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恐伤肾,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 出自黄帝内经哪段
  • 2、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该如何保证自己情绪健康?
  • 3、中医讲“怒伤肝,悲胜怒”,现代医学是如何解释这句话的?
  • 4、《黄帝内经》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是什么意思?

恐伤肾,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 出自黄帝内经哪段

“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出自黄帝内经《天子内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由多人完成,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东汉至隋唐时期仍继续修订和补充,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

该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该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名称由来: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被收录于“医经”中。

所谓“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之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等。之所以称“内经”,并非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

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这和“韩诗内传”、“韩诗外传”,“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庄子》的《内篇》、《外篇》,《韩非子》的《内储》、《外储》之意相同,只是《黄帝外经》及扁鹊、白氏诸经均已散佚不传。

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该如何保证自己情绪健康?

我们要知道,如果我们长期有一些不好的情绪,都会让我们的身体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生气是会伤害肝的,忧思太重是会伤害到脾的,太过于悲伤会伤害到肺。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不能够让某一种情绪太过于激烈,一定要平静一点,这样才能够让身体的内脏更加舒服。那我们该如何保证自己情绪健康呢?

我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淡然一点。

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有剧烈的情绪波动,其实我们也不会太过于着急,因为这些事情终将会完成的,只要我们平静的去处理,这些事情就能够被我们慢慢的给做完。对于身外之物我们也不能够太过于看重,因为这些身外之物是不能够被我们带走的,只要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能够过上一种比较舒适的生活,这样就足够了。所以如果你丢钱了或者被他人占了便宜,这个时候你也不必太过于着急,一定要保持一种平淡的心情,不要太重视这些身外之物。毕竟这些身外之物是带不走的,并且如果因为这些身外之物而太过于愤怒或者伤心,就会让我们的身体受到影响。所以只要我们心情平静,就能够让我们的内脏更加舒适。

不要过度沉溺于某种情绪,一定要看开一点儿。

在发生某种事情的时候,我们不能够过度的沉溺于某种情绪,比如不能够过度的伤心或者过度的忧思,这些情绪都是不好的,都会让我们的内脏受到影响。所以只要我们能够把万事给看开一点,在遇到某种纷争的时候,有一种思想,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就能够让我们的情绪更加的健康,也能够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中医讲“怒伤肝,悲胜怒”,现代医学是如何解释这句话的?

“愤怒杀死肝脏”是真的吗?受伤的不仅仅是肝脏!愤怒,是一种心理活动状态,是人们对一个人或某事表达强烈不满。中医有“五经对应五脏”的说法:怒伤肝,喜悲,思伤脾,悲肺,恐肾伤。其中最著名的是“愤怒伤害肝脏”。“怒伤肝”一词起源于《黄帝内经》。“朴素问题·阴阳应该像大理论”提出:“愤怒伤害肝脏,悲伤胜过愤怒。”这意味着长期或过度的愤怒会损害肝脏、气血。

肝脏作为人体五大器官之一,在五行中属于木,木直言,代表着春天的温暖和万物随后诞生的过程和特点。木材应该在肝脏中,所以肝脏具有生长、毛发和伸展的特征,大自然很乐意到达。当人们过于愤怒时,体内的气机不畅,不连通,肝脏不能保持其“直”状态,就会引起肝病。

《质问·引痛论》说:“愤怒是气。”《质问人·论此病》说:“一个人生气,气会倒下,肝会受伤。”这表明“愤怒”会导致气机倒转,气倒转会损害肝脏。当然,中医中的“肝”不仅指我们的肝脏,还涉及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愤怒之后,血压升高,甚至大量人中的各种出血和死亡,很多脑出血患者,在发病之前都有过愤怒的经历!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曾三次激怒周瑜,周瑜死于愤怒。周瑜非常生气,他的金疮破了,从马上摔了下来。两气周瑜,让周瑜赔偿妻子和打伤士兵,愤怒的金疮再次爆发。三齐周瑜,死了。研究发现,当你生气时,流向心脏的血液会加倍!

生气时,心脏的收缩力增强,心跳加快,大量血液流入心脏,心脏需要工作两次。此时会出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胸闷、心悸,甚至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当你生气的时候,你伤害的第一件事就是你的肝脏!所谓“气伤肝”,如果经常生气,肝病,甚至肝硬化。研究还表明,当你生气时,肝脏会变大。而在中医看来,“气伤肝”,气导致肝气郁滞,肝胆不和。很多人死后,会出现“肋骨和肝脏区域疼痛”。

《黄帝内经》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是什么意思?

一、喜伤心

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欢喜过度,则损伤心气,如人们常说的“乐极生悲”就是这个意思。

在《淮南子·原道训》中也有“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失眠、健忘、心悸等,特别是一些心脏不好的人,过度兴奋就会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乐应适度,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过度就会伤身。

二、怒伤肝

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有些人发怒后,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就是这个原因,中医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

经常发怒的人也易患上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三国演义》中周瑜就是因生气吐血而亡。因此,我们要尽量戒怒,这样才有利于健康。

三、思伤脾

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如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与脾有一定的关系。

四、忧伤肺

忧是与肺有密切相连的情志,人在忧伤时,可伤及到肺,出现气短、干咳、咯血、音哑等。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悲是由于哀伤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

忧与悲损都会伤及到肺,所以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的说法。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郁郁寡欢、悲悲切切,最终因肺病而死,就是大悲伤肺的最好的证明。

五、恐伤肾

恐是因精神过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怯。惊是突然遇到事情的变故,导致精神上的紧张。如突临危难,突然打雷等,都可发生惊吓。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聋、头眩、阳痿,甚至可致人死地,如老百姓常说的“吓死人”、“吓得屁滚尿流”。

肾藏精,主生殖系统,即为生命的发动机,古代医家称肾为“先天之本”。突受惊吓而当场目瞪口果、手足无措的人,大都因心气逆乱,心血受损,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的缘故。因此,治恐当补肾,治惊应安神。

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动,对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但异常的精神活动,就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失衡,从而引发疾病。因此,要想拥有一个好身体,就要善于情志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