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聚焦丨“新质引领・竞合共生” 第七届汽车新供应链大会
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新四化” 重塑汽车产品形态,AI技术重构研发制造逻辑。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与新能源汽车创新高地,身处变革核心,传统供应链企业亦加速转型升级。与此同时,行业内卷、价格战、原材料成本波动、地缘政治风险、技术迭代等多重挑战接踵而至。汽车供应链正从传统线性链条向 “网状协同生态” 转型,企业竞争从单一产品比拼升级为生态协同能力较量。
在此背景下,第七届汽车新供应链大会以“新质引领・竞合共生” 为核心议题,既是AI技术革命驱动下汽车产业链深刻变革的精准把握,也是对供应链企业构建新型竞合关系的战略指引。大会将汇聚汽车全球供应链领域的领军人物,共同探讨和分享新质生产力如何重塑研发制造,锻造核心竞争力,助力企业把握技术竞速窗口期,探索价值共生新范式。此外,本次大会还将汇聚100多家采购商携优质项目而来,与300多家具有研发优势及成本优势的供应商展开商务洽谈,促进上下游资源的高效对接与优化配置,共同提升全球供应链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本次大会特别感谢华大半导体、贝伦迪、南海奔达、村田中国、提迈克、毫欧电子、广州亨龙、艾可迅、液联智冷、欧梯克、鼎泰佳创、南京康尼、华爱兴耀,烽火通信等生态合作伙伴的支持。

主办方欢迎致辞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发展经历了明显的阶段转变。从最初围绕软件定义汽车、人工智能等新概念的探索,到中期竞争白热化、供应链向成本领先倾斜,再到如今行业普遍回归“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产业重心经历了从速度到质量的调整。自三四年前价格战开启后,市场价格体系长期混乱,车型间的区隔被不断稀释。在玩家持续增加、增量有限的情况下,“唯价格论”的趋势显然不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盖世汽车CEO周晓莺指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出海成为产业新的增长空间。去年中国整车出口(包括商用车及可统计的二手车)约 621 万辆,预计今年仍将刷新纪录;更重要的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出海模式正在从简单的产品“走出去”,转向深度融入全球市场的“走进去”。通过嵌入式供应链模式,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在海外新旧供应链的增量零部件市场中仍拥有较大拓展空间。
未来五年,国内市场竞争将继续加速向强者集中,行业将更加呈现“强者生存”的格局。尽管中国汽车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已在海外市场验证,但真正的竞争力不仅包括产品本身,还包括生态体系、品牌文化以及更深层的产业协同能力,这些都需要在全球化过程中进一步强化。

周晓莺丨盖世汽车CEO
中国汽车及供应链十五五趋势展望
盖世汽车合伙人、研究院副总裁王显斌指出,全球经济正处于复杂调整期。欧美持续震荡,美国受制于利率与贸易政策,欧洲在通胀、能源成本及法规压力下工业竞争力走弱;相较之下,中东、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仍具活力,印度经济加速回升。中国在“十五五”导向下更强调创新驱动,以对冲海外壁垒、关税上升带来的冲击,强化内生增长动能。
全球车市中,新能源依然是决定性力量。当前全球新能源渗透率约25%,预计2030年将升至60%。智能化快速推进,欧洲法规提升ADAS标准,中国也在推动智能功能的强制化与标配化,全球领先优势有望继续扩大。技术路线上,受头部车企产品周期影响,今年PHEV与增程式增速放缓,但到2030年占比仍将接近40%,整体新能源渗透率有望达到80%。市场格局将向“传统自主60%、新势力20%、外资20%”重构,自主品牌总份额有望突破80%,头部阵营持续扩张,中小企业加速分化。
供应链竞争焦点正转向智能网联与域控架构,软硬解耦和整零协同成为关键能力。出海模式从产品出口转向本地化深度合作,以缓解成本与物流压力。中国供应链在毫米波雷达、前视摄像头、座舱域控等核心环节加速突破,ADAS市占率预计在2025年接近60%。固态电池预计2028年后将实现一定规模装车;电驱系统则向高集成、多合一与角模块技术演进。

王显斌丨盖世汽车合伙人、研究院副总裁
建立面向未来出行的创新供应链
小鹏汽车供应链运营总经理龚文杰介绍,2025 年小鹏汽车实现核心指标显著增长:交付端连续 11 个月月交付稳定在 3 万台以上,9月、10月突破4万台,截至Q3总交付量累计313196台,同比增幅达318.8%;经营数据方面,同期总营收达544.6亿元、同比增长220.0%,Q3 毛利率提升至20.1%(同比提高4.8个百分点),现金储备增至483.3亿元(环比增加7.6亿元)。
其业务生态以 “AI 汽车 飞行汽车 AI 机器人” 为核心:AI汽车板块已上市8款原创车型,凭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优势成为交付与营收的核心支撑;飞行汽车领域推出7款原创机型,持续布局低空交通场景;AI机器人推出5款原型机,推动技术与出行生态协同,2026年底目标量产高阶人形机器人,同年还将推出三款Robotaxi车型。全新一代IRON搭载物理世界大模型,通过 “VLT VLA VLM” 组合提升智能系统的感知、决策与执行效率。
供应链层面,小鹏以 “合作共赢” 为愿景,通过 “保障者、创造者” 等五大定位落地,构建覆盖多业务的一体化供应链,复用动力系统、智能网联等通用模块降本提效;同时以层级递进逻辑搭建合作伙伴体系,从品质保障到联合创新,既夯实供应链稳定性,也强化伙伴绑定,支撑业务生态持续拓展。

龚文杰丨小鹏汽车供应链运营总经理
打造共创共为新生态,推动供应链向新向上
吉利汽车集团供应链战略采购及供应商管理负责人宋振波介绍,2024年吉利发布《台州宣言》开启全面战略转型,供应链体系全域赋能多品牌、多价格带和全动力域布局。2024年吉利销量近334万辆(同比 22%),2025年前三季度超295万辆(同比 29%),其中新能源销量159万辆、渗透率达54%。在行业维度,车企普遍面临销量与售价博弈导致的利润挤压,技术路线切换与地缘政治带来的产业重构,以及供应链响应速度、稳定性与运营碎片化等挑战。
吉利的供应链实践主要聚焦两大方向:组织与模式创新和成本与协同优化。在组织构建上,吉利推动采购、SQE、交付等职能一体化运作,形成贯穿战略、资源、质量的“战略生态圈”,并以“1311”供应商结构策略打造“三高一低”的核心供应商体系,同时从技术、质量、流程等多维度赋能合作伙伴。在成本协同上,吉利建立价值创新体系,以市场倒推定价,通过早期介入、长期协议、联合降本等方式与供应商实现可持续成本优化,并加速数智化转型,打通采购、生产、物流等全链路,实现端到端的透明协同。
面向未来,宋振波强调“供应链即共赢链”,技术与供应链能力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关键竞争点。吉利希望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供应链命运共同体”,以专业化生产与社会化协同实现长期共赢与可持续发展。

宋振波 | 吉利汽车集团供应链战略采购及供应商管理负责人
奥托立夫供应链可持续合作共生
奥托立夫供应链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副总裁李文豪介绍,奥托立夫成立于1953年,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安全供应商,2024年销售额达104亿美元,服务全球超过100个汽车品牌,产品覆盖安全气囊、安全带等全系列汽车安全系统,始终以“拯救更多生命”为核心使命。可持续发展是奥托立夫的长期战略重点,公司目标在2030年实现运营碳中和、2040年实现全供应链净零排放,同时打造零事故工作环境、包容协作文化与负责任的商业行为。
在供应链可持续实践上,奥托立夫从战略执行、气候行动、社会责任与协同合作四个维度发力:在战略端,通过供应商手册和合同明确可持续要求,实施年度气候调查、社会责任审核,并建立气候行动与社会责任双评级体系;在气候与循环经济方面,推动供应链提高可再生电力占比,构建基于ISO标准的LCA(生命周期评估)与 PCF(产品碳足迹)能力;在社会与商业责任方面,制定供应商行为准则,建立申诉机制,完善流程体系,提升供应链韧性;在协同端,开展碳交易、绿色物流等专项培训,加强产品、研发、销售等多部门联动。
未来,公司将按阶段规划实现供应链 100%可再生电力,并在2040年达成全链净零排放,持续以“透明、合作、共生”为原则,构建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全球供应链生态。

李文豪丨奥托立夫供应链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副总裁
高端对话:全球化与本土化平衡下的竞合新生态
在全球汽车产业深度转型的当下,竞争与合作的边界正被不断重塑。无论是技术路线加速分化、供应链格局重构,还是成本压力、法规演进与全球化、本土化策略的取舍,“竞合”都已成为车企与供应链无法回避的核心命题。围绕如何在合作中推动创新、在竞争中守住品质、在开放与专利保护之间取得平衡,以及在质量、成本与用户需求的拉扯中构建更健康的生态,各方企业也形成了不同路径与实践。
围绕“ 如何辩证的看待当下竞合关系”、“如何看待技术合作与专利开放”、“’劣币驱逐良币’,质量、成本、法规及消费者需求如何影响’竞合生态’”、“竞合关系如何反作用于企业全球化/本土化策略”等问题,盖世汽车CEO周晓莺、小鹏汽车供应链运营总经理龚文杰、一汽大众采购战略专家杨涛、奥托立夫供应链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副总裁李文豪、联合汽车电子跨域事业部总经理王庆华及睿创微纳车载业务部副总经理郭丽君作为对话嘉宾分享了他们的实践经验与真知灼见。

ELS报废税新政下,中资车企和供应链机遇与挑战
国内汽车行业竞争加剧,2025年二季度利润仅4.1%,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价格战、产品密集上市和技术周期叠加,使行业持续“内卷”。2024 年中国乘用车出口495.5万辆,同比增长21.4%,出口模式从整车向散件组装延伸,市场从俄罗斯、中东拓展至东南亚和北美。燃油车仍是出口主力,PHEV有望成为未来增量。
一汽供应链管理部海外采购高级主任任尚峰表示,俄罗斯市场依旧是中国品牌的重要海外阵地。2024年其乘用车销量157万辆。中资车企多通过合资、KD组装等方式布局,如长城图拉工厂,奇瑞、江淮利用跨国车企撤出后闲置工厂实现快速产能落地。当地政策直接影响布局:2024年10月启用的报废税新政将税率提高至70%-85%,预计至2030年前逐年上调,唯本地化生产可返还部分税款;SPIC积分制度要求车企达到指定积分才能享受关税优惠,推动电子电器等零部件本地化。
供应链主要集中在圣彼得堡、莫斯科和陶里亚蒂三地,以车身、内外饰为主,跨国零部件撤离后资产被当地企业低价接手,行业缺乏资金与技术支撑。整体来看,俄罗斯市场规模大、本地供应链缺口明显,中国品牌已具备先发优势。本地化能够带来税收、成本与政策上的综合收益。但挑战包括政策波动、税务与汇率风险、知识产权安全及本地化运营复杂度。总体机遇大于风险,中资车企和供应链需协同出海,通过本地生产和深度合作实现稳健落地。

任尚峰 | 一汽供应链管理部海外采购高级主任
智能守护,协同进化-均胜安全供应链创新
均胜安全亚洲区采购总监朱健琦指出,传统采购职能聚焦行业数据分析、价值分析、商务定点、供应商选择与比较、技术交流及年度谈判等工作。但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2025年关税调整等事件持续冲击全球供应链稳定性,同时国内汽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2025年1-10月已达50%,市场对集成式安全解决方案、智能座舱域控系统等创新产品需求增长,用户也更注重个性化与定制化,行业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
在此背景下,供应链模式面临多维度挑战:空间上,出海需从产品出海转向产能出海,平衡本地化与全球化布局;时间上,市场变化快、产品开发周期缩短,却受技术壁垒高、认证周期长影响,供需节奏难匹配;角色与流程上,传统零件供应模式已不适用,需从成本控制转向价值创造,从单一零件供应升级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
为应对挑战,均胜安全推动供应链从成本中心向价值引擎转型:依托汽车安全与电子领域经验,拓展动力域、智驾域等多领域产品,推出舱驾融合域控制器等创新方案,覆盖碰撞前后主被动安全;定位 “汽车 机器人Tier1”,通过数字化转型与AI赋能实现供应链 “敏捷 - 超敏” 升级,优化 “点-线-面” 全流程;同时强化供应链韧性,优化成本与综合效益,推进产能出海与本地化协同,以创新践行 “通过创新拯救生命” 的使命。

朱健琦 | 均胜安全亚洲区采购总监
供应链伙伴合作进阶之路-安道拓
安道拓亚太区采购总监胡炜介绍,安道拓作为全球领先的汽车座椅供应商,拥有遍布29个国家的200多家制造工厂,行业地位稳固。其核心优势在于全球化布局与高度本土化运营相结合,通过扁平化组织与区域化决策实现快速响应,并以持续创新强化产品竞争力,推出“御力大师”机械按摩座椅、“Z-Guard安御座”零重力安全方案等特色技术。在亚太地区,公司运营24个制造基地与3个全球技术中心,是泰国最大座椅供应商,中国区业务同样规模领先,布局39家制造基地和3个全球技术中心,服务超过40家车企,并在金华、武汉等地持续扩张,客户覆盖红旗、吉利等自主品牌与宝马、沃尔沃等国际车企,形成多层次市场组合。
在供应链协同方面,安道拓构建了从框架协议到生态共建的五级合作体系,通过稳定供给、联合开发、战略协同、合资合作等模式不断深化伙伴关系。同时,公司将可持续发展纳入供应链治理核心,评估供应商ESG表现,将可持续指标纳入全球记分卡,并对关键环境数据进行第三方验证;通过供应商门户、标准化制度与年度合作伙伴大会,持续强化沟通与能力共建。
面向未来,安道拓将围绕新能源与智能化趋势推进技术升级,加快智能座椅和安全座椅创新,深化供应链协同与生态构建,以稳健的体系能力与可持续战略巩固其全球领先优势。

胡炜 | 安道拓亚太区采购总监
汽车内饰供应链安全稳定交付路径
埃迪司依托北美总部的技术基因,2006年在上海布局亚太业务,覆盖长三角及主要整车基地。公司以全球统一项目管理体系打通中美数据链路,降低跨区协作成本;通过高压成型、注塑、印刷等八大工序的内部闭环生产体系,以及德国、日本等高端设备,兼顾制造精度与交付效率。
埃迪司汽车饰件系统采购总监杨小琳指出,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汽车供应链正从成本导向转向生存导向,风险来自外部与内部两端:疫情冲击、地缘冲突、极端气候等叠加导致传统单链布局冗余不足;供应中断、质量失控、成本波动、合规升级与信息安全构成五大内部风险。
为确保稳定交付,埃迪司从各个方向加固体系:以数字化孪生贯通订单、库存、物流与质量数据,实现实时可视化与风险前置预警,大幅提升应急效率;融合VMI(供应商管理库存)与CPFR(联合预测补货)模式,显著压缩预测误差、将交付准确率提升至 99.2%;通过成立联合创新中心,共同开发智能表皮、智能表面等技术,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在工艺稳定性方面,埃迪司强化工艺稳控,将工艺窗口收敛至车规级 CPK≥1.67,并通过设备能力验证等,杜绝微小偏差引发的失效风险;最后,杨小琳提出,埃迪斯将致力于以技术跃迁突破增长瓶颈,重点布局环保材料、智能表面及薄膜加热与电子功能集成等高潜方向,通过前瞻研发与快速试错构建技术壁垒,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

杨小琳丨埃迪司汽车饰件系统采购总监
新时达机器人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及前瞻性
新时达股份汽车零部件负责人王圣堡表示,新时达自1995年成立以来不断壮大,并于2025年加入海尔集团,进一步加速战略升级。公司已构建覆盖全球的生产与服务体系,形成从信息层、控制层到驱动层、执行层的完整产业链布局,具备核心部件与工业机器人本体的自主研发制造能力,是国内最早实现机器人全系统自研的企业之一。
在技术与产品方面,新时达自主化率高,掌握机器人本体、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产品覆盖多负载区间,形成弧焊、桌面等多系列机型,适配多行业场景。公司在运动控制、轨迹规划、精度补偿等领域表现突出,并推出免示教智能工作平台,通过视觉重构与AI路径规划实现快速、柔性部署。系统兼容主流软件生态,控制柜高度集成,并通过国际安全标准认证。在汽车行业,新时达机器人已深度应用于白车身焊装、底盘件焊接等核心环节,提供覆盖加工、装配到检测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在零部件加工环节,公司通过绝对精度补偿、软浮动等技术解决装夹困难、精度要求高等痛点,显著提升一致性与生产效率。
面向未来,新时达将依托开放生态与数字化平台,与产业伙伴构建模型互通、工艺协同的技术体系;同时围绕汽车行业的智能化、柔性化趋势持续突破零编程、自适应与高可靠性技术,助力车企实现柔性定制与多车型混线生产。

王圣堡丨新时达股份汽车零部件负责人
至此,2025第七届汽车新供应链大会主题分享日圆满落下帷幕。从全球供应链格局的重塑到本土化体系的加速成型,从风险治理体系的数字化升级到绿色低碳供应链的战略落地,期待行业同仁继续携手,穿越周期波动,共同构建更安全、更智能、更可持续的供应链体系,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稳定发展注入长期动能。让我们相约下一届盛会,继续见证行业的每一次跃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