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疆“机械臂 人形 轮式 多足”具身机器人开启工业智能体时代
在2025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上,越疆携全球首个多形态具身智能“超级工厂”平台化方案亮相。
该具身工业“超级工厂”涵盖越疆自研的协作机器人、双足人形机器人、多足机器人以及轮式人形机器人等多种形态的智能机器人,在“工厂智能枢纽”这一超级大脑的指挥下,系统展示了各机器人分工协作,流畅完成物料抓取、视觉检测、物料搬运、精密组装等全流程作业的能力,在展会中脱颖而出。
具身工业,简单理解,是指机器人不仅具备“手脚”执行能力,更拥有“眼脑协同”的感知与决策能力,能在真实工业环境中像人一样适应变化、协同作业。
传统工业机器人往往只能重复固定动作,而具身工业系统中的机器人,更像是一支高度默契的“特种部队”:每个成员各有专长,又能听从统一指挥,动态调整行动,共同完成复杂任务。
随着工业自动化进入以“柔性生产”为核心的下半场,传统单一功能机器人在跨场景适配、多机协同与高精度协作方面的局限性逐渐凸显。
越疆在此次工博会提出的“具身工业”理念,正是对这一趋势的回应。该体系以“分布式感知-集中式决策-动态化执行”为架构,顶层由“工厂智能枢纽”作为超级大脑进行任务规划与实时调度,底层则由四类机器人分别承担高精度操作、物流转运、非结构化环境巡检与高重复性工位作业。
在演示产线中,轮式人形机器人负责产线间物料流转,双足人形机器人完成精密装配甚至贴膜、榨汁等拟人化任务,多足机器狗适应复杂地形进行巡检与搬运,协作机械臂则坚守高精度柔性工位。系统通过“时空动作分块ACT预测控制大模型”技术,实现长时序任务生成与低延迟控制,以较低算力支撑复杂场景的快速响应。
越疆方面强调,该系统已实现“常态化协同”,并非演示场景,可在真实工厂中持续运行。其核心优势在于数据反哺机制,即基于全球已部署的近十万台协作机器人所积累的真实作业数据,系统能持续优化智能体行为,形成“越用越聪明”的进化闭环。
同时,该平台支持参数化配置,企业无需对现有产线进行大规模改造即可接入多形态机器人,显著降低智能化升级门槛。
基于对工业现场的深刻理解,越疆的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呈现出极强的针对性,旨在解决柔性制造中的核心挑战。
更智能的身体:突破仿生灵巧操作
越疆在人形机器人上取得了人机动作高效映射技术的突破,使其动作能高度拟人。这项技术的驱动力直接来自现场:只有像人一样灵巧,才能无缝使用为人类设计的大量现有工具和夹具,极大降低自动化改造的成本和复杂度。这是实现“跨场景多任务协同”的物理基础,其价值在需要频繁换线、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环境中尤为凸显。
更聪明的大脑:知识驱动与群体协同
越疆为人形机器人赋予了知识驱动的生成式VLA技术,使其能理解指令、感知环境并自主生成动作序列。更重要的是,这个“大脑”接入了源自十万台设备协同经验的“工厂智能枢纽”,能参与群体协同的工艺任务规划。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不再是信息孤岛,而是智能体网络中的一员,可以与协作机械臂、移动机器人等“前辈”高效分工,这种协同思维正是从大规模工业部署中升华而来的。
工业级的可靠性:经得起严苛环境考验的“工业心”
可靠性是工业应用的底线。越疆人形机器人直接继承了协作机械臂的严苛标准,通过了高温和大负载老化测试,并实现了±0.05mm的工业级操作精度。这枚“工业心”是其能从展台走向产线的根本保证,也是越疆“制造基因”最直接的体现。
越疆起步于协作机械臂,十年间逐步构建起从伺服驱动、控制器到AI算法的全栈自研能力,产品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汽车、3C、半导体等行业,与超80家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其“从制造现场走出来”的工业基因,成为其技术落地的重要保障。
业内观点认为,具身智能正逐步成为工业智能化的新基础设施。越疆此次展示的多形态协同平台,不仅体现中国企业在机器人系统架构层面的定义能力,也为柔性制造、人力成本攀升背景下的工业升级提供了可快速部署的解决方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