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四天,世界的目光又将再次聚焦德国慕尼黑。这座以啤酒节和深厚工业底蕴闻名的巴伐利亚首府,正转变为全球未来出行创新的核心舞台。作为全球五大车展之一,IAA MOBILITY(慕尼黑国际车展)自2021年转型为“移动出行博览会”后,其定位已从传统燃油车时代的“欧洲中心”转向电动化、智能化时代的“全球创新枢纽”。

图片来源:IAA

然而,与往届不同的是,本届IAA MOBILITY在欧洲市场整体承压、参展规模持续缩水的背景下,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格局重塑。官方数据显示,参展商数量从2021年的700家进一步减少至约630家,较之巅峰时期的逾千家相去甚远。

当欧洲车企在成本与转型压力下步履蹒跚,中国企业如何通过技术迭代、生态协同与本地化策略打开欧洲市场?IAA 2025的舞台,或将给出阶段性答案。

全球化退潮下的“中国支点”

IAA的转型本意是拥抱电动化与全球化,但现实却充满挑战。2025年欧洲新车市场受经济环境与销售淡季双重冲击,参展规模大幅缩水。更严峻的是,日本主流车企连续两届缺席,非德欧洲车企参展数量锐减,导致展会几乎沦为德国车企的“内部展示会”。

这种“本土化陷阱”背后,是欧洲车企的转型困境。大众、宝马、奔驰虽在电动化领域投入巨资,但高昂的研发与生产成本导致其电动车型在价格竞争力上远逊于中国品牌;而严重依赖亚洲动力电池供应商又进一步限制了其市场响应速度。与此同时,欧洲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增速放缓,充电基础设施短板仍未补齐,多重压力之下,欧洲车企参展意愿持续走低并不令人意外。

正是在欧洲同业收缩且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执行贸易壁垒近一年的背景下,中国车企的高调参展更具战略深意。它们以开放合作、透明竞争之姿,向欧洲乃至全球市场展示的不仅是产品,更有技术共享、本地化生产与供应链协同的诚意与能力。

中国企业的参展规模与质量成为IAA保持全球影响力的关键。据盖世汽车统计,本届IAA参展商中,亚洲企业占比近30%,其中八十余家来自中国(含港澳台),覆盖整车、三电系统、智能驾驶、芯片、热管理等全产业链环节。

而中国展商的参与逻辑也已从早期的“品牌曝光”全面升级为“技术输出”与“生态共建”。这种“整车 全链”的协同模式,不仅凸显中国汽车产业的全体系竞争力,也为欧洲市场提供了高度集成化的解决方案。

从整车到智能生态的全面展示

本届IAA上,中国参展商阵容之庞大、覆盖领域之全面,已彻底摆脱了过去单一整车出口的标签,呈现出整车品牌引领、核心零部件支撑、智能化与软件定义汽车全面突进的立体化格局。

以比亚迪、小鹏、零跑、广汽为代表的整车企业是聚光灯下的焦点。它们的参展策略清晰地反映了各自乃至中国产业的进化阶段。

比亚迪作为全球电动车销量冠军,其参展核心已从展示车型丰富度,转向树立技术标杆和能源生态领导力,例如即将在本届IAA上,展示其5分钟补能400公里的Megawatt级超级快充技术,为未来电动车用户带来全新体验。

零跑汽车的亮相别具意味。其即将上市车型Lafa 5,背后是Stellantis集团的资本与全球渠道支持,开创了中国车企以技术授权和合作模式开拓全球市场的新路径。

图片来源:零跑汽车

小鹏汽车则已在IAA 官方Weekly Update中提前公布展出亮点,包括 G6、G9 等车型的充电性能升级和智能驾驶技术,将向全球观众展示其在智能化道路上的最新进展。

广汽集团的展品则展现了中国车企对未来的思考维度已超越车辆本身,其X-SOUL愿景中的飞行汽车GOVY、人形机器人GoMate等,虽多数仍处于概念阶段,却清晰地传递出信号:未来的竞争是整体科技生态与移动生活方式的竞争,中国车企正积极布局,抢占下一个制高点。

在整车的光芒背后,是中国强大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及供应链体系的集体崛起。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中创新航、亿纬锂能、辉能等巨头齐聚,它们展示的焦点集中于电池安全技术、能量密度提升、快充性能及可持续性(如回收利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半壁江山已被中国企业占据,IAA成为它们巩固与欧洲主流车企合作、获取新订单的关键战场。

电驱动领域,汇川技术、精进电动、蜂巢汽车科技等带来了最新的电驱动总成技术。尽管面临欧洲车企倾向自研或本土采购的挑战,但中国供应商凭借技术迭代速度、成本控制和系统集成能力,正积极寻求作为二级供应商(B供)或合作研发的方式切入市场,逐步打破固有格局。

在补能及热管理等细分领域,麦格米特、威迈斯新能源等企业则展示了在充电模块、车载电源、热管理系统等方面的成熟解决方案。

本届IAA最令人瞩目的,是中国在汽车智能化软硬件领域的庞大参展阵容,这几乎构成了一个微型的“中国智能汽车供应链博览会”。

在智能驾驶赛道,地平线、黑芝麻智能(芯片),Momenta、轻舟智航、元戎启行、知行科技(算法与解决方案),以及禾赛科技、速腾聚创(激光雷达)等悉数到场。它们代表了当前全球自动驾驶领域最活跃的创新力量,其产品性能与迭代速度已居世界前列,正急切寻求与全球车企的合作机会,IAA提供了绝佳的对接平台。

图片来源:各企业官网

在智能座舱领域,德赛西威、中科创达、东软集团等巨头,以及思必驰、车联天下等创新企业,展示了从域控制器、操作系统到人机交互、应用生态的全栈能力。中国在消费电子和互联网领域积累的软件优势,正完美复刻到汽车产业,使中国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占据了独特优势。

图片来源:各企业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在为海外客户和用户带来辅助驾驶“中国方案”的同时,知行科技还将带来具身智能领域方案,包括多种充电机器人方案、具身智能主控制器及生态产品。

此外,在传统零部件领域,如南阳淅减(减震器)、金麒麟(制动系统)等企业也亮相IAA,它们瞄准的或许是欧洲市场在成本控制与供应链多元化需求下的新机遇。

显然,IAA 2025上的中国参展商,已然描绘出一幅从材料、部件、系统到整车、软件、生态的完整产业图谱。

搭建欧亚产业对话的“桥梁”

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大变局中,信息、交流与共识的价值被无限放大。作为连接中国与全球汽车产业的核心信息服务平台,盖世汽车(Gasgoo)本次深度参与IAA Mobility,远不止于观察和报道,更将通过举办高规格论坛和发布权威洞察,主动扮演起“连接器”“解码器”和“助推器”的角色,推动中欧乃至全球产业的深度对话与协同合作。

根据展会官方日程安排,盖世汽车CEO周晓莺女士将于当地时间9月11日上午11:30-11:45在IAA Mobility的Blue Forum发表题为“Analysis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 Electric Vehicle Industry”的主题演讲。

演讲在官网的具体信息

在欧洲业界对中国电动车竞争力既惊叹又疑虑,甚至带有某些误读的背景下,此次演讲将基于盖世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所积累的深厚数据与行业洞察,深入探讨中国在技术迭代速度(如卷到极致的研发周期)、无与伦比的成本控制能力、全产业链的韧性、充满活力的市场生态以及日益清晰的全球化布局背后的深层逻辑。

其次,盖世汽车与全球汽车行业数据洞察领导者A2MAC1联合主办官方同期活动“欧亚汽车创新论坛(Euro-Asia Automobile Innovation Forum)”,则将平台价值从“信息传递”升级为“思想碰撞”与“合作促成”。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报名

论坛将围绕“欧亚汽车产业协同升级路径”“智能网联与电动化技术创新”“可持续供应链体系建设”“跨区域市场共赢模式探索”等当前全球产业面临的最核心议题展开,并汇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蔚来、博世、彼欧、曼胡默尔、科世达(上海)管理有限公司、Telenor IoT、中科创达、黑芝麻智能、东软集团、知行科技、SANCEV、CS Beratung等中国、欧洲及亚洲其他主要汽车市场(日本、韩国、印度)的产业领袖,通过深度对话与案例分享,推动欧亚汽车产业构建技术共研、生态共享、市场共拓的新发展格局。

总结:

IAA 2025的中国参展潮,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追赶者”向“引领者”跨越的缩影。未来,随着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的本地化生产加速(如比亚迪匈牙利工厂2026年投产)、智能驾驶法规逐步放开(如德国L3级自动驾驶合法化),中欧汽车产业的融合将进入深水区。IAA 2025或许只是一个起点,但这个起点已足够让人期待:一个由技术驱动、生态共享与开放合作定义的全球汽车新时代,正在徐徐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