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场戏(拉场戏处处有亲人)
本文阅读简介:
- 1、拉场戏与二人转是一回事么?
- 2、什么是拉场戏
- 3、二人转的表演手段有哪些?
- 4、在东北,什么地方能看见正宗的东北二人转、拉场戏?
拉场戏与二人转是一回事么?
转正戏没听过。应该也是二人转的一个分支吧。拉场戏,东北地方剧种,是二人转的分支艺术,俗称“小落子”,俗名拉场玩艺儿、蹦蹦戏。又叫秧歌戏、人物戏和东北地方戏,它是用二人转曲调演唱的汉族民间小戏。
拉场戏属于二人转的分支,是由扮成小旦、小生、小丑等行当表演的汉族民间小戏。虽然它固定角色,但仍保持了浓郁的说唱特点和秧歌痕迹。
二人传拉场戏:在二人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拉开场演的,是人物化了的二人转,像赵本山演的《摔三弦》。有以唱为主的《回杯记》,以说为主的《二姑爷拜寿》,歌舞并重的《梁祝下山》和戏味浓浓的《马前泼水》。
“双”:指“双玩艺”。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二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载歌载舞。“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活儿”。现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戏”:指“拉场戏”。
什么是拉场戏
红柳子:优美抒情,用于叙事慢板,大多用于单出头、拉场戏,现在二人转改革,也普遍用于二人转。中板红柳子为最、慢板红柳子次之。三节板:板头一板三眼,较慢的四四拍子唱腔。
在农村腊八之后人们开始杀猪宰鸡,把猪肉切成块,放在大缸中送到仓房里冻起来,以备节日期间食用。过年时,将酸菜、肥肉和血肠放在大锅里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杀猪菜”。
单出头。二人转的三种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一个人唱的是单出头,从始至终一个演员唱一个小段或故事。代表有看情郎等。还有是常见的一男一女两个演员的表演。最后是拉场戏。多个演员参加演出,有时是小品有时一出小戏。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有哪些?
1、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2、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3、二人转的两个演员,称为“一副架”;男角下装、丑角,女角称上装、旦角、包头;二人转的表演是靠扮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做到“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是一种神似”的模拟与表演。“舞”为舞蹈。
4、二人转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车店”、“唱秧歌会”、“唱茶社”、“唱屯场”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场”。
5、一般情况下,二人转演出是“下装”上场,先来一段说口,然后 “上装”上场,两人对说一段,相互配合,有说有捧,有点像相声中的“逗哏”和“捧哏”,说上一阵,再进入演唱。
6、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在东北,什么地方能看见正宗的东北二人转、拉场戏?
1、根据当地人的介绍,一般是临江门剧场和刘老根大舞台这两个地方比较正宗。二人转的起源二人转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在东北这个地方诞生的艺术表现形式。二人转发展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起源于我国的东北民间文化。
2、东北风剧场、和平大戏院、刘老根大剧场。二人转简介: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
3、吉林松花江大剧院,隶属中国吉林万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地处吉林市中心,解放东路儿童公园东侧,市青少年宫院内。该剧院是全国声名显赫的二人转演艺基地,被省文化厅列为吉林省文化产业基地。
4、吉林省东北二人转博物馆位于长春市仙台大街与浦东路交会处,省群众艺术馆一楼,展厅面积1300平方米,由序厅、五个展区和一个“二人转传习所”构成,利用多种方式展现了二人转300年的文化积淀。
5、类型:二人转博物馆隶属关系:吉林省艺术研究院筹建时间:2012年6月所在位置:位于长春市中心(浦东路22号)面积: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特点:框架结构,博物馆位居1层。
6、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