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主论坛现场

7月30-31日,由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主办,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汽研)、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协办的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在重庆举行。本次论坛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汽车新未来”为主题,设置智库闭门会、主论坛、平行分论坛、品牌分享会、政企对接会及成果展等系列活动,通过全链条覆盖、多维度联动,形成“高端研讨 务实对接 成果展示”的立体格局,打造洞察汽车产业未来的思想高地。

聚智共话汽车新质生产力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形成全球领先的优势。与此同时,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模型为代表的新技术正深刻重塑汽车产业生态,我国汽车产业在智能驾驶芯片、基础软件、关键材料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主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新质生产力引领汽车产业变革的路径思考、ESG 助力汽车产业行稳致远、中国车企出海的借鉴与选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实践、汽车“新势力”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核心零部件技术创新赋能整车新质生产力等话题,通过主旨报告、主题分享等形式展开深度交流。

“紧紧把握新能源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契机,牢固树立以电动化牵引汽车产业网联化、智能化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技术路线。”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苏波指出,推动汽车产业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强化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高水平开放合作,持续优化体制机制环境。

“双碳”目标下,ESG正成为汽车产业的必答题。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彭华岗表示,面对变革,中国车企需要与供应链携手,完成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引领”的跨越,重塑核心竞争力。在减碳与增长的平衡中,车企可以走出独特的技术路径,也能通过ESG体系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汽车产业作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要进一步做好技术创新、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数字经济赋能这三篇文章,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建设汽车强国注入澎湃动能。

营造价值共生产业新生态

随着汽车产业发展全面开启“下半场”,其核心命题不再是速度与规模,而是转向对品牌价值、技术内涵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度求索。与会嘉宾认为,“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行业最重要的课题,要携手并肩,共同营造和维护健康有序、价值共生的产业新生态。

主论坛上,多项标志性合作集中落地,为产业发展构建“信息支撑-舆论护航-品牌赋能”的生态环境。

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汽研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共建汽车产业经济信息研究平台,整合权威数据与技术研究资源,为行业提供精准的市场研判、政策解读和趋势预测。

中宣部舆情中心、中国汽研成立汽车行业舆情治理办公室,政策引导与舆情治理协同发力,强化“中国智造”正面叙事,赋能汽车产业行稳致远。

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中国汽研联手筹办汽车品牌专委会,旨在扩大产业朋友圈,以标准体系赋能测试认证,共塑品牌竞争力。

主论坛上,汽车新质生产力优秀案例正式发布。今年6月,中国经济信息社与中国汽研,聚焦产品、技术、产业链三大领域的突破性成果,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优秀案例。评选出的25家优秀企业案例,体现了汽车行业技术变革趋势与新质生产力核心内涵,有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为企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提供解决方案。

同期发布的还有“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成果。该课题聚焦技术、市场、产业、环境、可持续发展五大产业竞争力关键影响因素,输出关键数据支撑、战略指引和质量提升路径,明确产业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定位与升级方向,推动智能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为企业出海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搭建细分领域交流协作平台

本次论坛期间,系列活动精彩纷呈。

智库闭门会聚焦产业有序发展、车企出海等议题,为政企决策提供智囊支持,推动政策与产业高效协同;政企对接会搭建精准沟通桥梁,共促高质量产业合作。

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深入发展,汽车供应链正经历深刻变革。“供应链新质生产力决胜全球汽车竞争下半场”分论坛,与会嘉宾从产业政策、实践经验、前沿技术等维度,探讨如何依托新质生产力,打造更具韧性、创新力与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

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出海提质增量”的转折期,从单一“产品输出”迈向全链条“体系输出”,力求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重要跨越。参与“全球化战略与合规挑战”分论坛的嘉宾认为,车企唯有以技术为驱动、标准为桥梁、品牌为核心,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国际化发展。

车辆在夏季高温环境下的性能表现和健康安全,日益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在“汽车品牌的长期主义”分论坛上,“2025中国汽研极热夏测”测试结果正式对外公布,以权威评价为中国汽车品牌建设树立信任之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