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母病及子名词解释
  • 2、属于“母病及子”的脏病相传是
  • 3、为什么说母病及子病情较轻,而子病及母较重
  • 4、中医:为什么会出现母病及子、子盗母气?常见哪些脏腑?

母病及子名词解释

思妇病母的解释

谓因 想念 妻子 欲归家乡而托言母病。喻作伪。 《三国志·魏志·梁习传》 “ 思 亦能吏,然苛碎无大体”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苛吏传》 :“﹝ 王思 ﹞为大司农,年老目瞑,瞋怒无度……时有吏父病笃,近在外舍,自白求假。 思 疑其 不实 ,发怒曰:‘世有思妇病母者,岂此谓乎!’遂不与假。”

词语分解

思妇的解释 .怀念远行 丈夫 的妇人。 晋 陆机 《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二:“东南有思妇,长叹充幽闼。” 宋 陆游 《军中杂歌》之八:“征人楼上看太白,思妇城南迎 紫姑 。”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 女弟 子》:“ 母的解释 母 ǔ 妈妈 ,娘:母亲。母性。母系。慈母。 母忧 (称母亲去世)。 对女性 长辈 的称呼:姑母。舅母。 雌性的,与“公” 相对 :母鸡。 事物据以产生出来的:母国。母校。母音(元音)。 。

属于“母病及子”的脏病相传是

脾病及心。

心病及脾,心属火,脾属土,火生土,生我者为母,故心为脾母,心病及脾为母病及子。

母病及子,用五行说明五脏间相生的母子关系中,由于母病累子而称。例如木生火,肝木为母,心火为子,当肝阳上亢发展至一定程度,就可能使心火亢盛而致病。

为什么说母病及子病情较轻,而子病及母较重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这么讲的,网上一搜发现大家可能并不是学医学专业的,请不要妄加评论,黄帝内经中《灵枢.五色四十九》其色部承袭者,虽病甚,不死矣。所谓承袭即子病犯母,病情十分严重,子位不得相生之气,再反克与母位,两者相加就会重一些,相乘病位克于所胜之位,其所胜之位又受其气,也是两者相加,同理会重一些

中医:为什么会出现母病及子、子盗母气?常见哪些脏腑?

五行生克异常关系包括五行相生的异常与五行相克的异常。 一、相生异常五行相生异常而出现的变化,称为“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类。母子相及理论在中医学中所涉最多。

五行生克关系图第一,母病及子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至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均异常的改变。母病及子较为常见的有两类:一是母行虚弱,累及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虚弱,即所谓“母能令子虚”。如水虚不能滋木,引起木行亦不足,以致水竭木枯,母子俱衰。临床上常见的肾精亏虚,精不化血,引起肝血不足,终致肝肾阴虚的病变,即是此类。二是母行过亢,引起其子行亦盛,导致母子两行皆亢。如木行过亢,可引起火行过旺,导致木火俱盛。临床上常见的肝火亢盛引致心火亦亢,出现心肝火旺的病变,即属此类。第二,子病及母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至其母行,导致子母两行均异常的变化。子病及母较为常见的有三类:一是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也偏亢,以致子母两行皆亢,所谓“子能令母实”,一般称为“子病犯母”。如临床上可见心火过亢,引起肝火亦旺,终致心肝火旺的病理变化。二是子行亢盛,劫夺母行,导致母行衰弱,一般可称为“子盗母气”。如临床上可见肝火亢盛,下劫肾阴,终致肝肾之阴皆虚的病理变化。三是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亦不足,古有称其为“子不养母”。如临床上可见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亦不足,终致心肝两虚的病理变化。第三,及子与及母的关系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两者既可独单出现,亦可同时或相继出现。五行中的任何一行过于亢盛,既可引起其子行亦偏盛,导致母子两行俱盛,也可因其过亢而劫夺母行,导致“子盗母气”。如临床所见的肝之气火亢逆,既可发展而为心肝火旺(母病及子),亦可传变而为肝肾水亏(子盗母气)。五行中的任何一行过于不足,既可下及子行,亦可上累母行,均可出现母子两行俱虚。如临床所见的肝之阴血不足,既可发展为心肝血虚(母病及子),亦可传变为肝肾阴虚(子病犯母)。古代医家有母病及子为顺,病后较轻,预后较好;子病及母为逆,病情较重,预后较差的论述。如《难经经释》指出:“邪扶生气而来,则虽进而易退。”“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就临床实际病例而言,母子相及病证的轻重顺逆,还须结合临证辨析,不可仅以五行相生异常的及子、及母来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