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驾驶强制国标来了,谁会在合规赛段掉队?
辅助驾驶系统的安全边界一直是行业内悬而未决的关键难题。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瞬间在业内引起高度关注。
图片来源:工信部网站
该标准聚焦于单车道、多车道、领航辅助等不同功能,设置了全方位的安全技术要求,从“提升产品能力表现”“强化安全保障要求”“规范系统使用方式”这三个层面构建起“三重安全保障”体系。
车企、供应商、行业专家纷纷投入到对该标准的研读与讨论中。显然,这份标准将深刻改写辅助驾驶领域的发展轨迹。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相关负责人强调,该标准填补了我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产品安全基线的空白,日后将成为行业准入、质量监督以及事后追溯的关键技术依据,助力全面提升产品的安全水平。
这份国标如何穿透重重技术迷雾,为行业搭建起“安全底线、竞争规则、创新路径”三位一体的全新框架?毕竟,在辅助驾驶时代的赛道上,比速度更重要的,是稳稳地驶向未来。
从“模糊概念”到“精确标尺”
过往谈及辅助驾驶安全,车企往往喜欢用“L2 ”“高阶辅助”这类模糊不清的话术来应付,消费者听得一头雾水,一旦发生事故,责任认定更是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在宣传过程中,部分企业滥用“高阶智驾”“零接管”等概念,刻意模糊“驾驶辅助”与“自动驾驶”界限,淡化系统的局限性,致使个别驾驶员放松警觉,出现长时间脱手、分心等危险行为,酿成伤亡事故。
这份国标最具突破性的地方,就在于它把抽象的“安全”概念,转化成了一个个能够量化、便于检测的“硬指标”,每一项要求都如同精准的标尺,紧紧卡住车企的技术命门。
盖世汽车通过梳理发现,征求意见稿首次把“安全”拆解为46子项场地试验、72小时道路试验、8大类故障注入工况以及碰撞速度≤10km/h等量化阈值,并强制装配可读取的DSSCDA数据记录系统,为交警和司法鉴定提供客观数据,填补了国内L2级功能安全技术空白。
从适用范围来看,国标实现了“全覆盖”。国标直接将M类(乘用车)、N类(商用车)纳入监管范围,并且明确针对“基础单车道、基础多车道、领航”这三类辅助驾驶系统。这意味着,不管是10万级家用车搭载的ACC自适应巡航,还是50万级豪华车上配备的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都得在同一套严苛的安全标准下接受检验。
图片来源:摄图网
值得一提的是,国标针对“领航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从严要求,几乎断绝了车企靠堆砌功能来博眼球的做法。毕竟这类系统所覆盖的场景最为复杂,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正如辅助驾驶领域专家所言,“目前各个车企在智驾领域的技术能力、技术储备参差不齐,该标准的推出,能够有效避免部分盲目信赖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消费者遭遇恶性交通事故。”
再看驾驶员交互方面的“倒计时法则”,这简直是为解决“人机权责”问题量身定制的方案。过去,部分车企的方向盘脱手检测机制存在明显缺陷,要等十几秒才发出报警,这让驾驶员很容易放松警惕。
驾驶员交互方面的倒计时法则,这几乎是为人机权责问题量身定制的方案。过去部分车型的方向盘脱手检测需十几秒才报警,让驾驶者容易放松警惕。
如今国标明确:当系统监测到手部脱离方向盘5秒内,会发出HOR提示,10秒内升级提示视线离开道路5秒内发出EOR提示,3秒内升级提示,升级后5秒内发出立即控制警告。多次违规或导致系统启动风险减缓功能后,车辆将在至少30分钟内禁止使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
也就是说,这套递进式预警逻辑,把驾驶员始终是责任主体写进了代码,彻底消除“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的认知误区。
另外,国标强化了功能安全文档追溯要求,企业需提交覆盖“系统描述—风险评估—安全机制”的全套安全分析材料,并保证需求的双向可追溯。虽然标准尚未公开“文档一经提交即不可篡改”的条款,但完整的追溯链与事故数据记录机制,已为后续责任认定提供了技术依据。
赛迪研究院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汽车研究室主任朱钧宇指出,不同车企的系统在混合交通、占道施工等复杂场景下“可靠性、稳定性差距大,易导致用户误判功能边界,形成过度依赖”,同时“部分企业滥用‘高阶智驾’‘零接管’等概念,模糊‘驾驶辅助’与‘自动驾驶’界限,使驾驶员放松警觉,出现脱手、分心等危险行为”。
他认为,新标准正是为L2级辅助驾驶系统“划定清晰的安全基线”,要求企业明确系统适用场景,避免过度宣传导致消费者误用。
谁将在合规赛段掉队?
国标落地带来的另一个重大影响,将彻底改变辅助驾驶领域的“竞争逻辑”。过去,行业竞争的焦点是谁能率先推出新功能,比如“第一个推出城市NOA”“第一个实现无图驾驶”。但从2027年开始,竞争的核心将转变为“谁先合规”“谁能持续合规”。
毕竟,再炫酷的功能,要是无法通过国标检测,也无法投入市场销售。
国标解读文件中明确指出,强制性辅助驾驶国标已明确过渡期:2027年1月1日起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须满足大部分要求,2028年起全部达标;已获批准车型最晚须在2029年完成整改。
图片来源:摄图网
行业普遍认为,看似充裕的过渡期对技术储备不足的车企仍是一场“生死考验”。
功能安全验证方面,有机构测算:若自建完整团队、补全文档与故障注入测试,单车型的合规开发费可达数千万元;数据记录系统亦需新增硬件(存储芯片、备用电源)与云端平台,整车物料成本将普遍上浮。
这对过去依靠“低成本组装”的企业冲击最大,其辅助驾驶方案多为外购拼装,DMS摄像头、视线追踪算法往往“能省则省”。要满足国标对驾驶员监测的递进式报警要求,就需要升级硬件,或者重新训练算法,均会吞噬原本的价格优势。
特斯拉、华为、小鹏等头部企业已提前布局自研DMS与功能安全体系,国标落地反而可能放大它们的先发优势。
因此,有行业机构指出,10万元以下低价车型“安装即亏损”的现象恐将率先出现,行业集中度有望加速提升。
基于此,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分析认为,未来L3级车型将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补贴政策可能会向搭载L3级及以上辅助驾驶系统的车型倾斜,引导企业将资源向更高阶层的辅助驾驶领域转移,推动技术普惠化,缩小车型价格差距,进而加速新能源汽车从高端消费品向普惠出行工具的转变。
还值得注意的是,国标或将重塑消费者的信任逻辑。过去,消费者购买辅助驾驶功能,更多地是通过销售端获得各类信息。国标出台之后,只需“以标准为依据”,这将促使车企把资源从“营销炒作”转向“技术合规”。
例如,之前某车企的辅助驾驶系统曾因脱手检测不及时引发事故,如今国标到来,消费者便能清晰判断,“这并非偶然,而是系统未达标所致。”这种认知的转变,将使得不合规的产品毫无立足之地。
合规框架下如何玩出新花样?
国标是否会成为束缚创新的“枷锁”?此时,国标还处于征求意见阶段,这样的观点也开始冒头。
盖世汽车则认为,国标更像是指引创新方向的“指南针”,清晰地划定了“不能触碰的红线”,反而使车企能够更加聚焦于“该往何处去”。毕竟,没有安全边界的创新,实际上就是在“裸奔”,而真正的行业领军者,向来都是在规则范围内将创新发挥到极致。
“合规是创新的根基,这一点毋庸置疑。”上述辅助驾驶专家指出,以国标要求的“功能安全文档”来说,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负担,实际上却能帮助车企梳理技术漏洞。通过标准倒逼,企业或许更能了解自身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
可以预见,类似这种“合规倒逼技术完善”的案例将会越来越多。比如,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国标要求零部件必须满足安全需求,这将推动车企与传感器、芯片厂商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开发更高精度的毫米波雷达、更低延迟的域控制器,而不再随意采购零部件敷衍了事。
在满足合规要求的基础上,创新的空间远比想象的广阔,关键在于找准“用户痛点”。以人机交互为例,国标仅规定了“何时报警”,但对于“如何报警”并未作具体规定,这就给车企留下了创新的空间。
比如,我没看到部分车企尝试利用AR-HUD将“视线回归提示”直接投射到挡风玻璃上,相较于传统的仪表盘弹窗,这种方式更加醒目。再比如,还有车企采用方向盘震动与语音提示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单一警告方式被驾驶员忽视。这些创新不仅不违反国标,还能显著提升用户体验,远比单纯地叠加功能更具价值。
图片来源:摄图网
另一个创新方向是“数据驱动的安全优化”。国标要求车端记录关键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是事故溯源的重要依据,更是优化系统的宝贵“金矿”。
业内通常会通过云端回传发现,高速隧道入口是驾驶员视线偏离的高发区,于是针对性上调该场景的EOR预警灵敏度;利用不同地区车队换道数据,统计“多车道-大流量”工况下的碰撞风险,再迭代换道决策算法。
这种“用真实数据喂算法”的闭环,已被多家主机厂和供应商视为降低误报、提升舒适性的核心手段。国标确定的是“安全底线”,而用户体验的上限,始终掌握在能够充分利用数据的企业手中。
盖世小结
对于车企而言,国标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只有那些能够在合规框架内持续创新的企业,才能真正抓住智能驾驶时代的发展红利。于消费者而言,国标则是一颗“定心丸”,未来在选择辅助驾驶功能时,终于无需再盲目猜测,而是能够依据明确的标准做出判断。
我们所期待的,并非是谁推出了更为炫酷的功能,而是谁能够将安全做到极致。辅助驾驶的终极目标,是让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安全、轻松。而这份国标,无疑是朝着这一目标迈出了有力的一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