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汽车产业的“新质”在哪里?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两周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着眼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
一时间,汽车新质生产力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
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主论坛现场
中国汽车产业已经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新质生产力成为转型升级的关键。7月31日,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在重庆召开,各方聚焦汽车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新问题,新特点,新趋势深入交流。
当我们在谈汽车新质生产力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汽车新质生产力,地位举足轻重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要着力点,**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制造。
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总经理李永吉表示,突破关键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国家明确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6个与汽车产业密切相关。
汽车产业作为我国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条最长,辐射带动最广的工业产业,如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不仅事关产业未来,更事关强国建设,是我们必须认真作答的重要时代课题。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苏波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制造强国建设十大领域中成功突破,形成了技术先进、产业链完整、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的产业生态和新质生产力,已经进入与需求为主导的全面制造发展阶段。
回顾新能源汽车崛起的历史,年产量从2012年国家新能源汽车规划发布时的1.28万辆,跃升到去年1886万辆,增长了1000倍。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全球70%。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600多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增长势头依旧不减。
“紧紧把握新能源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契机,牢固树立以电动化牵引汽车产业网联化、智能化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技术路线。”苏波表示,推动汽车产业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强化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高水平开放合作,持续优化体制机制环境。
可见,建设新质生产力,汽车行业是重要的参与者,也是贡献者。当前,我国汽车产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形成全球领先的优势。与此同时,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模型为代表的新技术正深刻重塑汽车产业生态,我国汽车产业在智能驾驶芯片、基础软件、关键材料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因此,新能源汽车本质是以技术革命性突破,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新能源汽车以其技术和产品的先进性,本质就是新质生产力。
ESG: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双碳”目标下,ESG正成为汽车产业的必答题。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彭华岗表示,面对变革,中国车企需要与供应链携手,完成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引领”的跨越,重塑核心竞争力。在减碳与增长的平衡中,车企可以走出独特的技术路径,也能通过ESG体系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登顶全球的背后,我们更要思考如何让产业狂奔的脚步稳踏在技术上,而答案就是ESG。”彭华岗指出,新质生产力的“质”不仅是质量的质,更是本质的质,要求技术创新必须深深扎根于可持续性、包容性与责任感的沃土。
正因为如此,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在本次论坛上被多次提及,成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汽车企业不仅要关注产品的技术性能,更要重视其环境和社会影响。
ESG理念的引入,促使车企在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中融入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ESG体系建设,车企可以提升品牌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所幸的是,中国汽车产业正以创新实践交出ESG答卷。
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6月,汽车行业成为中国ESG基金持仓最多的行业之一。同时,2024年10月以来,基于ESG绩效评价构建的汽车行业投资组合其累计收益率稳定超越中正、沪深港等大盘指数。
另外,2024年MSCI(国家指数)评估的758家中国公司当中、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评级领先,其中小鹏汽车、领跑汽车,蔚来,吉利、理想、宁德时代等领军企业成功跻身AA级以上行列,央视中国上市公司ESG先进100,6家企业上榜。
值得一提的是,车企在监管引领和市场驱动下,行业信息披露意识与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25年7月,A股23家汽车制造企业中,已有18家发布了2024年度ESG报告,占比高达78%。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吉利汽车荣获了首届中国ESG榜样企业。
当然,汽车产业ESG发展也存在结构性矛盾。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汽车产业ESG建设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
比如,电动车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面临巨大的压力。另外,整车对二级、三级以及更多次级供应商ESG表现往往鞭长莫及,可视度极低,形同“黑箱”。再则,当前汽车产业ESG实践面临显著的困境,中国汽车不得不遵循西方标准,导致水土不服。
产业新生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
随着汽车产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化、网联化转型,产业生态的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
专家们认为,汽车产业的未来不仅取决于技术的进步,更取决于产业生态的完善。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构建健康有序、价值共生的产业新生态,是实现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分享了在产业生态建设中的实践经验。赛力斯通过与华为的跨界合作,开创了汽车行业与ICT产业融合的新模式,实现了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双重创新。
这种跨界合作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智能化水平,还通过集成化供应链模式,将300家一级供应商精简至100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产业协同创新的模式,为汽车产业生态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江汽集团控股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项兴初也强调了产业生态的重要性。他指出,汽车产业的边界正在不断扩展,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协同创新中找到平衡。
同样,江汽集团通过与华为合作,打造了首款百万级超豪华轿车,实现了科技与豪华的完美融合。这种跨界合作不仅提升了品牌价值,还推动了汽车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广汽集团执委会委员吴坚也提到,汽车产业的未来在于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广汽集团通过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合作生态圈。这种生态建设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还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长安汽车副总裁、深蓝汽车CEO邓承浩也分享了长安汽车在产业生态建设中的战略规划。长安汽车通过打造多个差异化品牌,形成了协同发展的品牌矩阵。
深蓝汽车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通过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品牌。这种品牌协同发展的模式,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推动了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汽车产业的变革不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产业模式的变革。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从单一产品到智能网联生态系统,汽车产业的边界正在不断扩展。
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协同创新中找到平衡,通过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推动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