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求光绪二十七年进士名单?
  • 2、目前汪姓有多少人
  • 3、汪文斌的父亲是谁
  • 4、千年历史的漳州古城,闹市区里的一片宁静,台湾建筑风格从此发源
  • 5、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殿试金榜

求光绪二十七年进士名单?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科值清德宗三旬万寿,原定改为恩科,正科则原定推迟一年,于次年(壬寅)举行,但因北京贡院毁于庚子之乱,二科均停,至本年合并补行。\x0d\x0a\x0d\x0a编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殿试金榜\x0d\x0a\x0d\x0a第一甲\x0d\x0a赐进士及第\x0d\x0a共3名王寿彭-左霈-杨兆麟\x0d\x0a\x0d\x0a第二甲\x0d\x0a赐进士出身\x0d\x0a共138名黎湛枝-胡嗣瑷-朱国桢-胡炳益-金兆丰-曹典初-唐瑞铜-徐谦-张恕琳-王大钧\x0d\x0a范之杰-张濂-郭宗熙-章钰-李庆莱-张坤-杨渭-商衍瀛-田步蟾-张家骏\x0d\x0a夏启端-刘凤起-顾准曾-衷冀保-夏之霖-胡大勋-高毓_-朱笃庆-陆鸿仪-甘鹏云\x0d\x0a郭则_-郭立山-区大典-邵章-李坤-徐彭龄-吴建三-陈敬第-郭铭鼎-叶景葵\x0d\x0a张荫椿-孙智敏-胡藻-钱振_-孙宝书-郑家_-史宝安-王鸿翔-周蕴良-陈旭仁\x0d\x0a任祖澜-陈黻宸-任承沆-彭士襄-吕兴周-单镇-赖瑾-张之照-尚秉和-陈善同\x0d\x0a史国琛-袁嘉谷-李效儒-侯延爽-王䵺-汪升远-王宗基-张智远-谈道隆-刘_\x0d\x0a李泽兰-夏寿康-王震昌-周镛-李海光-赖际熙-祝廷华-顾承曾-杨肇培-杨鸿发\x0d\x0a胡位咸-朱德垣-陈云诰-陈树勋-张新曾-龚元凯-庞毓同-蓝文锦-关文彬-郭家声\x0d\x0a田毓_-黄兆枚-孙鸿烈-朱燮元-吴增甲-刘敬-胡骏-何启椿-高遵章-徐士瀛\x0d\x0a杜述琮-廖振矩-李华炳-彭绍宗-徐冕-薛登道-李德星-黄锡朋-李玉振-朱寿朋\x0d\x0a刘彝铭-方履中-徐绍熙-杨廷纶-汪应_-陈曾寿-沈泽生-王世澄-于君彦-钮泽晟\x0d\x0a曾熙-孔昭晋-顾视高-李维钰-温肃-萧丙炎-龚庆云-王彭-华宗智-周杰\x0d\x0a陈国祥-段士俊-张祖荫-路士桓-王绍曾-魏元戴-程继元-曾光_--------\x0d\x0a\x0d\x0a第三甲\x0d\x0a赐同进士出身\x0d\x0a共174名牛兰-杨绳藻-栾骏声-绍先-王荫楠-马晋-吴_-李汉光-陈钧-王杨滨\x0d\x0a宋功迪-卓宝谋-易顺豫-王丕煦-胡献林-傅家瑞-吴鼎金-许宗杰-陈中孚-赵曾樯\x0d\x0a景凌霄-关陈暮-李盛銮-董秉清-张寿楠-袁祖光-丁毓骥-杨允升-杨熊祥-黄敏孚\x0d\x0a张忠沅-吕彦枚-靳志-熊朝滨-赵国光-郑荣辅-程昌鼎-鲁藩-张孝慈-萧开瀛\x0d\x0a梁鸿藻-李世田-宋嘉林-郝继贞-杨思-荆育瓒-聂梦麟-朱宝璇-高嘉仁-褚焕祖\x0d\x0a唐树彤-张铣-万篪-黄光厚-李增荣-程起凤-黄韩鼎-樊海澜-李肇律-王汝榆\x0d\x0a张风喈-水祖培-邹寿祺-萧湘-吴嘉谟-解荣辂-郭毓璋-黄纯垓-刘贞安-邓廷琮\x0d\x0a谢慕韩-郑辉典-马君实-何寿章-翁长芳-刘昌仁-有瑞-陈德昌-金文田-胡商彝\x0d\x0a刘道春-曾肇嘉-马育麟-萨起岩-张书云-廖毓英-常麟书-朱茂春-延昌-张治仁\x0d\x0a王景峨-何谌-张德渊-施汝钦-尚光钺-林步随-余登云-刘思明-张鹏翔-武曾任\x0d\x0a陈煜庠-阎希仁-李泽宸-张运魁-何品黎-马天翮-恩华-黄_-班吉本-马进修\x0d\x0a培成-高廷梅-张自省-张文源-彭立_-杨凤翱-阎廷献-杜光佑-王允献-汪春源\x0d\x0a曹佐武-吕浚_-魏垂象-陈畲-周旭-钟麟-孟宗舆-侯来仪-丁树齐-于文_\x0d\x0a张瑞玑-范振绪-吕调元-和绅布-孙迥澜-李泰-傅怀光-关捷三-周廷干-姜宗泰\x0d\x0a曾兰春-仵墉-黄居中-张继信-吴庚-区大原-石金声-陈耀墀-王钟仁-马骏昌\x0d\x0a刘春堂-丁惟彬-周汝敦-忠兴-孟广范-李文诏-俞树棠-王益霖-杨克烈-覃寿彭\x0d\x0a王廷槐-陈其桐-黄_-马廷弼-王声溢-林栋-吴黻藻-王永和-哲克登额-夏瑞庚\x0d\x0a狄楼海-李慎五-袁大盏-王廷纶-

目前汪姓有多少人

问题一:汪氏家谱的迁徙史 起姓于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东以邑为姓的汪姓,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带。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内发展成了一大望族。东汉末年,汪文和迁居新安(今安徽歙县),发展成为新安一带望族,唐代汪华封越国公。世居今安徽歙县,家族甚旺。宋代以后,汪姓迅速繁衍起来,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迁入台湾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台湾岛,《台湾通志・人民志》关于台湾开发的一节中提到: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时,所辖领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今澎湖)”,经常被周围岛上的夷人上岸来抢掠东西,杀掳人口。为防止骚扰,起初,每年遇有南风起时,汪大猷便派兵守卫防备,但是反复如此兵士疲惫,耗费军资,还是防不胜防。于是亲自登岛,造屋200间,派遣将领兵士分别驻守,夷人不敢再来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传》中也有记载,汪大猷当是汪姓入台第一人。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也曾自泉州渡海峡登岛,在其《岛夷志略》一书中,对澎湖 (台湾)的地理环境、社会状态作了详细的记述。而汪姓定居台湾在清代,始迁者多为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广东人。台北三垂镇《汪氏族谱》称其来自福建,“汪姓起家新安(即歙县),后自歙县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宁(今安徽休宁县),而后入闽,居泉州之天马山”。后由闽入台。康熙四十至五十年 (1701―1711),汪仰瞻入垦竹北――堡苦令脚 (今新竹市古贤里);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汪玉润居台湾府,是年中武举;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人汪东文开垦于翠竹北――堡旧港庄(今新竹市);雍正七年(1729年),广东人汪淇楚开垦于竹北二堡红毛港(今新竹县红毛乡);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广东人汪复隆开垦于今苗栗县卓兰乡;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汪春源居今台南市,是年中举人。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如今的汪姓已发展成为台湾较大的姓氏之一,1954年台湾文献委员会对台湾姓氏进行了一次调查,在当时台湾的737种姓氏、828804、户居民中,汪姓有1259户,按户数的多少排列,居第 74位。在分县统计资料中,汪姓人在台北有205户,新竹5l户,苗栗8户,台中l户,南投79户,彰化176户,嘉义171户,台南76户,屏东5户,花莲6户。以城市统计台北市104户,基隆市160户,阳明市38户,台中89户,台南80户。其中以台北县和基隆市为最集中地。迁入港澳香港、澳门与内地地缘邻近,为内地居民的迁入提供了方便,这两地的汪姓族人中的一些人还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香港德昌电机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汪穗中,籍贯上海,公司主要经营、产销各种微型发动机,是世界三大微型发动机制造商之一,1996年拥有财富3亿美元。香港太平协和集团公司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汪世忠,祖籍广东东莞,生于台湾,与兄长汪世昌、汪世华共持有70%多的太平协和公司及美国协和集团股份。1979年被派往香港成立太平协和公司,经营液晶体显示表及手表元件贸易。后又到深圳设厂,其生产的天霸表、海霸表曾在大陆十分畅销。另外,还经营零售百华、物业发展和电讯服务,其中零售百货以中国大陆市场为主,目前,在北京、上海、沈阳、西安、宁波等地均设有商场,估计资产约3亿美元。徙居海外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内战不断,水旱频仍,广大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度日,而在此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和开发,资本主义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人民纷纷迁往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地谋生,这其中不乏汪姓族人。移居海外汪姓族人通过自己的努......

汪文斌的父亲是谁

汪文斌(1965年—),男,汉族,湖北人,现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主任[1],高级编辑,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1985年到中央电视台工作,历任中央电视台经济部记者、编辑、制片人、主任;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大型活动办公室主任;中央电视台网络传播中心主任;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2];中国网络电视台总经理、总编辑;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文名

汪文斌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籍贯

湖北

出生日期

1965年

快速

导航

工作业绩个人成就

个人简介

汪文斌,1965年生,湖北省人,汉族,高级编辑,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1985年到中央电视台工作,历任中央电视台经济部记者、编辑、制片人、主任;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大型活动办公室主任;中央电视台办公室副主任;2006年至2015年,任中央电视台网络传播中心主任、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网络电视台总经理、总编辑。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工作期间,作品连续5年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特等奖和一等奖。1998年《98“3.15”行动》创造了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直播长度和白天收视率记录。2001年12月,首次举办《CCTV年度经济人物评选》大型活动。1999年开始推出《幸运52》、《开心辞典》、《对话》等名牌栏目。

千年历史的漳州古城,闹市区里的一片宁静,台湾建筑风格从此发源

一说起古城你最先想到哪?是 历史 悠久的平遥,还是韵味十足的阆中,是灯火辉煌的丽江,还是小桥流水的徽州。是北方古城的粗犷还是南方古城的精致?

其实在我国最不缺的就是古建筑,热爱 旅游 的人往往也不会错过古城,以前我以为古城无非就是大同小异,都是有些古建筑之余,修建许多新的古街,然后就是一条商业街,在街上卖着各色 美食 ,游客熙熙攘攘。后来走多了认真观察才发现,每一座古城都有其与众不同之处。

我们沿海岸线的旅程来到福建,在福建同样也不缺古城,进入福建的第一站就是漳州。漳州这个名字听上去就很有 历史 的沧桑感。这里毗邻厦门,厦门实在太火了,很多人来到这一带之后往往忽略了漳州的 旅游 ,其实在漳州的闹市区就隐藏着一座底蕴十分深厚的古城。

漳州古城地处商贸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又是 历史 建筑、传统文化集中的老城区,“老街情、慢生活、闽南味、民国风、台侨缘”五大特色非常鲜明,文化 旅游 资源十分丰富。

驱车来到古城附近,就能看见古城里形形色色的古建筑,从色彩上首先让我眼前一亮,红白相间,非常有南洋的特色,整个这一片区域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唐宋以来“枕三台、襟两河”的自然风貌和“以河为城、以桥为门”的筑城型制以及九街十三巷的街道格局。街巷纵横,但无疑都是 历史 的遗留。

漳州古城同样也是红色的,在这里保留着当年革命时期福建红色政府的旧址,朴素的小楼里也曾迸发过巨大的能量。

漳州从古至今可以说人文鼎盛,据漳州府志记载,在明朝时期漳州出了330位进士,其中不乏状元、榜眼、探花。科考高中仕途顺利官运亨通也是这里的代名词,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后在漳州就会兴建牌坊,建立宗祠,意在让子孙后代都记住这段光辉的 历史 。

那时的香港路,有一位叫林士章的南京礼部尚书。这一座尚书探花牌坊,便是在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为林士章而立。林士章一生的荣耀以及取得的成就都刻在了尚书探花坊上。400多年的时间里,这座石牌坊在香港路屹立不倒,成为漳州学子的榜样。

沿着道路向前,漫步古香古色之中,这里的建筑每一个都非常有特色,放眼望去有一种90年代台湾电视剧的感觉,其实多数台湾人的老家都是福建,学到了这里的建筑风格后,才在台湾大兴土木,来漳州看看也就和去了趟台湾有异曲同工之妙。

来到漳州古城最不能错过的就是漳州文庙,漳州文庙始建于宋庆历四年也就是1044年始建,现存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整个文庙悉仍旧制,较完整地保留了南古代木结构建筑特点,并融入北方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 历史 、科学、艺术价值,是研究我国东南沿海古代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漳州文庙大成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文庙之外,诸多名人的故居也都是看点,汪春源故居、林氏宗祠都值得一看,尤其是林氏宗祠,林氏宗祠也称比干庙,庙里供奉比干也算是这里一道奇景。

当我们逛漳州古城时,一定要留意店铺的门头,在这里的门店有许多都是百年的老店,光是门头就让游客非常有带入感。

逛古城赏风景的同时可千万别亏待了自己的胃,这第一样 美食 就是蚵仔煎,也叫海蛎煎,漳州的海蛎煎是纯纯的海蛎裹上蛋清油煎制成,香脆可口,搭配的酸萝卜片和蘸酱也酸甜爽口,十分解油腻。虽然与广东的蚝烙大体相同,但味道上也区别不小。

再一个就是四果汤,四果汤发源于漳州,这里的四果汤果然与厦门不同,料更多份量更足,而且作为甜汤不会很甜腻,反而是清甜的味道,会铺上厚厚的冰沙,底下是扎实的小料,吃着超级过瘾。

最后两条游览路线推荐给大家。

1、中山公园东门入一中山公园南门出一府埕一台湾路(灯馆)一香港路(石牌坊)一文一台湾路符号

罗厝巷入一芳华横路(南古厝群)一延安南古城北入ロ

2、延安南古域北入ロー芳华横路(闻南古厝群)一府埕一台湾路东一延安南路一文庙一香港路(石牌主坊)一台湾路(灯谜馆)一华南小巷一芳华横路一振成巷(比庙、福建临时省委旧址等)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殿试金榜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殿试金榜

第一甲三名

王寿彭 左 霈 杨兆麟

第二甲一百三十八名

黎湛枝 胡嗣瑗 朱国桢 胡炳益 金兆丰 曹典初

唐瑞铜 徐 谦 张恕琳 王大钧 范之杰 张 濂

郭宗熙 章 钰 李庆莱 张 坤 杨 渭 商衍瀛

田步蟾 张家骏 夏启瑞 刘凤起 顾准曾 衷冀保

夏之霖 胡大勋 高毓团 朱笃庆 陆鸿仪 甘鹏云

郭则澐 郭立山 区大典 邵 章 李 坤 徐彭龄

吴建三 陈敬第 郭铭鼎 叶景葵 张荫椿 孙智敏

胡 藻 钱振鍠 孙宝书 郑家溉 史宝安 王鸿翔

周蕴良* 陈旭仁 任祖澜 陈黼宸 任承沆 彭士襄

吕兴周 单 鎭 赖 瑾 张之照 尚秉和 陈善同

史国琛 袁嘉谷 李效儒 侯延爽 王 汪升远

王宗基 张智远 谈道隆 刘 焜 李泽兰 夏寿康

王震昌 周 镛 李海光 赖际熙 祝廷华 顾承曾

杨肇培 杨鸿发 胡位咸 朱德垣 陈云诰 陈树勋

张新曾 龚元凯 庞毓同 蓝文锦 关文彬 郭家声

田毓璠 黄兆枚 孙鸿烈 朱燮元 吴增甲 刘 敬

胡 骏 何启椿 高遵章 徐士瀛 杜述琮 廖振榘

李华炳 彭绍宗 徐 冕 薛登道 李德星 黄锡朋

李玉振 朱寿朋 刘彝铭 方履中 徐绍熙 杨廷纶

汪应焜 陈曾寿 沈泽生 王世澄 于君彦 钮泽晟

曾 熙 孔昭晋 顾视高 李维钰 温 肃 萧丙炎

龚庆云 王 彭 华宗智 周 杰 陈国祥 段士俊

张祖荫 路士桓 王绍曾 魏元戴 程继元 曾光爔

第三甲一百七十四名

牛 兰 杨绳藻 欒骏声 绍 先 王荫楠 马晋

吴 璆 李汉光 陈 钧 王扬滨 宋功迪 卓宝谋

易顺豫 王丕煦 胡献琳 傅家瑞 吴鼎金 许宗杰

陈中孚 赵曾樯 景凌霄 关陈暮 李盛銮 董秉淸

张寿楠 袁祖光 丁毓骥 杨允升 杨熊祥 黄敏孚

张忠沅 吕彦枚 靳 志 熊朝滨 赵国光 邓荣辅

程昌鼐 鲁 藩 张孝慈 萧开瀛 梁鸿藻 李世田

宋嘉林 郝继贞 杨 思 荆育瓒 聂梦麟 朱宝璇

高嘉仁 褚焕祖 唐树彤 张 铣 万 箎 黄光厚

李增荣 程起凤 黄韩鼎 樊海澜 李肇律 王汝榆

张凤喈 水祖培 邹寿祺 萧 湘 吴嘉谟 解荣辂

郭毓璋 黄纯垓 刘贞安 郑廷琮 谢慕韩 郑煇典

马君实  何寿章 翁长芳 刘昌仁 有 瑞 陈德昌

金文田 胡商彝 刘道春 曾肇嘉 马育麟 萨起巖

张书云 廖毓英 常麟书 朱楙春 延 昌 张治仁

王景峩 何 谌 张德渊 施汝钦 尚光钺 林步随

余登云 刘思明 张鹏翔 武曾任 陈煜庠 阎希仁

李泽宸 张运魁 何品黎 马天翮 恩 华 黄 堃

班吉本 马进修 培 成 高廷梅 张自省 张文源

彭立栻 杨凤翺 阎廷献 杜光佑 王允献 汪春源

曹佐武 吕濬堃 魏垂象 陈 畲 周 旭 锺麟

孟宗舆 侯来仪 丁树齐 于文鐄 张瑞玑 范振绪

吕调元 和绅布 孙回澜 李 泰 傅怀光 关捷三

周廷干 姜宗泰 曾兰春 仵 墉 黄居中 张继信

吴 庚 区大原 石金声 陈耀墀 王锺仁 马骏昌

刘春堂 丁惟彬 周汝敦 忠 兴 孟广范 李文诏

俞树棠 王益霖 杨克烈 覃寿彭 王廷槐 陈其桐

黄 霦 马廷弼 王声溢 林 栋 吴黼藻 王永和

哲克登额夏瑞庚 狄楼海 李愼五 袁大琖

王廷纶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科值淸德宗三旬万寿,原定改为恩科,正科则推

迟一年,於次年(壬寅)举行,但因北京贡院于庚子被毁,二科均暂

停,至本年始合并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