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疾病爆发的特点
  • 2、简述疾病暴发
  • 3、45~55岁是疾病爆发期吗?

疾病爆发的特点

基本内容

 疾病 jí bìng(disease)

“疾”,一个病字框,里面是一个“有的放矢”的“矢”。这个“矢”就是“射箭”的“箭”。它告诉你,那些从外而来侵害你身体的东西,就像一个人朝你放的冷箭,比如,感冒、风寒、传染病这些外来因素引起的不适就叫“疾”。

疾还可以引申为疾驰、疾速,我们由此可以知道,“疾”这个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它是从外面来的,最后肯定还得从外面出去,只是个匆匆的过客。

“病”字里面是一个“丙”。在中国文化当中,“丙”是火的意思。在五脏里面,丙又代表心。所以,“丙火”又可以叫“心火”。心里有火,人就得病了,就这么简单。

另外,“心火”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被压抑的情绪,就是失调的七情六欲。比如悲伤、忧虑、喜悦、恐惧、愤怒……这些都是人的情绪。所谓七情六欲,通俗点说,就是人的一股气。

《黄帝内经》上写道:“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喜则气缓,悲则气消。”说的就是人不同的情绪对应着气的不同走向和变化。气本来是人体内的一种正常能量,它但现在被扭曲、被压抑了,宣泄不了,结果越积越多。“气有余”不就成邪火了吗?也就是说,您忧虑、恐惧或愤怒了,就会上火,病也就因火而生。

【定义】:对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

疾病,有如健康一样,从不同角度考查可以给出不同的定义。最常应用的定义是对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现代医学对人体的各种生物参数(包括智能)都进行了测量,其数值大体上服从统计学中的常态分布规律,即可以计算出一个均值和95%健康个体的所在范围。习惯上称这个范围为“正常”,超出这个范围,过高或过低,便是"不正常",疾病便属于不正常的范围。在许多情况下,这一定义是适用的,如伤寒可以表现为一定时间内体温和血中“伤寒血凝素”(抗体)的增高。但是,正常人的个体差异和生物变异很大,有时这一定义就不适用。如正常人心脏的大小有一定范围,许多疾病可以造成心脏扩大,但对于运动员来说,超过正常大小的心脏伴有心动过缓(慢至每分钟40次左右)并非病态;这种偏离正常值属于个体差异。

在精神方面,智商大大超过同龄人的是天才,而不是病人。也有人从功能或适应能力来定义疾病,认为功能受损和与环境的协调能力遭到破坏才是疾病的表现,这样可以避免把正常人的个体差异和生物变异误划为疾病。缺氧时才出现症状的镰状细胞性贫血,就表现为适应能力的缺陷。对许多精神病人,特别需要考察其与环境的协调能力。但是适应功能的不良并不一定是疾病,如一个长期缺乏体力活动的脑力工作者不能适应常人能够胜任的体力活动,稍有劳累就腰酸背痛,这不一定是有病。因此有人建议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增加一个“无病状态”。所以说疾病至今尚无令人满意的定义。

简述疾病暴发

文革前的教材中“爆发”是指流行病学上疾病在某人群中短时间内大量发生,而“暴发”是指某疾病的临床表现突然加剧。而现在主流的流行病学中的教材都是写“暴发”,而“爆发”通常会被认为是错别字。

45~55岁是疾病爆发期吗?

一般说来,45~55岁应该是人生黄金年龄段之一。这个阶段属于中年期,大都年富力强,事业相对有成,各方面均比较成熟。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这个时期却是疾病爆发期。据有关专家研究,人的生命线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35岁以前为健康期;35~45岁为疾病形成期;45~55岁为疾病爆发期;55~65岁为安全过渡期;65岁以后,如果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反倒是相对安全期。一些“英年早逝”的悲剧,大都发生在45~55岁年龄段,故有专家称之为人生旅途上的“雪山草地”。

诚然,上述分段法仅具有相对意义,但它却明确提示这一阶段的中年人,要提高保健意识,重视行为医学。不可自恃年富力强,对健康满不在乎,认为防病养生只是中老年人的事。其实,大多数老年病在中年时期就已经存在,只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已。

在人生过程中,45~55岁年龄段确有其特殊性。例如,工作上大都负一定领导责任,担子重;事业上不甘落人后,还想拼搏一番;竞争意识、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很大;家庭中有老有小,负担不轻。因而既要努力工作,多出成果,又要学会科学安排生活方式;除注意劳逸结合,加强锻炼外,避免心劳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心劳,即劳神过度。倘若对名利过分计较,日夜钻营,势必心劳日拙,损害心身健康。实践表明,45~55岁的中年人应力求保持愉快心境,切忌心胸狭窄,以免心气郁滞,胸闷不畅,心烦易怒,精神失衡,导致疾病乘虚而入。据统计,由于精神抑郁、心情不愉快而引起的病变,占疾病总数的60%左右。另外,45~55岁年龄段,还应适当节制性生活。中医认为,欲多则损精,精损则导致“目眩无光,肌肉消瘦,神气减少,齿浮发落”等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