号响应效率低下。我们的目标是开发一种系统,能够发出更高效、更可靠的信号,其与施加应力成正比,并且是可逆的。”
[2.2]对环芳烷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中两个苯环通过两个对位的亚乙基桥链相互连接。该团队以[2.2]对环芳烷为骨架,引入两个荧光团(芘基染料),构建出名为PC-Py1的铰链状结构。
两个芘基染料被强制紧密结合,从而高效形成激基复合物(即两个处于激发态的分子结合而成的发光二聚体)。这使得激基复合物发出明亮的黄色荧光。随后,研究人员将该骨架嵌入柔性聚氨酯弹性体中进行分析。当机械力通过聚合物链施加于PC-Py1时,荧光团分离,从而解除强制邻近状态。该变化导致荧光位移,使得荧光颜色从黄色(激基复合物状态)转变为蓝绿色(单体状态)。Sagara表示:“这种荧光颜色变化不仅可辨,而且是可逆的。更重要的是,它与实际的机械应力密切相关。”
关键因素在于[2.2]对环芳烷分子骨架的结构刚性。当测试结构柔性更强的分子变体时,它们产生的颜色偏移更为微弱。此外,该系统的铰链式运动构成了信号源,这已通过力学与光谱研究证实。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力敏基团在50余次应力加载-释放循环中仍保持功能稳定,充分验证了该铰链机制的耐久性与可靠性。
这项研究标志着超分子力敏基团设计领域的重大进展。利用[2.2]对环芳烷的强制邻近效应,可将弱相互作用的荧光或猝灭基团整合至机械响应体系中,而这些组分此前被认为并不适用。该策略显著拓展了此类材料的设计自由度与光功能多样性,从而构建出用于力学可视化的新型强大平台。
这项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对力敏基团的理解,而且为各种实际应用打开了大门,如损伤感应涂层、柔性电子产品和智能可穿戴技术等。此外,通过调整分子设计,该策略可进一步整合多样化荧光团体系,为开发下一代可定制应力传感系统铺平道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