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宁德时代江西宜春枧下窝矿区8月10日正式停产至今,已经过去15天。在这15天内,这起锂矿停产引发的“蝴蝶效应”正波及整个产业链。

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的核心原料,碳酸锂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以及消费电子等多个关键领域,其价格波动一直牵动整个产业链的神经。如今,在锂矿行业“反内卷”政策驱动的结构性调整下,从碳酸锂供给端引发的行业洗牌,正悄然而至。

期货市场,被情绪裹挟?

宁德时代8月11日在互动平台对投资者回应,公司在宜春项目采矿许可证8月9日到期后,确已暂停了开采作业。公司正按相关规定尽快办理采矿证延续申请,待获得批复后将尽早恢复生产,该事项对公司整体经营影响不大。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

尽管宁德时代称宜春锂矿暂停开采对公司整体经营影响不大,但消息依然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反应。8月11日收盘,锂矿概念股中,盛新锂能、江特机电、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等涨停,其他个股纷纷大幅上涨。

作为现货市场的“情绪晴雨表”和“趋势预警器”,碳酸锂期货2023年7月21日在广州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并以24.6万元/吨的基准价开启资本市场征程。然而,这也成为了碳酸锂期货价格漫漫长跌的起点。

截至2024年末,碳酸锂期货价格已跌至7.71万元/吨,较上市首日暴跌近70%。进入2025年,市场在剧烈震荡中寻找新的平衡点,从7月的回调到8月的强势反弹,市场情绪与基本面博弈交织。

值得注意的是,8月11日全线涨停的行情,无疑宣告沉寂两年多的碳酸锂进入了行情新阶段。

不过,当多头资金高呼“锂矿断供”,锂矿股的集体狂欢仅持续了72小时。8月12日,空头资金大举进场,价格高开低走,盘中冲高至8.88万元后突然跳水,尾盘跌至8.48万元。

一位做空的投资人亲身经历“生死时速”:8月8日建仓空单,8月11日遭遇涨停板强平失败,8月12日被强制平仓时,账户从1600万本金穿仓至-464万,倒欠期货公司巨款。

宁德时代枧下窝矿区是宜春市目前产能最大的锂云母矿,其年产能折合碳酸锂当量约占全国锂云母产能的‌20%‌。因此该矿区的运营动态一直备受市场关注。有报道称,宁德时代已在内部通报,该矿区的锂矿开采业务将至少停产三个月。这一消息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锂资源供应趋紧的预期。

然而,短暂的市场情绪终究会被戳破泡沫。8月20日,碳酸锂期货市场上演“大逃杀”。主力合约LC2511开盘暴跌8%,死死封在80980元/吨的跌停板上,每吨价格一天蒸发超7000元。

究其原因,在于江特电机旗下宜春银锂在前一天发布的一则复工公告。8月19日,江特电机公告称,公司全资下属公司宜春银锂于前期停产进行了设备检修。近日,公司接到宜春银锂通知,宜春银锂将于近日正式复工复产。

因此,可以说,在碳酸锂期货市场涨跌背后,行业真实的供给与需求开始让位,短暂的情绪正冲击市场。

碳酸锂供给,会短缺吗?

事实上,宁德时代宜春锂矿停产事件,与我国矿产资源管理政策的重大调整密切相关。

今年7月1日,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正式实施,首次将锂列为独立矿种进行管理。这标志着锂资源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同时也意味着开采和审批要求更为严格。

紧接着在7月7日,宜春市自然资源局发布了《关于编制储量核实报告的通知》,明确指出包括枧下窝在内的8宗锂资源矿权存在出让、变更或延续登记时的越权审批情况,要求所有相关矿山在9月30日前完成矿种变更及储量核实报告。这一政策变动,直接影响了矿山的正常生产和许可证续办流程。

据相关数据显示,从产能角度来看,枧下窝矿区配套的冶炼厂月产量约1万吨碳酸锂,占国内总产量的12.5%。若该矿区停产三个月,预计8月碳酸锂供应将减少约4000吨,导致月度供需平衡由过剩转为短缺,去库规模约3000吨,市场缺口将逐渐显现。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

除了短期供应收缩,宜春其他锂矿同样面临政策合规压力。目前该地区另有7座矿山(其中6座在产)也需在9月30日前完成矿种变更及合规审查。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停产范围进一步扩大,预计每月受影响产能可能达到1.4万-1.6万吨,占国内月度总供给的13%左右。

如今,在新修订的法规之下,锂矿矿证的审批流程显著复杂化,不仅所有锂矿需重新认定矿种,还需按规定补缴资源税,审批环节增多、周期拉长。因此,尽管预计江西地区将在9月底前完成储量核实报告的提交,但整体审批时间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复产时间难以准确预测。

此外,锂云母提锂本身也面临成本高、环境压力大的现实挑战。由于其提锂工艺复杂、回收率低,单吨碳酸锂的生产成本显著高于盐湖及硬岩锂矿,在当前锂价水平下已接近无利可图。

去年9月,枧下窝矿区就曾因锂价过低而主动停产,至今年2月才复工复产。此外,每生产一吨碳酸锂约产生50吨废渣,巨大的固废处理成本进一步削弱了其经济性。在多方面压力之下,云母提锂产能的可持续性存疑,更有行业人士坦言“停产是早晚的事”。

根据民生证券研究院预测,2025年全球锂矿总需求为155.1万吨LCE(碳酸锂当量),总供给为174.3万吨LCE,总体上仍处于轻微过剩状态。

然而,国内供给主要依赖江西的锂云母提锂和青海的盐湖提锂,预计两地2025年供给分别为16.4万吨LCE和17万吨LCE。若江西云母矿因矿证合规问题出现大规模整改停产,或青海盐湖因开发进度及技术限制放量不及预期,国内锂供给端仍将面临结构性紧张。

值得注意的是,进口碳酸锂市场也未能提供有效的补充。7月,智利出口至中国的碳酸锂数量仅为1.36万吨,虽环比增长33%,但同比仍下降13.5%,海外供应增量有限,难以缓解国内潜在的供给缺口。

反内卷,开始向中下游延伸

自5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提出整治“内卷式”竞争以来,在政策持续引导与行业积极响应下,锂电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逐步回归理性发展轨道。

车市终端促销力度有所减弱,价格体系趋于稳定,市场运行呈现出企稳向好态势。这一变化不仅反映出政策调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也标志着行业竞争逻辑正在从“以价换量”转向“以质取胜”。

早在宁德时代枧下窝锂矿停产之前,行业内部已频频释放出“反内卷”信号。

7月3日,工信部召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14家锂电企业及行业协会座谈,明确要求“依法依规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并发布行业规范,将“不低于成本价销售”纳入合规红线,以规范锂电池行业发展,维护碳酸锂市场价格秩序。

在工信部指导下,33家头部企业签署《行业自律公约》,承诺自7月起阶段性减产控产,推动市场供需关系修复,缓解碳酸锂产能过剩问题。

8月7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段德炳就在锂业分会于宜春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必须清醒认识到‘内卷式’竞争对行业造成的长期危害,坚决响应中央关于综合整治恶性竞争的决策部署。”

这一表态代表了行业主流声音,进一步推动了锂电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形成自律共识。

此次宁德时代停产事件,引发了市场对高成本产能过剩的担忧,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于发布倡议,呼吁抵制恶性竞争,维护市场秩序。

根据8月12日发出的《关于锂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书》显示,为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促进锂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向锂产业链相关企业发出六条倡议,包括加强上下游协同,维护产业安全;积极研判市场发展趋势,合理布局新建产能等。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

业内人士认为,宁德时代作为行业龙头主动响应政策调整,其停产行为被视为行业去产能、反内卷的标志性事件,有助于引导资源向合规企业集中。

在政策背景层面,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锂电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多次强调要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价格竞争,引导企业将发展重心转向技术创新、产品质量与品牌价值提升。在这一导向之下,整个产业链正在经历一场从无序扩张到有序竞争的结构性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反内卷”行动并未局限于锂矿领域,而是持续向中下游延伸。作为锂离子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之一的隔膜,近期也出现了集体规范市场行为的动向。

从隔膜企业寻求价格企稳,到锂矿主动限产挺价,再到政府与行业组织协同发声,一场全面覆盖锂电上中下游的“反内卷化”风暴,正由点及面、由局部走向系统,推动全链条进入良性共振。

碳酸锂未来,何去何从?

有行业人士表示,碳酸锂“反内卷”的关键,在于化解产能过剩。

有产业链分析人士表示,目前业内普遍认为碳酸锂成交价格在9万元/吨附近将面临较大阻力。按照当前全球主流锂矿的生产成本,若价格触及9万元/吨,绝大多数项目均可实现盈利,这将刺激供应释放,市场很难出现严重短缺。因此,更可能出现的局面是,碳酸锂价格维持在8万元/吨以上的区间震荡。

在这一水平上,上游企业能够获得合理利润,同时中下游材料厂和电池企业也具备一定的成本承受能力,整个产业链可望进入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

此外,终端需求的稳健增长也为锂价企稳提供了重要支撑。

得益于2025年以来国家实施的多项促进汽车消费政策,包括以旧换新补贴延续和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等,汽车市场整体表现强劲,实现两位数增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23.5万辆和1826.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2%。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23.2万辆和82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9.2%和38.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日,国家层面已经下达了第三批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第四批将于10月份按计划下达,这将有助于稳定消费信心,持续提振汽车消费,保持下半年行业平稳运行。

因此,在供给收缩与需求向好双重因素推动下,碳酸锂市场短期走势仍被看好。而中长期来看,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仍需依靠技术提升、资源高效整合与产业链协同,以避免再度陷入恶性价格竞争。

未来,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及新型储能市场需求仍有广阔空间,碳酸锂作为关键原料,其价值中枢有望在供需动态平衡中逐步趋稳。

多家券商研报指出,“反内卷”有望成为锂电等新能源行业盈利修复和竞争格局优化的关键动力。

预计到2026年,随着新能源车和储能需求的持续释放,锂电需求年复合增长率仍将保持在16%-21%左右,而供给端经过调整出清,三年左右的过剩周期有望结束,行业将迎来基于真实价值竞争的新发展阶段。下半场的竞赛,属于那些坚持长期主义、专注技术创新、具备真正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结语:综合来看,枧下窝矿区的停产不仅仅是一次孤立事件,它折射出锂行业在政策转型、成本压力和环境约束等多重挑战下的深度调整。在锂电产业持续扩张的背景下,资源供应的不稳定或将成为常态,产业链企业需进一步拓宽资源渠道、加强资源储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供给风险。这场“反内卷”行业洗牌,正重塑锂电中下游的价值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