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红(祭红瓷器特点)
本文阅读简介:
- 1、如何鉴定祭红
- 2、祭红瓷有何来历?
- 3、中国红釉的祭红
- 4、祭红的基本信息
- 5、祭红的解释
- 6、如何分辨郎红与祭红?
如何鉴定祭红
1、其胎质皎白细腻,[1]青花碧绿漂亮,既有进口青料浑散天然的亮白,也有苏麻离青所特有的银黑色结晶斑。釉里红发色浓重,略似猪肝色彩,这正是元代始创釉里红前期未成熟的典形特征,让人一目了然。
2、釉质透明度不同。祭红釉为乳浊状釉,失透,釉中大、中、小气泡较多;郎红釉为玻璃状釉,透明度高,釉中气泡较少。祭红釉面不开片(除宣德“桃花面”品种外),郎红釉面开片。宣德祭红与清三代祭红的异同。
3、祭红釉简介:祭红釉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釉中无龟裂纹理,因祭红器作祭祀郊坛之用,故名。祭红始创于明永乐、宣德年间。
4、就是一圈白,很明显也很规整,底部类似于郎窑红的特色郎不流,就是流釉不到底,在临近底部时呈现突然而且很平的停住的显现。关于底足,由于祭红普遍烧于清三代,鉴定方法可以看底足是否符合时代风格,比如泥鳅背。
5、宣德年间的祭红最为珍贵。永乐祭红胎骨坚致,体轻而薄,典型器物通体红釉,如初凝鸡血一般,色泽鲜亮艳丽。在纹饰方面,除了涂满红釉之外,还有红地白花的方法。以红釉为地,纹饰处剔釉而填白釉。
6、明代高足杯足呈喇叭状,中间柄较高。高足杯也称马上杯,它同于高足碗,上为碗形,下有高柄。又称把杯,外观美丽,实用方便,是中国陶瓷中的典型器物。
祭红瓷有何来历?
1、明代永宣年间,景德镇瓷工继钧红之后,创造了祭红。祭红娇而不艳,红中透紫,色泽深沉而安定。古代皇室用这种红釉瓷做祭器,因而得名祭红。因烧制难度极大,成品率很低,所以身价特高。
2、红色的祭器烧成了,人们说这是翠兰的血染红了陶坯,于是就把这种红色的陶瓷,称为祭红。为了纪念以身祭窑的翠兰,窑工们后来在封窑门时,用砖砌成少女的形象,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3、为了纪念以身祭窑的翠兰,窑工们后来在封窑门时,用砖砌成少女的形象,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从那以后,历代皇帝都曾不惜财力烧制祭红,但是这种殷红色的瓷器,如同神话中的宝物一样,非常难得。
4、于是就把这样的红色的瓷器称为祭红。从唐代开始, 中国陶瓷 艺人就发明了红釉烧制技术,北宋年间,河南禹县的 钧窑 完善了这一工艺,烧出了世称 钧红 的 红釉 陶瓷。
中国红釉的祭红
1、别名“霁红”,是中国传统红釉器中的佼佼者,其釉面的特点是,红不刺目,鲜而不过,釉不流淌,裂纹不出。清高宗乾隆在《咏宣窑霁红瓶》一诗中称誉道:“晕如雨后霁霞飞,出火还加微灸工。
2、祭红又称界红釉、积红釉、宝石红釉。在颜色釉瓷系列中属高温颜色釉品种,它以铜为着色剂,经1300℃左右的高温还原气焰烧成,呈色均匀凝厚,是清三朝时期盛行的红釉品种。
3、霁红创烧于明早期,因作为皇帝御用,并用于礼敬天地日月的名贵红釉瓷,故名”祭红“。霁红釉色深沉,釉面光润,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无黑点、无色斑,非常珍贵。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霁红达到艺术高峰,但在明末失传。
祭红的基本信息
祖孙三代重逢,望着熠 熠发光的祭红大瓶,发出会意的笑声 。
一,祭红的特点之一是没有裂纹,热稳定性较好,不但能够装饰陈设瓷,而且还能装饰餐具,茶具、酒具等坯体很薄的日用瓷。祭红的这一特点,就使它在配方和化学组成要求祭红釉的膨胀系数比较小。
霁红 [jì hóng] [霁红]基本解释 瓷器釉色名。因其色如雨止时天空所呈现的红色,故称。以 明 代 宣德窑 所制为最精美。又称祭红、际红。亦代指这种颜色的瓷器。[霁红]详细解释 瓷器釉色名。
祭红的解释
1、解释:(1)祭祀或祭奠的仪式。(2)祭祀或祭奠用的礼品。
2、引证解释⒈类似豇豆的颜色,常用为瓷器的釉色。引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说彩色》:“此色亦由祭红变化而来,以类於豇豆,故以豇豆红呼之。”赵汝珍《古玩指南·瓷器》:“祭红之正色有鲜红、宝石红两种。
3、豇豆红的解释类似豇豆的 颜色 ,常用为瓷器的釉色。 许之衡 《饮流斋说瓷·说彩色》 :“此色亦由祭红变化而来,以类於豇豆,故以豇豆红呼之。” 赵汝珍 《古玩指南·瓷器》 :“祭红之正色有鲜红、宝石红两种。
如何分辨郎红与祭红?
1、釉质透明度不同。祭红釉为乳浊状釉,失透,釉中大、中、小气泡较多;郎红釉为玻璃状釉,透明度高,釉中气泡较少。祭红釉面不开片(除宣德“桃花面”品种外),郎红釉面开片。宣德祭红与清三代祭红的异同。
2、这种积红系的红色调,其产生固然比较稳定,但是缺乏霁红和郎窑红那样的胎与釉溶合而出的深厚滋润之感,同时没有苹果绿或绿苔的出现,而且釉光不足(对于郎窑的宝光而言,似乎可以称这种釉为浮光)。
3、郎窑红器釉层凝厚的色泽浓艳如初凝之牛血。而红釉薄的,则会出现如鸡血一般的鲜红器。釉层厚薄不是判定郎窑红真伪的唯一标准,因为手工制作,施釉的次数与厚薄不能绝对一样,有的就厚一些,有的就薄一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