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新能源零售渗透率继9月之后,再次突破57%。

仅就目前整个大盘的局势来看,电车已然打赢了所谓的“渡江战役”。站在销量的角度,确实一片欣欣向荣。

可一旦转化到商业的角度,痛点则明晃晃的摆在台面上。要知道,早在2014年,汽车制造业的利润率,还高达9.0%。然而,到了2024年,该项数字,却一路迅速暴跌至4.3%。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严峻的信号。强烈暗示着新能源转型之下,中国车市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至于背后最大的罪魁祸首,便是让诸多主机厂苦不堪言的“价格战”。

虽然迈入2025年,国家层面已经开始明确呼吁禁止恶性内卷,但理性客观地讲,有些品牌为了达成所谓的既定目标,仍在一意孤行。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说实话有些无奈。

一方面,明白大家的苦衷,为了保住份额,为了守住阵地,不得不以价换量;另一方面,同样担心大家的未来,卖车不赚钱,赔本赚吆喝,疯狂透支何时是头?

由此,新的问题应运而生,“到底有没有什么办法,能缓解目前的窘境?”我给出的答案是,“不如去学学山姆。”

是的,就是那个,在华越来越火,门店已经超50家,会员数接近900万,年销售额轻松破千亿的仓储式超市。

“真的非常纳闷,很多老年人,在家门口的社区菜市场,几毛钱的差额都要和摊贩斤斤计较。可一到这里,真的是满眼放光,人人几乎都装满了购物推车,目测最少得花费超千多元。”

绝不是杜撰,作为一名每个周末,都要去山姆“进货”的深度用户,上述场景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身边,也是令人非常费解与佩服的存在。

而在进一步思考之后,慢慢理解了背后的商业逻辑。山姆的模式,看似在卖货,其实在兜售一种心态。

它十分精准的抓住了我们的三种焦虑:对商品的焦虑、对时间的焦虑、对生活的焦虑。顺势,它用确定性、信任感和圈层制,死死拿捏大家。 

大多数普通超市,同一种商品,会让你面对眼花缭乱的品牌,不同的产地、不同的规格、不同价格,消费者往往很难做出决策。

反观山姆,直接替你选好,货架上同类商品通常只有一到两种,标签上写得清清楚楚,无添加、溯源、冷链、可追踪。消费者在这里不用比价、不用查配料、不用犹豫。

与此同时,外界都说山姆的商品体量巨大,普通家庭根本吃不完、用不完。实际上,这也是它非常精明的地方。

在尽可能严抓质量的基础上,即顺其自然的拉高了客单价,又让消费者感到特别划算,甚至通过“大包装”产生声量层面的裂变,孵化出一堆给它破圈引流的网红产品。

在很多消费的认知中,囤货往往意味着实惠,能够获得安心。而山姆与用户恰恰建立起了这样的“桥梁”,并不断增加互相之间的粘性。

另外,会员机制也是它十分聪明的地方。260元每年听起来不多,但当你交完钱的那一刻,消费逻辑瞬间发生了变化。 

更直白来讲,为了抵消所谓的“沉默成本”,一定会频繁的光顾山姆,不断寻找理由证明自己的选择没错,为了薅羊毛而多买。

再拿我为例,甚至入手了680元每年的卓越会员,附带专属折扣、优先抢购、甚至限量茅台的资格。

为此,试图分享偶然间看到的一段观点:“自始至终,这家超市经营的都不是货架,而是人群。”

的确,山姆用一套连招,筛选出那些愿意为确定感付费的消费者,再用会员身份去强化他们的归属感。你以为自己是在占便宜,其实是在被折扣、积分、返点深深绑定。直到,死心塌地成为其商业模式中的一环。

写到这里,重新拉回到前文抛出的话题,“从山姆的爆火逻辑中,各家车企到底能学到些什么?”

首先,洞察风口,精准打击。

如今的电车,不再需要眼花缭乱的SKU,不再需要复杂繁琐的选配,更不需要在同一细分市场,投入产品力重叠的诸多车型。相比之下,集中火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全能爆款,才是各家车企应该好好思考的。

如同山姆,每一个品类,就推出一两种最好的选择,给大家确定性。毕竟,对于主机厂来说,曾经那个“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时代,俨然过去了。

眼下,再寄希望于车海战术,不仅低效,还很有可能因为高昂的成本,将自己拖入到泥潭当中。

其次,与其低价,不如量大。

近两年,“价格战”的确让主机厂们苦不堪言,也在它们中形成一个认知,“只有卖得便宜,消费者们才会买单。”

也恰恰基于这样的背景,各家为了活下去,为了有利可图,旗下产品的质量问题,开始如潮水般爆发出来。 

但迈入今年,明显能够发现一个现象,“价格战好似有点卷到头了,甚至已经开始让部分消费者产生厌恶情绪,主观的觉得过分低价一定是在偷工减料。”

如此情况,本质上也释放出另一个信号:“大家是时候开始卷配置、卷体验了。”

在有利可图的前提下,在价格足够亲民的基础上,在一款产品上,把消费者感知最为强烈的功能,尽可能的做到极致与标配,才是主机厂们更应该去发力的。

效仿山姆,用“量大”的方式,让大家感到超值,进而与用户建立起坚不可摧的信任感。

再者,爱惜羽毛,玩好圈层。 

试问,新能源时代,拼到最后拼得是什么?就我个人,一直笃定地觉得,随着产品的愈发同质化,还是得靠品牌定位脱颖而出。

奈何,过去几年,见证了太多车企,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为了一点短期利益,疯狂透支企业形象,屡屡背刺车主,成了家常便饭。最终,只能吞下苦果。

以此为鉴,愈发觉得,想要在更高维度的竞争中,获得不错的座次,必须把品牌定位的塑造与建设,放在最关键的位置。

并且,每一家主机厂,都理应彻彻底底的转变为“用户企业”。就像山姆,自始至终,经营的都不是货架,而是人群。一位位车主,永远是最重要的资产。

写到这里,文章渐渐临近尾声,最后想要再次强调的是:“随着电动化浪潮的愈演愈烈,中国车市确实迸发出了新活力,自主品牌借机也趁势完成了对于合资品牌的弯道超车。但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乱象百出。在商业模式上,同样没有走向正轨。”

因此,学习山姆的根本目的,还是想让大家尽早结束无休止地恶性内卷。中国电车,该彻底铲除一下“杂草”了。

我也十分期待,有人能做“车圈山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