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方向车流量大请减速慢行,停止使用辅助驾驶。”

刚刚结束的国庆假期,最后一天返程时,位于沪渝高速上,拍下了这样一句标语,内心突然有点五味杂陈。

2025,本以为是智驾普及元年,却碍于种种内忧外患,被狠狠泼了一盆凉水,甚至有一丝“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架势。在许多普通消费者心中,好不容易刚刚建立起的新鲜感与信任感,瞬间崩塌。

在我看来,智驾想要变得成熟,让所有人真正意义上的愿意接受与安心使用,无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如今的局面,更像是黎明前的黑暗,仍需各位选手不断地沉淀、修炼与自我迭代。

当然,在此过程中,有一点毋庸置疑,随着竞争的愈发激烈,想要留在中国车市的牌桌上,智驾这场仗谁都不能输,必须视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毕竟,上半场电动化的争夺渐渐盖棺定论,下半程智能化的厮杀徐徐拉开帷幕,该维度表现的好与坏,或将决定最终的坐姿排序。

类似的道理,长期处在行业放大镜下的“蔚小理”,相信肯定更加深有感触。而最近,不知是巧合也好,还是有意为之,三家新势力造车的智驾团队,纷纷迎来“人事巨震”。

调整与挥刀的背后,本质上反映出的还是一场底层技术路线的骤变。与此同时,也体现出“蔚小理”在智驾维度寻求领先的焦虑、压力与决心。

01旧时代落幕了

消息,连起来看才有意思。

昨天一早,有爆料称,李力耘不再担任小鹏自动驾驶中心负责人,世界基座模型负责人刘先明接替该职位。

对此,这家新势力造车官方的回应为,“感谢力耘从2023年以来带领小鹏智驾团队,对公司作出的重要贡献。”

而翻看“接棒者”刘先明的履历,2016年博士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电气和计算机工程专业。

曾在Facebook(现Meta)、通用汽车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Cruise任职,从事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前沿研究工作。

2024年3月,正式加入小鹏,担任AI团队负责人,同年6月以世界基座模型负责人的身份公开亮相。

值得注意的是,此轮人事调整前,他已直接向何小鹏汇报工作。

无独有偶,同样就在本周,蔚来被爆人工智能平台负责人白宇利、世界模型负责人马宁宁,已于近期离职。另据公开信息,智驾产品负责人黄鑫也已离职。

对此,这家新势力造车官方表示:“为了强化对通用人工智能最新技术的吸收,并能高效、高速、高质量地实现智能驾驶体验交付,我们主动调整了智能驾驶部门组织架构。”

该组织架构调整,将更有利于全力冲刺世界模型2.0的开发与交付。根据蔚来的承诺,将会从今年底到明年一季度,陆续在多个平台推出该迭代版本。

更为罕见的是,人事巨震不断的背景下,其“智驾一号位”的任少卿,首次走向台前接受专访,谈及了自己一路走来的种种思考。在外界看来,或许也是对于今年多次离职传闻的一种变相回应。

反观理想,智驾团队早在9月就进行了“粉碎性”重组。

调整前,这家新势力造车拥有三大核心研发团队,负责人均为高级总监。其中,贾鹏负责 VLA 和世界模型的研发;夏中谱负责端到端模型的研发;王佳佳负责量产研发。

然而,这三位负责人均在今年提出离职,并在之后选择创业。

调整后,三大核心研发团队被拆分成11个二级部门,均向其自动驾驶研发高级副总裁郎咸朋汇报。

对此,官方解释为,“组织架构的变化,旨在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实现技术突破和产品落地,使自动驾驶的组织向AI组织持续演进。”

综上所述,便是“蔚小理”近期动作不断的基本面貌。

试问,从挥刀不断中,你品出了什么?站在我个人的角度,本段的小标题则是答案。三者都在填平过去为了“功能落地”设立略显封闭的沟壑,迅速调整成更适应“AI大模型”的扁平化开发结构。

而后者,在智驾板块的战略地位,俨然被提升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02新战争开始了

“智驾的上半场,比的是工程落地能力,比的是谁执行力更强;智驾的下半场,拼的是想象力,拼的是谁底层架构更厉害,谁的科技愿景更远大。”

偶然间,在翻阅微博时,看到了这样一段观点。对此,深表赞同,也恰恰再次解释了“蔚小理”一系列人事巨震的根本原因,“不杀伐果断、寻求改变,就会陷入到固步不前的泥潭。”

三家新势力造车深刻地明白,“旧时代已经落幕,以AI大模型为底色的新战争开始了。”而接下来的篇幅,并不太想从略显晦涩的技术维度切入。相比之下,更想聊聊它们面临的真实处境。

首先,聚焦小鹏。

谈及这家新势力造车,“智驾”可能是一直被牢牢贴在它身上的关键标签,也是其卖车吆喝的金字招牌,单论综合体验甚至有过一段时间的断档领先。

但最近两年,随着类似“寡头”华为的下场收割,加之诸多头部供应商的纷纷发力,所谓的先发优势已经被渐渐抹平。

毫不夸张地说,小鹏正面临着凶猛的前后夹击。而一旦无法在该维度占领消费者的心智,对于它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其次,望向蔚来。

不吹不黑,在产品设计上,在补能体验上,在综合服务上,这家新势力造车都做得可圈可点,能够视为中国高端新能源品牌的范本之一。

但聊到它的智驾,一言难尽。就拿NT2平台的多款车型为例,被吐槽最多的肯定是,尽管拥有4颗Orin芯片的顶级硬件加持,体验却始终无法看齐。如今,切换至NT3平台,同样尚未感受到太大的蜕变。

今年年末或明年年初,许诺的世界模型2.0版本,进步到底有多巨大,尚存较大的未知数。不过,能够肯定的是,如果将时间轴拉长,在该维度持续落后,必定会对销量造成影响。

有关智驾,蔚来急需为自己正名。

再者,便是理想。

与小鹏、蔚来相比,这家新势力造车在智驾维度的进步有目共睹。无论体验端,还是营销端,都火力十分凶猛。

可拼命狂奔之下,难免会地基不稳。光是最近几年,其智驾技术路线就先后踏入三条赛道,从最初依赖高精地图的“规则驱动”,到后来学习特斯拉的“端到端”,再到如今全力押注的“VLA视觉语言模型”。

这样频繁的切换,对团队的稳定性和技术积累无疑是巨大的考验。

另外,望向所处的细分市场,理想也是目前承受问界猛攻最多的存在。站在它的角度,只有持续不断的迭代智驾,才能拥有与华为长期抗衡的可能性。按照目前的趋势,这家新势力造车已然将未来,全部押在了VLA这张牌上。

背负的压力,远比想象中的要重。

当然,在智驾层面,“蔚小理”面临的许多挑战,其实是相通的。三者都需要夯实标签,都需要为自己正名,都需要在华为与头部供应商的前后夹击下奋勇向前。

反正,还是那句话,“这场仗,谁都不能输。”

迈入决赛圈,试图留在牌桌上,该维度的实力如何,将起到决定性要素,尤其是对新势力造车而言。“蔚小理”最近的人事巨震,本质上也是军备竞赛加剧的典型缩影。

事已至此,文章渐渐临近尾声,最后想强调的是:“乍一看,2025年中国车市的智驾热度,出现了小幅度的降温。但各家主机厂都应该明白,大决战开始之前都会有一段蹊跷的宁静。如果这时候你掉以轻心、放缓脚步,那么往往会在总攻时刻被率先击败。”

而我一直觉得,电动化决定一家车企的下限,智能化决定一家车企的上限。智驾,则是那颗皇冠上的明珠。

真正耀眼的东西,根本不会被暂时的阴霾遮住光芒。相信终有一天,它会从能用,走向好用,让大家爱用,也将成为车企相互厮杀的胜负手。

待L2大规模普及之后,L3、L4很快会绚烂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