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饭王(净饭王死后多久释迦族被灭)
本文阅读简介:
- 1、净饭王的故事
- 2、佛陀与净饭王的前世
- 3、菩提树下王子成佛是谁?
- 4、佛陀的父亲净饭王生平简介
净饭王的故事
净饭王与摩耶王后之间的感情非常好,但结婚多年都没有生育儿女。净饭王为没有王位继承人而十分苦恼。直到净饭王年已50岁,摩耶王后45岁的时候才第一次怀孕。
据佛教传说,摩耶王后这次怀孕,是由于睡眠时梦见一头六牙白色大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王后的腹中。王后自从怀孕后,心情非常愉快,再没有忧虑与烦恼,从此也再没有发过怒气,断绝了贪欲和虚伪心情,每天只是喜欢到幽静树林和水溪旁散步。 按当时印度的风俗,妻子回娘家分娩,丈夫不可同行。
按当时古印度的风俗,妇女头胎分娩,必须回到娘家去。摩耶王后怀孕期满,净饭王为摩耶王后备了由两头大象载的轿子,并派了许多宫女、侍臣,护送摩耶王后回娘家天臂城去。
摩耶王后在回娘家天臂城分娩的途中,经过迦毗罗卫城和天臂交界处的兰毗尼花园时,感到有点旅途疲乏,就下轿到花园中休息。当摩耶王后走到一棵葱茏茂盛的无忧树下,伸手去抚树枝时,惊动了胎气,就在树下生下了太子。
太子诞生的时间是公元前565年,中国农历的四月八日。佛教将这一天定为“佛诞节”,也称“浴佛节”。佛经上说:太子降生的时候,天空仙乐鸣奏、花雨缤纷,诸天神拱卫。一时间宇宙大放光明,万物欣欣向荣。天空直泻下两条银链似的净水,一条温暖,一条清凉,来为太子沐浴(这也是佛教定为浴佛节的典故)。太子刚生下来就能自己行走7步。太子每走一步,他的脚下就涌现出一朵莲花。并且太子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大声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佛教徒在“佛诞节”举行“浴佛法会”时,就是要在大雄宝殿上用净水香汤沐浴太子像,这太子像是数寸高的,右手指天,左手指地的童子像。但是中国汉地佛教徒供奉的太子像是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崇尚左,以左为尊。其实这是不符合佛经的。
佛经上说:摩耶王后生下太子之后,迦毗罗卫全国不断出现吉祥的事情。浑浊的江河水变得清澈了,五谷丰登,花木繁茂,人与人之间也变得和睦了。与太子同日降生的孩子,母子都十分健康。产生的牛、马也都十分健壮,连一根杂色鬃毛都没有。
净饭王听到摩耶王后在兰毗尼花园生下了太子,高兴万分,立即带领众多的宫女侍臣,车马和特制的华丽的大轿,赶到兰毗尼花园,将王后和太子接回皇宫。
太子诞生后的第5天,净饭王请来许多全国有名望的学者来为太子取名字。经过几番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太子应取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的意思是“吉祥”和“成就一切”。
摩耶王后生下乔达摩·悉达多太子7天之后就因病去世了。幼年时代悉达多太子就由姨母摩诃波阁波提王妃抚养。波阁波提王妃是在姐姐摩耶王后去世后续嫁给净饭王的。波阁波提王妃容貌端庄、秀丽,性格温柔、娴静。她对悉达多小外甥精心抚育,十分钟爱。
佛经上说:悉达多太子出生不久,一位很有名望的预言家,号称阿私陀的仙人来到王宫给太子占相。阿私陀看到太子,先是非常惊喜,转而又悲伤地流下了泪水。净饭王问他为何又喜又悲?阿私陀仙人回答:太子的相貌太好了,人间找不出第二人来!将来如果继承王位,一定是位“转轮王”(印度古代称能以威望统一四方天下的君主),因此我为国王高兴。但据我的观察,太子必定要出家学道,并能得到最高成就,成为人天至尊的导师,拯救世人离苦海。可惜我已经老了,听不到太子的教诲了,所以我为自己悲哀。
净饭王听到占相仙人的话,也是又喜又忧。他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王,国王从此千方百计防止太子出家修道。
悉达多太子在幼年的时候,就有沉思的习惯,世间许多现象被他看到之后,都容易引起他的感触和深思。在传统的“王耕节”时国王要在这一天亲自耕种土地,净饭王带领悉达多太子来到田野,太子看见在田地里的农夫赤背裸身在烈日下吃力地劳作,耕田的牛被绳索鞭打皮破血流,被犁铧翻出来的小虫蚯蚓,被鸟雀竞相啄食,鸟雀又被蛇、鹰吞食。这一幅幅生存斗争,弱肉强食的情景,使王子感到很痛苦,他无心游玩,就走到一棵阎浮树下静坐沉思。
佛经上说:悉达多太子坐在树下沉思,有时能自然升空许久,净饭王和太子的姨母波阁波提王妃十分惊奇,不由得就朝太子礼拜。
乔达摩·悉达多太子越长相貌越奇伟,天资十分聪慧。父亲净饭王对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继承王位后,建功立业,成为一个转轮王。从太子7岁开始学习当时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太子学到12岁,就已经掌握了印度当时最高的学术,即五明和四吠陀。五明即是:①语文学的声明。②工艺学的工巧明。③医药学的医方明。④论理学的因明。⑤宗教学的内明。四吠陀即是:①养生之法的梨俱吠陀。②祭祀祝词的搓马吠陀。③兵法研究的夜柔吠陀。④咒求文献的阿闼吠陀。四吠陀是当时婆罗门教的经典,被奉为至高无上,贵族必读。
悉达多太子又向武士们学习武术,练成了一个骑马、射箭、击剑的能手。
净饭王举行一次武艺竞赛大会,释迦族的王子们都参加比赛。悉达多太子骑射出众,夺得冠军,万人敬仰。
净饭王发觉自己的儿子对人世间的苦难情景思虑太重,深怕太子产生厌世出家念头,就为他建造了三座豪华的冬天防寒,夏天避暑,雨季防潮的宫殿(称三时殿),又选来上百名美丽的少女随时为太子歌舞。在悉达多太子16岁的时候,便为他娶了他的表妹耶输陀罗公主为妃子。企图从生活的享乐上束缚太子,让他放纵情欲,沉迷娱乐。但是这一切并未能引起悉达多太子的兴趣,反而使他感到太喧嚣,太骚扰人,使他很厌烦。更引起他深远的思考:“人世间有数不尽的苦痛和忧虑都未能解决,一味的追求享乐就能解脱吗?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享乐又能到几时呢?”因此,悉达多太子经常躲避开喧哗的歌舞,独自到幽静的树林和河边去散步思考。
世间凡是做父亲的人,不管是国王还是平民百姓,都是怕自己的儿子贪图享乐,放纵情欲。可是,净饭王却怕太子清心寡言,产生厌世,出家的念头,因此,除了为太子修建豪华的宫殿,为太子娶了美丽的妻子外,还时刻关心太子情绪变化,一见到太子沉默寡言,闷闷不乐时,就要设法让太子高兴起来。当净饭王发现太子对宫里的歌舞感到喧骚烦嚣时,就让太子坐马车去游玩,并告诉驾车的驭者,一定要带太子到有欢乐的人群和有美丽的景色的地方去。可是,悉达多太子喜欢幽静的环境,他叫给他驾车的名叫车匿的驭者,把他带到城外去。
悉达多太子乘马车出城。他刚来到京城的东门,看见一个须发全白,弯腰驼背,行走艰难还不断呻吟的老人。悉达多看到这个情景就想到:衰老是人人都逃避不了的命运啊!人在儿童时受父母宠爱,青年时英俊萧洒,壮年时精力充沛,但是到了晚年,人就要在许多痛苦中度日了。
悉达多看到老人后心情难过,就叫车匿调转马车,驱车向京城南门走来。刚到南门,又见到一个满身生疮流血的病人。病人一边走,一边不断痛苦地呻吟着。悉达多太子想到:疾病也是每个人都不能避免的。人的一生要害多少次疾病,要遭受多少痛苦,真是难以想象的啊!
接着,悉达多太子又调转车来到京城的西门,看见两个人抬着一个死人迎面走来,随行的亲属悲痛地嚎哭着。悉达多太子叹息地自语:死亡是可怕的,每个人又都难免一死,当死亡来临时给每人带来的恐惧,使人多么难以忍受啊!自己的死亡又造成许多亲朋的无限悲痛。这些痛苦,永无休止,任何人都摆脱不了,这叫多么苦闷,多么烦恼啊!他立即又离开西门。
最后,悉达多太子驱车来到了京城的北门,看见一个出家修道的人(印度当时称出家人为“沙门”)从对面走来。这沙门身穿袒右肩的黄色法衣,一手持法杖,一手托钵,态度严肃安详。悉达多太子想道:这出家人是一定不会有俗人那么多的痛苦和烦恼的。
悉达多太子美丽的王妃耶输陀罗,为太子生下了一个儿子。净饭国王十分高兴,命全国举行庆贺。但悉达多太子的内心却感到沉重。给自己的儿子所取的名字叫罗侯罗。这名字的意思是“覆障”,就是潜伏的一种障碍。这时的悉达多太子已经有了出家修行的念头,他怕因为有了儿子而增加他留恋家庭的感情。“罗侯罗”这个名字的意思也有解释为“圈子”,就是说有了儿子要受到束缚,就像被圈子套住了一样。
终于,在悉达多太子29岁(也有说19岁)时的某一天,郑重地恳求父亲净饭国王允许他出家修行。净饭王听到儿子要出家,如同霹雳轰顶,他流着泪要求悉达多打消出家的念头,将来好继承他的王位。悉达多就向父王提出:如能满足他的四个要求,他就不出家。一是没有衰老的现象,二是没有疾病的痛苦,三是没有死亡的恐怖,四是所有的东西不损不灭。
净饭王看到儿子出家的决心已坚定,没有能力说服儿子,只好多派人看护悉达多太子,防止他离开皇宫。
净饭王命令宫女时刻不离太子,演奏着美妙的音乐,跳着优美的舞蹈,竭尽媚力讨太子欢心。有一天半夜里,悉达多太子醒来,他见到歌舞一天的宫女们都疲倦地睡在周围,每个人都是披头散发,脂粉残脱,袒胸露胯。有的在说着梦话,流着涕涎,有的发出鼾声,姿态丑陋,平时妖艳姿容荡然不见了。太子不由心中一惊,感叹道:这世界上有许多事物都是虚假的啊!我要解脱掉这一切,我不可再踌躇、再犹豫了。太子现在的心情,就如同这整个宫殿燃起了熊熊大火,他必须立刻逃出去一样。
在二月初八日(中国农历)的午夜,悉达多太子起身先来到妻儿的卧室,他凝视着熟睡中的耶输陀罗公主和儿子罗侯罗默默地向他们告别后,毅然转身离开了父亲为他修建的豪华的宫殿。
悉达多太子又来到马厩,唤醒了名叫车匿的马夫,叫他牵出一匹名叫犍陡的白色骏马,备上马鞍,太子跨上马背,由车匿伴随,在整个皇宫里的人都在梦乡的时候,太子跃马出了京城的北门,在白茫茫的月色中,朝山林奔驰而去。 净饭王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国王,亦即佛陀的父亲。佛陀悟道后,四处宏扬佛法。听说佛陀在王舍城讲经说法,净饭王渴望见到已获觉悟的儿子。
佛陀在众多弟子的陪同下,一路讲经说法,从从容容,走走停停。两个月后,终于来到迦毗罗卫国。
佛陀被安排住在释迦族的花园里。佛陀的父亲老国王率先向佛陀行礼,口言这是他第三次礼拜佛陀。其他人也不得不依次向佛陀行礼。佛陀从天空降至地上,坐在早已准备好的座位上,谦恭有加的释迦族人一齐围坐四周,渴望听闻佛陀的开示。
佛陀站在街头,如此地劝说着国王:“正念乞食,正法行事,善行之人,此彼得乐。”
刚听完此偈,净饭王即刻见道而证初果。赶忙从佛陀手中接过钵,领着佛陀和他的弟子们来到王宫大院,用精美的佳肴供养他们。 饭食之后,佛陀又一次如此地告诫大家:“正未能善行,勿作恶业,如此贤者,此彼得乐。”国王当下即证第二圣果,于此同时,波阇波提夫人也证得第一圣果。
有一次,国王告诉佛陀,拒绝相信传言,儿子因严厉的苦修没证圣果就归天了。佛陀因此讲了《法护本生故事》。佛陀说,在前生中,有人曾指看一堆白骨,但是,还是不相信儿子死了。这一次,净饭王证第三果。
当净饭王临终躺在病床上时,佛陀给他讲了最后一次佛法,即证阿罗汉果,自我验证了解脱之乐。七天后圆寂,当年佛陀40岁。
佛陀与净饭王的前世
在佛教经典中流传,佛陀曾在兜率天(欲界的第四天),为将要出世的佛及“一生补处”菩萨授记讲经,时值当时众佛土民众苦不堪言,佛陀每次看到都十分苦恼,后带着大愿于兜率天降生于摩耶夫人的腹中。传说,摩耶夫人在睡梦中看到,一头六牙白象冲入自己体内,第二日便有了身孕。而这头六牙白象就是世尊,出生后取名乔达摩·悉达多。

佛陀的父亲净饭王是迦毗罗卫国的国君,自己当然也是太子,也是释迦族的佛陀。从小到大,佛陀衣食无忧,享尽世间乐趣。但是,由于时代原因,野蛮的雅利安人自北向南开始了残暴统治,将森严的种姓制度强加在古印度的原住民身上。一时间战争四起,民众颠沛流离,命如草芥朝不保夕,佛陀看尽了一切生死离别,难以忍受,在二十九岁时便放弃王位,离家出走。当佛陀离家之后,脑海中出现了数不清的疑问:人为什么而或者?活着为谁?怎样解脱?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无法平等?

面临这些问题,佛陀几近崩溃,遍访名师也没有得到答案。于是他来到了耆那教,听闻教中推崇苦修,佛陀想都没想,便开始了的苦修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脑海里的疑问却一直没有消散。再反观婆罗门教,终日以祭祀为主,大肆收敛钱财,引人供奉,等级森严,视平民于畜生一般。佛陀笑了,这一笑,并不是所谓的解惑,而是有了自己的思绪。从那时起,佛陀开始在恒河流域游走说教,劝导领导阶层放弃所谓的等级制度,将所有人置于同等地位看待,一晃又是六年。最终于摩揭陀尼连禅河边的一棵菩提树下顿悟得道。

在古印度的广袤土地上,先有了法,而后有了僧。佛陀带领着一众比丘兜兜转转,在他的世界里所有的事情都是“空”。佛陀亲眼看到过故土迦毗罗卫国国破,却没有半点哀伤,而堂弟阿难却是满脸悲愤。当阿难问及佛陀,为何得道之后情绪全无,佛陀也只是回答“空”。在所有弟子中,佛陀最为器重的便是阿难,并不是因为是亲属关系,而是相较于其他弟子,阿难的记忆力与悟道的能力是最高的。正因为是这样,佛陀将阿难戴在了身边,两人形影不离。

佛陀入寂灭前,已经是八十岁了,据《佛所行赞》中所述,佛陀是在拘尸那迦城涅槃。但是准确的说,是在拘尸那迦城不远处的一处村落,名为寂静园。佛陀受弟子的一路搀扶,从广延城出来,但是佛陀已经累了,受到了当地的一个工匠——纯陀的供养。而纯陀却已经是最后一名供养佛陀的人,吃过纯陀所献上的旃檀耳后,开始有了赤痢的现象,佛陀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在离开寂静园后的一片树林里,成为了佛陀入灭的地方。

“旃檀耳”意为野猪肉,纯陀为什么要贡献于供养佛陀?众所周知,在原始佛教中是没有戒律说不能吃肉,这些清规戒律只是后来受印度教的影响,以及汉传佛教后才慢慢形成的。佛陀知道旃檀耳是他最后一次入食,并且嘱咐了弟子不要责怪纯陀,万事皆有因果,不是你我能够改变的了的。

佛陀安静的躺在大树下面,众弟子跪在身边,然后开始最后的交代:以后,迦叶要挑起组织众弟子的担当,集结三藏开始记录经文,传颂佛法。并且要时常教会阿难,阿难的多闻是难得一见的才能,以后会有很大作为。最后,佛陀还是闭上了眼。令人难受的是,印度史书上,所有世纪都是断断续续,有时候甚至有世纪的跨越,而佛陀的出生与涅槃都没有精确在某一月的某一天,最精确的也就是在公元前五世纪。

佛陀的一生也就这样结束了,在很多经典中,将佛陀的一生添加了诸多神话色彩,在小编看来,是真的没有必要。抛弃成就不说,佛陀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生命,简简单单的一个人,或许今天小编所写的是佛教神话,但是换个角度,这就是一篇简简单单的佛陀传记。
菩提树下王子成佛是谁?
释迦牟尼(前565一前486)原名悉达多,意为“成就一切者”或“财官”,他的姓叫“乔答摩”,或称“瞿昙”。后因达到觉悟,被称作乔答摩·佛陀,因为是释迦族出身的圣人,也被称为释迦牟尼或释尊。关于悉达多的出生年月,古印度史籍没有明确记载。根据我国的佛教传统认为他生于前565年,圆寂于前486年,与我国的孔子大体同时。
释迦牟尼诞生于释迦族小国,即今天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特附近一个小国家迦毗罗卫所属的一个城邦,而当时迦毗罗卫国又臣属于北印度另一个强盛王国拘萨罗国。释迦族是古印度著名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汉译“甘蔗王”)的后裔。其父是释迦族小国的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是迦毗罗卫国的贵族。在全印王侯中,没有比净饭王更勇敢更聪明的了。关于他的出生,有神话般的传说。王后即悉达多的母亲摩诃摩耶是与迦毗罗卫王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她有黑蜂似的美发,纤巧的手足,青莲嫩瓣似的明眸,曲如彩虹的玉臂,相思果似的朱唇,茉莉似的皓齿,弓形的腹,深藏的脐,坚实丰满的臀部,象鼻似美好光滑的大腿,羚羊似的小腿,玫瑰胶脂似的手掌脚掌。正是“纤纤作细步,举止世无双”。在摩耶夫人40岁的时候,一日忽梦到一头白象自空中下来,从她的右胁进入腹中,夫人由此怀胎。按当时风俗,妇女怀孕后必须回娘家生育,摩耶夫人临产前回娘家途中经过蓝毗尼花园(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那村罗美德寺院处),在园中,忽然阵阵腹痛,于是右手攀住一株无忧树的树枝,悉达多自她右胁下出生。
释迦牟尼出生后7天,他的母亲即去世,由他的姨母摩诃·波阁波提养育长大。悉达多属印度第二大种姓刹帝利,因此他幼年时生活是富裕舒适的,有宫殿3座,在雨季、冬季、夏季轮换居住,足不下廊,生活奢侈,极尽声色之娱。净饭王对王子寄予厚望,从小就让他接受严格而全面的婆罗门教育,向婆罗门大师学习文学、哲学、算学,跟武士学习兵法与武艺等,期望他能继承王位建功立业,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君王——“转轮王”。释迦牟尼15岁时被立为太子,16岁时娶知书达礼、端庄淡雅的邻国公主耶输陀罗为妻,生下儿子罗睺罗,从此在宫中过着称心如意的舒畅生活。经常是这样一幅景象:太子安卧榻上,众美女用种种乐器奏出美妙的音乐来取悦他。然而他却置身其中,不知其乐趣。鼓乐弦歌之声已经告诉他三界变幻不定,犹如秋云,众生死生,犹如演戏,人世飘忽,如山洪落地,雷火经天。他的父亲净饭王为防备他有这种思想,便有意不让他看到世上的苦恼景象,因此当有一天悉达多要去游园时,所有病弱、困顿的人都被逐离道旁,但虽有王命,神意却仍使他先后看见一个衰朽老者、一个病人和一具死尸——这一切象征性的遭遇犹如无情棒喝,提醒他富贵欢乐的虚空幻灭。他于是来见他父亲,请求准许他出家学道。国王原是把本族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悉达多身上,便用尽办法,想使他回心转意。但他已经感悟了一切事物的空虚无常,决心要弃离尘世,出家去寻找摆脱生死的“真理”。
其实释迦出家绝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有着深刻的时代、社会背景:当时古印度各国之间正在进行互相讨伐、兼并的战争,小国面临着被大国吞并的危险,释迦族小国也处于即将被拘萨罗合并的形势。此外,整个社会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姓之问也发生了政治、经济冲突,阶层内部发生了分化,特别是吠舍阶层产生出新的富商和自耕农。在阶级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作为释迦族的王太子已预感难免覆灭的结局,因之觉得世间无常自是情理中事。再者婆罗门社会规定要经过四个生活阶段:即梵行期、家住期、林栖期、游行期,可以推测,释迦牟尼当时也是顺从这个社会习惯的。最后释迦牟尼生活的时代,社会上出现了与传统的婆罗门思潮相对立的“沙门思潮”,产生了许多新的哲学派别和新的宗教。据佛经记载,当时有96种“外道”,主要的有6种,其中就有耆那教。正是在这种条件下,释迦牟尼在正统的婆罗门经典中寻求不到终极解脱、人生真谛之时,才有可能转向当时已在社会上产生影响的“沙门思潮”。
在释迦牟尼29岁那年的一天夜晚,他在车夫的帮助下偷偷离宫,别妻离子,舍弃王位,剃除须发,披着袈裟出家修行。他出家后,到处拜师,想了解生死的真谛,寻求解脱苦难之路。悉达多先到跋伽仙人的苦修林修行,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精神解脱。但是,他不满意这种做法,滞留一宿后离去。以后南渡恒河,到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得遇沙门师阿罗逻·迦罗摩,按照他的教义和教规过独身生活,不久悉达多达到了阿罗逻所教导的一切,使他大为叹服,建议两人合作领导他的沙门团体,然而悉达多不满足于这种学说,退出了。仍未成道的悉达多去找另一位沙门师郁罗迦·罗摩子修习禅定,结果也一样,他仍不满足而退出。于是又来到伽阁山苦行林,看到尼连禅河,这里河水澄澈,林木幽深,河岸平铺,近有牧村景物宜人,正适于苦行静修。自此开始了长达6年的苦行。传说他“日食一麻一麦”,盘膝静坐,磨砺身体,“专心修苦行,节身而忘餐”,后来干脆绝食,身体衰弱到极点如一具骷髅,但还是一无所获。他已觉悟到这种苦行的无益,于此并不能发现解脱的正道,便放弃苦行和那些机械的瑜伽行为,决意用明智的方法去寻求真理,而首先要使支持心灵的身体恢复,于是他接受了近村牧女所奉献的乳糜(牛奶和大米烧的粥),调养身体,恢复气力,并在尼连禅河中洗去6年积垢,使精神一爽,然后来到菩提伽耶的一棵毕钵罗树下,双腿结跏趺坐,端正身念,静思冥索,发誓:“我今若不证天上大菩提(觉悟),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经过七天七夜(也有说七七四十九天)修炼,当最后一夜拂晓时分,晨鼓鸣时,悉达多澄思净虑,内心寂静,一切烦恼不再从心头生起,心情豁然开朗,终于觉悟成道,这时他已35岁,成为至上的佛陀(意为真理的觉悟者)。
佛陀证悟成道以后,为了把他的思想学说能让别人理解和接受,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传教活动。佛陀首先想到阿罗逻和郁罗迦,但他们已经去世了。于是决定向在他舍弃苦行时离开他的五比丘说法。佛陀来到了波罗奈城(现在的贝拿勒斯)的鹿野苑,向憍阵如等5人宣传佛法,他最初说法的内容是离开爱欲和苦行的中道,即八正道和四谛,此谓“初转法轮”;这5人都成为他最初的弟子。以后佛陀吸收更多的人参加他的僧伽团体。波罗奈很多商人子弟出家从学,如此形成了僧伽团的另一分支组织:他们在家修行,布施比丘们的生活所需,成为僧伽团体的正规支持来源。当佛陀有了60个弟子的时候,他派遣他们分别到各地去说法传道。
后来佛陀和他的新弟子们来到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国王频婆娑罗很欣赏他的说法,皈依为俗家弟子,并赠送一座林苑供佛陀师徒们居留之用,这竹林精舍乃是佛教寺院的原型。佛陀在这里又收了两个著名的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在他的家乡迦毗罗卫,他的长大的儿子罗睺罗也受戒人教,他的弟弟难陀也出家为僧。
佛陀归乡后不久,又重回摩揭陀安居。在这里他会见了拘萨罗国舍卫城的富商须达多,用“黄金铺地”的办法把祗多太子的园林买下来,然后两人合作,“共立精舍,为佛作窟,别房千二百处”,供奉给了佛陀,这就是有名的“柢树给孤独园”,佛陀居此处说法达25年。
佛陀倡导“四姓平等”,不论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都可以人教,在佛教内部是平等的;他不赞成婆罗门的特权,特别注意提高刹帝利的地位;他还注意维护商人的利益,商人也大力支持佛教。他传教的方式灵活多样,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用偈颂、散文、故事、譬喻、问答等各种形式,宣讲佛法。他允许弟子们用不规范的梵语和方言进行说法,使佛教思想在社会上广为传播。
释迦牟尼晚年虽常住在王舍城,但还到处走动传教,带领弟子从王舍城出发,经那烂陀渡恒河到吠舍离城接受了富裕妓女蕃摩罗的供养。在南未罗国波伐城,佛陀因食物中毒病情转重,行至离拘部那迦城(今印度联合邦迦夏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河边娑罗树下圆寂。在临终前,他还为婆罗门须跋陀罗说法,收他为最后一个弟子。
佛陀死后,遗体被火化,遗骨(舍利)据说分配给8个国家,由王族所建的舍利塔内供养。他生前所说的佛法,被弟子们传诵下来,加以整理,形成佛经三藏。
综观佛陀一生的行迹,可以看到他提出一套系统的精神学说,并建立了宗教组织——僧伽,收了1000多名弟子,创建了不少寺院,经过他与其弟子的艰苦努力,使佛教遍及全印进而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以至全世界,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释迦牟尼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世界宗教史、哲学史、文化史上有着极其显著地位。
佛陀的父亲净饭王生平简介
净饭王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即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姓乔达摩,名字叫首图驮那,意思是纯净的稻米,所以称为净饭王,属于释迦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佛陀的父亲净饭王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净饭王生平简介
古印度迦毗的罗卫国净饭王是佛陀释迦牟尼的父亲,姓乔达摩,名首图驮那。名字的释义为纯净的稻谷,因此被后人成为净饭王。所谓的罗卫国,是位于喜马拉雅山山麓和恒河之间有一个小国。由于印度对 历史 的记载并不重视,因此他的生卒年月已经无法知晓,只能大致知道其大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
净饭王继承了他父亲狮子颊王的王位,成为了罗卫国的国王,他的母亲是喀扎娜。净饭王还有三个兄弟,分别叫做白饭王,斛饭王和甘露饭王。他们四个兄弟名字,都含有“稻谷”、“米饭”的意思,应是其父母寄托了其丰衣足食的期望。他们的名字中还含有“乳粥”的意思。“乳粥”在印度是一种用牛奶和粥一起烹调而成的美味食物,深得贵族和平民的喜爱。
净饭王的妻子是邻国的拘利族天臂城主善觉大王的女儿摩耶夫人。摩耶夫人在年龄上比净饭王小五岁,但是两人结婚数十年,都没有子嗣,这让两人十分焦急。终于在净饭王50岁的时候,摩耶夫人生下了一个儿子,即悉达多,也就是后来的佛陀。生下佛陀没多久之后,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净饭王于是又娶了了摩耶夫人的妹妹大爱道。因此,佛陀实际上是由他的姨母将他抚养成人的。
在佛陀长大之后,净饭王一心想要佛陀继承自己的王位,但佛陀一心悟道,对继承并不感 兴趣 。最后佛陀得到之后,净饭王又极力支持和弘扬佛法,成为了佛陀最早的护法之一。
净饭王之子
净饭王之子佛陀是净饭王和摩耶夫人在结婚二十多年后才得到的儿子,由于是晚年得子,因此净饭王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并将其命名为悉达多。因为净饭王姓乔达摩,所以佛陀的名字也叫做乔达摩悉达多。而释迦牟尼则是后来悉达多成佛后的称谓,因为悉达多所属的民族是释迦族,释迦牟尼的意思,也就成为了释迦族的圣者。
悉达多的母亲摩耶夫人在生下儿子后的第七天就去世了,悉达多因此由他的姨母抚养成人。早年的悉达多生活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分别,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甚至还和觉善王的女儿耶输陀罗结了婚。
在悉达多大约29岁的时候,他离家出走,云游四方,寻访名师,企图找到解脱人生之苦的方法。但是在踏遍了千山万水之后,他依然无法悟出真谛。于是他接下来开始苦行,逐渐减少进食,每天以吃树根草皮为食。这样的苦行日子过了6年后,他依然无法觉悟。
这时,悉达多已经意识到,苦行并不能使自己找到真谛,因此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坐在菩提树下七天七夜,终于得道成佛。这一年,悉达多仅35岁。此后,悉达多就开始了他的传教生涯,历时45年,成为了佛教的创始人。
净饭王之子佛陀出生于帝王之家,原本他的父亲竭力想要他继承自己的王位,反对儿子悟道,但在佛陀得道之后,净饭王也开始大肆弘扬佛教,成为了佛陀第一个护法。
净饭王与佛陀讲法 故事
净饭王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国王,亦即佛陀的父亲。佛陀悟道后,四处宏扬佛法。听说佛陀在王舍城讲经说法,净饭王渴望见到已获觉悟的儿子。
佛陀在众多弟子的陪同下,一路讲经说法,从从容容,走走停停。两个月后,终于来到迦毗罗卫国。
佛陀被安排住在释迦族的花园里。佛陀的父亲老国王率先向佛陀行礼,口言这是他第三次礼拜佛陀。其他人也不得不依次向佛陀行礼。佛陀从天空降至地上,坐在早已准备好的座位上,谦恭有加的释迦族人一齐围坐四周,渴望听闻佛陀的开示。
佛陀站在街头,如此地劝说着国王:“正念乞食,正法行事,善行之人,此彼得乐。”
刚听完此偈,净饭王即刻见道而证初果。赶忙从佛陀手中接过钵,领着佛陀和他的弟子们来到王宫大院,用精美的佳肴供养他们。
饭食之后,佛陀又一次如此地告诫大家:“正未能善行,勿作恶业,如此贤者,此彼得乐。”国王当下即证第二圣果,于此同时,波阇波提夫人也证得第一圣果。
有一次,国王告诉佛陀,拒绝相信传言,儿子因严厉的苦修没证圣果就归天了。佛陀因此讲了《法护本生故事》。佛陀说,在前生中,有人曾指看一堆白骨,但是,还是不相信儿子死了。这一次,净饭王证第三果。
当净饭王临终躺在病床上时,佛陀给他讲了最后一次佛法,即证阿罗汉果,自我验证了解脱之乐。七天后圆寂,当年佛陀40岁。
猜你喜欢:
1. 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简介
2. 佛子罗睺罗的生平简介
3.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
4. 释迦牟尼出生在什么时候
5. 无忧树花语是什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