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汽车的启动键被按下,引擎或电机低吟着唤醒,这头现代工业造物将以何种姿态融入车流——是温顺的代步工具,还是蓄势的性能猛兽?

近日,公安部组织起草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在具体的“超速报警和限速功能”技术指标中,增加“乘用车每次上电/点火后(发动机自动启停除外),应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小于5s(秒)的默认工作状态。百公里加速时间是指汽车从静止状态全力加速至 100km/h所需要的时间。

这意味着,每次点火上路,车辆的性能都将被预设在一个相对温和的区间,如同为所有道路参与者设置了一道无形的安全缓冲带。

这项看似简单的技术规定,实则触及了汽车产业变革的深层脉络。

在电动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当电车高加速性能变得唾手可得,与之相伴的安全风险也悄然潜伏。此次标准修订,正是对这场“性能平权”运动所带来的公共安全挑战的主动回应。

从“马力崇拜”到“安全默认”的治理转向

此次标准修订的动因,直指当前机动车运行安全领域,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普及后所暴露出的新问题。

编制说明中明确指出:“近年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启动加速失控事故多发,其多是由于驾驶人使用高加速模式时,对高加速模式的驾驶准备和操控能力不足。”

这精准地描绘了一个普遍现象。传统燃油时代,百公里加速进入5秒以内是高性能跑车或豪华车的专属标签,普通驾驶员鲜有机会接触。然而,电动化时代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电动机瞬间释放最大扭矩的特性,让许多普通家用电动车也具备了惊人的起步加速能力,三四秒“破百”的车型已不罕见。

这种“性能平权”在带来驾驶乐趣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对于未经专业训练的普通驾驶员而言,在复杂的城市路况下,误操作(如著名的“踏板误踩”)或在心理准备不足时突然触发的狂暴加速,极易导致车辆失控,酿成严重事故。

现行的GB 7258-2017版标准制定时,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远低于今日,辅助驾驶技术也方兴未艾。当前标准在应对新能源汽车特定风险、先进主被动安全技术强制应用等方面已“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与国外汽车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电子稳定性控制、自动紧急制动等系统的标配率上存在差距,对于盲区监测、驾驶行为监测等更是缺乏强制要求。

将“默认加速不低于5秒”写入强制性国标,本质上是安全管理思路的一次重要转变。它不再仅仅依赖于驾驶员的自我约束和技能,而是试图从车辆设计的源头,建立一个“安全默认”的底层逻辑。

从“性能参数竞赛”转向“综合安全体验”

"默认加速不低于5秒"这一技术规定的深远意义,远不止于单方面的性能限制。

这将引导车企从“性能参数竞赛”转向“综合安全体验”的竞争新维度。 

图片来源:小米汽车

过去数年,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百公里加速时间成为众多品牌营销的核心卖点,一场关于“谁更快”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然而,当政策为默认状态下的加速性能设置了基准线,单纯追求极限加速数据的边际效应将大幅降低。

这迫使车企必须将研发重心和宣传焦点,从对动力输出的极致追求,转向更广泛、也更贴近用户真实需求的领域:更高效的能源管理以提升续航确定性,更可靠的人机交互以避免误操作,更完善的被动安全设计与更智能的主动安全系统,以及更符合人体工学的驾乘舒适性。

竞争的赛道由此拓宽,汽车产品的价值核心将从“能跑多快”部分转向“跑得多安全、多舒适、多经济”,这正与汽车作为大众消费品的本质属性相契合,推动产业走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