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于独立日签署《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宣布提前终止新能源车税收抵免政策、放宽燃油车能效标准并设立严苛供应链限制条款。该法案被业内视为美国能源战略的全面转向,或将加速全球汽车产业技术路线割裂,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相关企业需密切关注政策变化,提前规避相关风险。

1、新能源补贴退坡与燃油车松绑,美国乘用车市场将进入制度重构期

法案将于2025年9月30日实施三大核心变革:

  • 税收抵免清零:取消新车7500美元、二手车4000美元、商用车最高4万美元联邦税收抵免;

  • 燃油车松绑:废止加州2035禁燃令,冻结CAFE能效标准升级,为新车提供最高1万美元利息扣除;

  • 针对性税费:对纯电/混动汽车分别征收250美元/年、100美元/年道路维护费

政策的变化,一方面将打击新兴电动化玩家,通过成本转嫁和补贴终止的方式抑制电动车需求,同时依赖联邦补贴的车企将面临成本上升的结构性风险;另一方面,在贷款扣除优惠和排放标准松绑的双重作用下,燃油车竞争力短期内回升。

2、FEOC条款全面升级,供应链企业面临剧烈冲击

法案在《通胀削减法案》(IRA)基础上增设 “被禁止外国实体”(PFE)制度,通过三重机制封锁中国企业:

  • 股权穿透:外国政府持股超25%即丧失税收优惠(穿透审查追溯期延至6年);

  • 技术封锁:使用中国关键矿物、设备或技术授权将导致45Y/48E税收抵免失效;

  • 合同控制:知识共享条款可被认定为“有效控制”(宁德时代福特工厂和宁德时代特斯拉工厂无法获得补贴)

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通过合资或技术授权模式在美设厂模式受阻,同时零部件企业的建厂计划也将推迟或搁置。但整体来看,中国在美布局企业较少,而在美大力投资的日韩企业相对竞争优势消失,中国企业边际收益。同时政策的不确定性将加速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重构,中国企业需将目光着重放在欧洲、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

3、法案的通过将导致中美整车出口贸易进一步脱钩

目前中国整车出口以福特、通用等美系合资车为主,年出口量在10万台左右的水平,法案将诱使车企重新考虑出口利润情况,或需重新寻找产能替代。而对自主品牌来说,法案的通过有可能引发全球市场的连锁反应,自主品牌在出海欧洲、东盟、拉美时需时刻注意政策变动。

数据来源:盖世汽车研究院出口数据库,欢迎扫码报名获取数据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