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容舒(纪容舒叶云晴免费阅读)
本文阅读简介:
- 1、纪昀父亲纪容舒生平
- 2、历史上读书最多的人是谁?
- 3、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有什么值得世人称赞的品质或精神?
- 4、纪晓岚的家风
- 5、纪晓岚简介
- 6、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
纪昀父亲纪容舒生平
纪容舒(1685—1764)直隶献县人。纪晓岚父亲。康熙五十二年(1713)恩科举人,历任户部、刑部属官,外放云南姚安知府,为政有贤声。其道德文章皆名一时,尤长考据之学,著有唐韵考、杜律疏、玉台新咏考异等书
历史上读书最多的人是谁?
纪昀(jǐ yún),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纪昀祖籍为应天府上元县,传其家为纪家边。明永乐二年(1404),奉命“迁大姓实畿辅”(乾隆《献县志》),始迁来献县,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献县城东九十里之景城镇。到纪晓岚,北迁已十四世。有据可考,自纪晓岚上推七世,都是读书人。高祖纪坤(1570—1642),庠生,屡试不第,有诗名,著有诗集《花王阁剩稿》。曾祖父纪钰(1632—1716),十七岁补博士弟子员,后入太学,才学曾受皇帝褒奖。祖父纪天申(1665—1732),监生,做过县丞。父亲纪容舒(1685—1764),康熙五十二年(1713)恩科举人,历任户部、刑部属官,外放云南姚安知府,为政有贤声。其道德文章,皆名一时,尤长考据之学,著有《唐韵考》、《杜律疏》、《玉台新咏考异》等书。至纪容舒,纪氏家道衰而复兴,更加重视读书,遗训尚有“贫莫断书香”一语。纪晓岚为纪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世代书香门第。
纪晓岚儿时,居景城东三里之崔尔庄。四岁开始启蒙读书,十一岁随父入京,读书生云精舍。二十一岁中秀才,二十四岁应顺天府乡试,为解元。接着母亲去世,在家服丧,闭门读书。他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勤奋好学。博古通今。正如自谓的“抽黄对白、恒彻夜构思,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骋。”他襟怀夷旷,机智诙谐,常常出语惊人,妙趣横生,盛名当世。
三十一岁考中进士,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任编修,办理院事。外放福建学政一年,丁父忧。服阕,即迁侍读、侍讲,晋升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乾隆三十三年(1768),授贵州都匀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为侍读学士。同年,因坐卢见曾盐务案,谪乌鲁木齐佐助军务。召还,授编修,旋复侍读学士官职,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惨淡经营十三年,《四库全书》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3461种,79309卷,分经、史、子、集四部。
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有什么值得世人称赞的品质或精神?
我们知道纪晓岚非常有才华,无论在文学方面还是在嗯,经济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父亲金融书也同样值得称赞。可以说他有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为国的情怀。
纪晓岚的家风
纪晓岚一生,除了曾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漏言”被贬谪乌鲁木齐三年外,其科举之路和仕途算是比较顺利的。作为一个文人,长期身居要职,历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几乎是达到了封建时代一个文人的最高的荣耀。
纪晓岚学养深厚,知识渊博,“学问文章,名满天下”。同时,纪晓岚为人低调、敦厚,品格端庄正直,这从《阅微草堂笔记》中对故事的记载以及他对事理的阐发都能看得出来。
纪晓岚的为人深受他父亲的影响。要了解纪晓岚,要先说一说他的父亲纪容舒。
纪容舒(1685-1764),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官员和知识分子。他历任户部、刑部属官,最后居官终于云南姚安知府一职,所以,纪晓岚在书中提及父亲时称“姚安公”。纪容舒为政有贤声,是一个有能力、正直的清官,同时亦有文章、著书传于后世。后人评价他“道德文章,皆名一时”,所以,纪晓岚的个人成就及品德,无疑是在他父亲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
纪容舒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选几则故事。
1
申苍岭先生,名丹,谦居先生弟也。谦居先生性和易,先生性爽豪,而立身端介则如一。里有妇为姑虐而缢者,先生以两家皆士族,劝妇父兄勿涉讼。是夜闻有哭声远远至,渐入门,渐至窗外,且哭且诉,词甚凄楚,深怨先生之息讼。先生叱之曰:“姑虐妇死,律无抵法,即讼亦不能快汝意。且讼必检验,检验必裸露,不更辱两家门户乎?”鬼仍絮泣不已。先生曰:“君臣无狱,父子无狱,人怜汝枉死,责汝姑之暴戾则可。汝以妇而欲讼姑,此一念已干名犯义矣。任汝诉诸明神,亦决不直汝也。” 鬼竟寂然去。谦居先生曰:“苍岭斯言,告天下之为妇者可,告天下之为姑者则不可。”先姚安公曰:“苍岭之言,子与子言孝;谦居之言,父与父言慈。”
评析:
此文记载的是真人经历的故事。申苍岭是纪晓岚父亲纪容舒的同年申谦居先生的弟弟。
这个故事大意为:不同于哥哥申谦居的平易近人,申苍岭性格豪爽,但是兄弟都是品德端正之人。村里有位女子不堪婆婆虐待而上吊身亡,女方娘家人要打官司。申苍岭劝道,两家均为官宦家族,不要涉及官府。当天夜里,死去妇女的冤魂来到申苍岭的窗外,哭诉并埋怨申苍岭的作法。申苍岭则说:“婆婆虐待儿媳至死,法律上并无治罪之说。就算是打官司也不能将婆婆怎样,而且一但打官司,官府肯定要检验尸首,更有辱于两家声誉。”鬼魂依然不愿意,申苍岭又说:“君臣之间没有官司,父子之间没有官司(依封建律令: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你被虐而死了,人们同情你,会指责你婆婆的暴戾,但是,你却要起诉婆婆,是有背人伦纲常的。即使神明也不会判你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
最有意思的是下面。申苍岭的哥哥申谦居说:“苍岭这样的话劝说儿媳可以,但不能用这样的话劝说婆婆(否则婆婆可能会觉得即使虐待儿媳至死官府也不能奈其何)。” 纪晓岚的父亲则评价兄弟二人的话说:“弟弟的话是劝子女尽孝,哥哥的话则是劝父母要慈爱。”
这个故事除了鬼魂之说外,记述的是一个封建时代的悲剧故事。此被虐而死的妇女是不幸的。但是在宗法社会确实又难以奈婆婆何。故事的点睛之笔在于申谦居和纪容舒的评论。因为对于这个悲剧故事,体现了当时有良知的士大夫的良知。即使在当时的宗法社会,他们也要讲究人伦关系间的平衡:既强调子要尽孝,也要求父要慈爱,偏废一方都是不行的。这样的准则即使放在今天也是正确的。
2
福州学使署,本前明税署也。奄人暴横,多潜杀无辜,至今犹往往见变怪。余督闽学时,奴辈每夜惊。甲寅夏,先姚安公至署,闻某室有鬼,辄移榻其中,竟夕晏然。昀尝乘间微谏:请勿以千金之躯与鬼角,因诲昀曰:“儒者论无鬼,迂论也,亦强词也。然鬼必畏人,阴不胜阳也。其或侵人,必阳不胜阴也。夫阳之盛也。岂持血气之壮与性情之悍哉。人之一心,慈祥者为阳,惨毒者为阴;坦白者为阳,深险者为阴;公直者为阳,私曲者为阴。故易象以阳为君子,阴为小人。苟立心正大,则其气纯乎阳刚。虽有邪魅,如幽室之中,鼓洪炉而炽烈焰,冱冻自消。汝读书颇多,曾见史传中有端人硕士为鬼所击者耶?”昀再拜受教。至今每忆庭训,辄悚然如左右也。
评析:
这个故事是记述父亲对自己的教诲,集中表现了纪容舒的鬼神之论。
故事的大意是指,福州的学使官署常有怪异。纪晓岚在福建督学时,下人们经常夜里被惊吓到。而1764年(既纪容舒去世当年,时已经79岁)纪容舒也来到官署,听说某间房子闹鬼,就在那间房子里住下。纪晓岚劝阻,父亲则教诲他说:“鬼神是有,但是一定害怕人,因为阴不能战胜阳。如果害到人,则是人本身的阳气不足以战胜阴气。可是阳气旺盛,并不是指力气和血气,而是指慈祥、坦白、正直,反之,惨毒、深险、自私则为阴。所以《易经》用阳代表君子,阴代表小人。如果居心能够正大光明,则气性就是阳刚,哪怕遇到邪魅,也好像房子里燃起大炉子,阴气就消了。”并说纪晓岚,“你也读了很多书,曾看到过正人君子被鬼所击倒的事吗?”
这是作者晚年回忆一生中的奇闻异事时,提到的父亲的教诲。整本《阅微草堂笔记》提到父亲言论的文章很多,无不体现出纪容舒是一个立身端正,公正无私的人,他一生为官,始终严于律己,也谆谆教诲纪晓岚。
纪晓岚又曾记载自己年幼时,见到父亲与一个讨饭的人聊天,而且父亲向儿子们介绍此穷人的祖上曾经有恩于自己家族,后来多方救济这个穷人,并教诲儿子们要知恩必报。另一则故事里,姚安公教育儿子们,读书之余要了解家事和社会,然后将来才能治家,才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并举例说,明末社会动乱,纪晓岚祖父的两个兄弟在大兵围城之际,还在争论古书的真假,以致于延误时机,全家遇难。不正是只知读书而不懂社会世故吗?
知恩必报和不要读死书的教育,在今天也是很正确的道理,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立身准则。读这些文字时,我们无时不被纪容舒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正是在他的教诲下,纪晓岚一生也品德端庄,扶危济困,终成一代大家,道德文章,名扬天下。
现在,我们常常谈子女教育,讲了许多方法。又说,再好的教育不如教养。这里的教养是指什么呢?我想不外乎就是这些:正直、无私、慈祥、坦白、忠恕、孝道等,这些最基本的人生道理。
纪晓岚简介
纪昀(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
文学方面:纪昀的仕宦生涯和学术活动展开在十八世纪中后期,正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枢纽时期。纪昀一直是官方学术工作的领导人,凡有编辑之役、修书之事,他必在其间。
他一生中领导和参与多部重要典籍编修。因此,纪昀是中国文化史上有重大贡献的学者。一生悉付《四库全书》,其所著《阅微草堂笔记》和《纪文达公遗集》也流传至今。
政治方面:上奏赈灾灾民。在政治上,纪昀关注民间疾苦。乾隆五十七年(1792)夏,北京附近遭受水灾,饥民拥入京师就食,纪昀急忙向皇帝上疏陈情,奏请截留南漕官粮万石。
到灾区设粥放赈,京师饥民不驱自退,社会秩序安定下来。虽然其主观上是为了维护朝廷统治,但在客观上帮助灾民度过了饥荒,不能不说是一宗善政。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文字狱牵连:纪昀在乾隆时期文化专制最残酷的一片风声鹤唳中入主“四库馆”,有清以来的文字狱,到乾隆朝达到了最盛,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思想犯罪”引入法律惩治的范围之内,乾隆朝是为发轫。其文字狱的株连,也远远超过了“大清律”的规定。
《四库全书》开馆期间,发生了50多起文字狱案,大多是从修书得到眼线。和纪昀一起担任总纂、总校的大员,或被吓死、或被罚光了家产,除纪昀以外,无一人得到善终。
纪昀本人也曾几次被牵连进相关的文字狱中,颇有几番险象丛生。他也被多次记过,出资赔写讹错书籍。所以,在这样的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被异化、被扭曲是难免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纪晓岚
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
纪晓岚:一个人的格局来自小时候
19年前,一部叫《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电视剧上映,一时间,那个机灵可爱又睿智的纪晓岚成了家喻户晓的角儿,剧集连推四部,成为一代人的童年回忆。时至今日,在知乎上甚至还有人问:看了几十遍《铁齿铜牙纪晓岚》是什么体验。
其实,正是乖萌逗趣的纪晓岚,让我们得以在那个压抑封锁的封建时代,看到了不一样的才子。
他会说段子,会讲故事,无论夸人还是怼人,都自带一种文化人的幽默,正是这样有趣的灵魂,让他成为无论朝堂还是民间都喜爱的一等人物。
纪晓岚能从一个平凡的科举士子到太子少保,这一路的蜕变,其实都离不开父亲纪容舒的言传身教。
从为人到做官,这位父亲的教诲伴随了纪晓岚的一生,哪怕处于天地君臣之间,他都能立身醇谨,不入浊流。
1724年,雍正统治的河间府下,有一座叫崔庄的小镇,当地的富户纪家住在朝南开的大宅里,院内小巷曲折,好几处四合院毗连坐落,又有几座小楼耸立其间,被称为“九门九贯巷”。这一年的六月,纪晓岚出生了。
他是父亲纪容舒与第三位继配夫人所生的儿子,因此,纪晓岚往上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纪晴湖,而他们的年龄差19岁。
过去的大户人家讲究嫡庶之分,兄弟姐妹也有亲疏远近,但在崔庄纪氏这样的书香门第里,并不如此。纪容舒曾说:“世情万变,治家者平心处之可矣
。”
意思就是,对待家人要一碗水端平,不可有所偏颇。
在纪晓岚出生之前,纪晴湖一直都是独子,但他性格淳朴恬静,正是不纵容、不溺爱的家教使然。
那时还幼小懵懂的纪晓岚,总是爱跟着大哥一块玩,而对于纪晴湖来说,年龄不是差距,谁叫你是弟弟。有了大哥的提挈和保护,纪晓岚的童年一言概之,就是那句: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直到长至七八岁,纪晓岚才知道原来两人是异母兄弟,但这点血缘间隙,早已在经年的亲密相处间化解了。
平等和睦的家庭氛围,让纪晓岚在一个充满友爱的环境里长大,使他的天性不被禁锢和压抑,才气天赋也一点点展露出来。
这世上,被称作神童的人不少,但要想不落到像仲永那样泯然众人或恃才傲物堕入歧途的命运,却离不开正确的指引和良师般的家教。
纪晓岚到底有多调皮?
《随园诗话》中曾有批语说:“纪晓岚少年纨绔,无恶不作,尝考四等,为乃父所逐出
。”
那时纪晓岚21岁,是府学里的一名廪生,享受朝廷补贴的生活费,然而,在后来的例行院试中,他考了一个四等,重重跌了个跟头。究其原因,纪晓岚自己也承认是“余少好嘲弄”。他常常以戏弄别人为乐,同学老师乃至邻里和尚,都没逃过。
面对这个自小聪明但又调皮、守不住心的儿子,作为父亲的纪容舒心里清楚,跟他硬讲道理的效果约等于零,所以,他选择先讲一个故事。
有一天,纪容舒在自家门口跟一个衣衫褴褛的人交谈,随即喊来纪晓岚,叫他给这人行礼。纪晓岚见此人落魄似乞丐,自然有些奇怪和不情愿。纪容舒却跟他说:“在前朝末年,四处闹兵乱,你的曾祖父那时才11岁,不幸流落在乱军之中,多亏这位兄台的曾祖父搭救,才得以生存下来。我已经很久没有他家的音信了,没想到今天终于见到了人
。”
随后,纪晓岚见父亲把这人留下,并为他妥善安排了生计。
纪容舒的这个故事,藏着做人要懂得感恩的道理。他让纪晓岚明白,老师是传道解惑,朋友有同窗之谊,而被你嘲弄是“秃驴”的和尚,却是一心乐善的出家人。
有时候,为了自己开心而伤害那些对你好的人,那往后当你需要帮助时,还会有人真心对你吗?
纪晓岚做了认真思考后,果然收敛心性,认真积蓄学力,迎接三年后的秋闱。
1747年,纪晓岚如愿中举,被定为第一名解元。
按例,乡试考中的举人第二年可以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就在纪晓岚踌躇满志地跨进贡院时,等待他的却是名落孙山。所有人都难以置信,当初乡试拔得头筹的才子,竟然科举不第。
面对灰心丧气的儿子,纪容舒平心静气道:“你还记得为父跟你说过的话吗?
人除了读书之外,还要知道什么?
”纪晓岚答:“子弟读书之余,亦当使略知家事、略知世事,而后可以治家,可以涉世
。”
纪容舒点了点头,说要再给纪晓岚讲一个故事。
崇祯十五年(1642年),河间兵乱,大家都准备出城避难,纪晓岚的两位曾伯祖在门口收拾行李时,忽然听到邻居一位老叟指着门神说:“如果今天有像唐朝尉迟敬德和秦琼那样的武将,国家也不至于败落到这种地步
。”
纪晓岚的两位曾伯祖是年轻秀才,听了这话便跟人争辩,说:“这门神是神荼和郁垒!”那位老叟不服气,回屋找出《西游记》作证据,纪晓岚的两位曾伯祖自恃读书多,说《西游记》是末流小说,不足为凭,于是进屋翻拣出东方朔的《神异记》,继续跟老叟辩论。本来天色已经很晚,他们又翻书又争论,一来二去城门关闭,第二天想再走,却已经兵临城下,最终丢了性命。
纪容舒想借此告诉儿子:读书是为了经世致用,而不是让你把自己困在里面。科举不中,可以再考,但如果不懂得从困境中走出,知道再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
沉淀下来的纪晓岚,不再纠结于过去的失败,而是在求学的过程中享受乐趣,结识同道好友,并在六年后的科举中,名列二甲第四名,进入翰林院。
身为父亲的纪容舒,遇事从不先指责,而是用一个个故事让孩子明白,你走过的路,别人都走过,当你知晓结局时,又该如何做出改变。
其实,教育从来不是以自我的方式去给予,而是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沟通。
1763年,纪晓岚到福州考试院上任,从一名考生成了一名考官。
试院里有两棵充满灵气的唐朝古树,当地的官员说考试前考官都要拜一拜,传说它们是朱衣人,在阅卷的时候,但凡他们点头,那卷子定被取中。纪晓岚忆及年少时,自己的一位老师李若龙曾经八次会
试都没考中,感慨间就说,考场上其实并不公平,一个人是穷是达都是命。
但当他对父亲谈及此事时,却遭到一顿痛批:“若龙是应举的士子,发发牢骚就罢了,而你身为主考官,听信这种宿命之说来搪塞考生,是大不应该!”
如果_世上有一个人能让铁齿铜牙的纪晓岚哑口无言的话,那一定就是他爹纪容舒。
后来纪晓岚在执掌文柄时,对于试卷的批改和取合慎之又慎,他本身便是靠科举入仕,深知这一路走来的艰辛,所以对有才的考生更是爱惜,哪怕是对落第的士子,他都会在他们的卷子中认真作做出批语和勉励。以至于这些落榜的书生再考高中时,都登门拜谢纪晓岚,执弟子之礼。
在纪晓岚为官的这些年,深受父亲纪容舒的影响,他能以清廉正直贯穿一生,离不开父亲给他上的最后一堂课。
当时年近80岁的纪容舒到福州看望儿子,听他说起这学署闹鬼的传闻,便道:“哪里有什么鬼?
我就不信,把我的床铺搭在闹鬼的房间里去,我这就去会会他们!”
纪晓岚劝父亲一把年纪就不要跟鬼较劲了,父亲却说:“一个人心里有坦诚的一面,这便是阳气,有阴险的一面,这便是阴气;有刚直的一面,是为阳气,有歪斜的一面,那是阴气。人只要立意光明正大,就算真有鬼魅的阴气,也会怕你这阳气!”
那一刻,纪晓岚犹如被点醒的梦中人,为人处世只要充满阳气,又怎么会怕被外界侵扰。
来源:百家讲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