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丝傀儡,悬丝傀儡提线木偶的做法
本文阅读简介:
- 1、提线木偶又称线偶或线戏,也叫什么木偶?
- 2、悬丝木偶是由什么组成的?
- 3、提线木偶嘉礼戏是怎样的?
- 4、关于提线木偶的传说
提线木偶又称线偶或线戏,也叫什么木偶?
提线木偶又称线偶或线戏,也叫悬丝木偶或者悬丝傀儡,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被线拉动牵引控制的木偶。木偶表演者提拉木偶身体上的细线对木偶进行操控,拉动木偶的头部或者身体各关节部位,来表达木偶表演者想要表达的剧情动作,就是木偶戏。
提线木偶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且精细,木偶的面部表情,衣着服饰,配饰道具,发型搭配及木偶身上所有需要动作的部位串线等都需要仔细雕琢制作,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木偶就失去了该具备的灵性而达不到表演预期。所以提线木偶也是十分珍贵的工艺品。
提线木偶的表演从汉代就开始了,从唐代开始兴盛,是古老珍稀的戏种。在没有电视的那段漫长的岁月,木偶戏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消遣节目,给很多人带去了欢乐,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由于提线木偶历史悠久,且发展兴盛从未间断,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和木偶表演者刻苦的钻研和提升,它已经有了自己的完整的表演风格、剧目和曲牌,规制也就十分成熟了,所以优秀的木偶戏已经被我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了。
但是由于某些地域的表演方式不同,要求的配合演出者较多,再加上提线木偶制作和操作的复杂性,部分地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老一辈的表演者年纪越来越大,木偶制作的技艺和演出技法频临失传。很多当代的年轻人更倾向使用便捷的手机观看节目,这一古老的表演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审美情趣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不得不渐渐淡出了观众的视野,让很多木偶戏爱好者感到惋惜。当然这种优秀且历史悠久的表演行式,国家是不会让它失传的,各地文化保护相关部门都对木偶戏投入了大量的保护经费和采取了大量的保护措施,积极地培养新一代接班人去传承这些存之不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悬丝木偶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线木偶戏旧称“悬丝傀儡”,闽南地区别名“嘉礼”,别名线戏。后唐王审知入闽称霸时,傀儡戏随着传到泉州。已在泉州民俗广为人知。明朝的泉州傀儡戏已摆脱片段,杂技演出的“弄傀儡”方式,可以演雄伟壮观的历史戏了。泰顺木偶戏来源于宋朝,盛于明清,之后拥有“木偶戏名镇”的美名。泰顺木偶明星表演精湛,扣人心弦;表演遍布闽东,浙南一带乡村马店镇,而且出国访问过美国、 日本等。迄今泰顺的民俗木偶戏班仍有30好几个,造型艺术娇艳动人,随时唱想村落。
一般泰顺民俗提线木偶戏班子由7至10人构成,艺人全是农户,游戏道具轻巧简易,农忙时节种地,冬闲演木偶。许多戏班子一年演了上100场数。据统计,在中国各种木偶戏中,提线木偶是唯一有着自身戏曲剧种歌曲“傀儡调”的木偶戏种。“傀儡调”声腔阳刚朴素,粗狂高昂,迄今仍留存着300好几个曲牌的节奏旋律。提线木偶形象详细,制做精致,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塑与粉彩工艺,别具匠心,惟妙惟肖。提线木偶演出难度系数比较大,每个木偶形象都设定有16条至30余条苗条的提线。各代明星凭着娴熟的传统式线轨和熟练的舞台表演,造就了许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展现了提线木偶细致真实,栩栩如生入神的艺术风格。
实际上 “悬丝傀儡”是由木偶头,腹笼,四肢,线牌头等舱构成,高约2尺左右。木偶头用香樟木或其他纹质较细致的柞木手工雕刻而成的,特别制作木偶头下设机关,根据线丝控制,使眼,鼻,口,舌主题活动。木偶头颈部部分上尖下细,由二根线与腹笼相接。腹笼用竹蔑手工编织而成,胸部,屁股稍大,腹部稍细。手用木材手工雕刻,左手为活动,其掌指关节与肘关节根据线控器活动,可做执剑,举刀,持杯,把盏等姿势。脚有“靴脚”和“旦脚”之分,过去均用木质,之后又让木鞋套上鞋靴,更显真实。“旦脚”过去用脚丫,五、六十年代改成一般女脚。线牌头用竹质,上半部长5寸,宽2,2,后半段长5寸,宽0.3寸,正中间有细竹挂勾。
制做木偶先用丝绳将四肢与腹笼相接,再用黑色线丝上方电极连接线牌头,下方联接身首四肢。丝线根数是多少不一,视人物动作需要而定,基本上线一般为10根,头顶部2根,后背1根,右手2根,左手3根。亦有高达三十余根者,用以要进行特技表演的木偶。如小花脸小沙弥,头顶部2根,后背直根系,胸口1根,肩膀2根,屁股2根,上臂8根,腿部6根,共22根。提线木偶头顶部2个线和后背1个线十分关键,3个线将木偶头与腹笼连接成一个总体,既能使木偶平稳,保持稳定,又可控制木偶,使木偶可作前后左右仰俯,上下晃动等动作。提线木偶以其特有的极致形象,细致惟妙惟肖的演出手艺,赢得广大观众的称赞。
提线木偶嘉礼戏是怎样的?
提线木偶又称“线偶”或“线戏”,也叫“悬丝木偶”。古称“悬丝傀儡”。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高约六七十厘米。
偶头以樟、椴或柳木雕刻而成,内部设置机关,五官表情丰富;竹制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枪弄棒,笔走龙蛇,把盏挥扇,妙趣横生;脚分赤、靴、旦3种,勾牌与关节间有长约1米的提线。
提线一般为16条,据木偶动作需要取舍,合阳线戏基本提线5条,做特技时可增加到30余条,演来细腻传神,技巧高超。自古及今,备受称赞。
提线木偶在我国以泉州最为有名,泉州的提线木偶戏又称“嘉礼戏”或“加礼戏”,意思就是在隆重的殡婚嘉会中的大礼。
泉州地区每逢民间婚嫁、寿辰、婴儿周岁、新建屋厦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赛会、谢天酬愿,都要演提线木偶戏以示大礼。
甚至在水灾后,或为死者追荐功果,也往往请演提线木偶戏,以做驱邪逐疫、追荐亡魂。
据传,唐末王审知入闽称王时,大建宫院,由中州聘请不少名士学子,并携带傀儡戏具,置于宫中以供娱乐,傀儡戏随之传入泉州,故嘉礼戏的道白有中州音。
至宋代,嘉礼戏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时期莆田诗人刘克庄在《后村全集·观社行》中写道:
郭老一断事都休,却了衣冠反沐猴。棚上偃师何处去,误他棚下几人愁。非唯儿童竟嗤笑,更被傀儡旁揶揄。
南宋宁宗时别号西湖老人所著的《紫胜录》记载了南宋时的临安元宵胜况,也有涉及福建提线木偶的记载:
全场傀儡,阴山七骑,小儿竹马……福建鲍老一社,有三百余人;川鲍老亦有百余人。
关于提线木偶的传说
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俗称“嘉礼”,又名线戏。唐末王审知入闽称王时,傀儡戏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
最初的演出十分简陋,“十支竹竿三领被,搭成一个八卦棚”。行当分生、旦、北、杂四大类,形象只有固定的36个,可演四十二部大戏,如传统连台本《目莲救母》可演七天七夜。清·道光、咸丰年间,木偶制作技术大大提高,艺人们根据《目莲》、《西游》、《封神》等戏的特点,创造了不少花脸、鬼脸头像。同时改进了活动头像,把木偶又推进一大步。
清末民初,泉州一带有50多个木偶戏班遍布城乡。泉州东岳庙、关帝庙、元妙观、城隍庙等“四大庙”,均有固定戏班为祈天酬神专门演出。号称“嘉礼才子”的林承池曾与文人杨秀眉创作了《说岳》、《水浒》等连本戏,从而把木偶戏脱出仅服务于婚丧喜庆的圈子。林承池、连天章等人,还创造和改进了不少表演艺术技巧,如拔剑、插剑、弄蛇、伞舞、织布、弄钹等,大大丰富了提线木偶戏的表演艺术。
近年来,改革创新。增设天桥式立体舞台和“地台”,打破传统“一字形”表演局限。根据剧情需要,又发展为提线木偶、掌中木偶、杖头木偶与真人混合演出,有深度,有层次,兼收并畜,相得益彰。
如今,泉州提线木偶保留着极为丰富的传统艺术与精湛的表演技巧。其主要特点:
一是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有历代积累的传统戏和根据古曲名著改编的神话剧,如《火焰山》、《太极图》、《钟馗醉酒》等;也有反映当代生活的现代戏及童话剧,如《东海哨兵》、《放羊歌》、《庆丰收》、《馋猫》等。剧本文学性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台词诙谐风趣,唱词优美生动。
二是木偶的形象完整,制作精美,粉彩细腻,神韵含蓄,栩栩如生,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民间工艺珍品。
三是繁复奇妙的线工。每尊木偶身上设置8~16条提线,较复杂的表演多至36条线。按人体基本动作,线分若干组,全凭演员双手操纵,表演难度大。解衣、拔剑、接伞以及叫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特技动作,全靠精致准确的抽线功夫方能得心应手。有时为使表演更为逼真,同时由两个演员合作操纵一个木偶,一主一辅,配合默契,宛如一人。合理的线位布局、严谨的线规程序和精妙的操纵技艺,形成了泉州提线木偶戏表演细腻逼真、动作维妙维肖的艺术特色。
四是音乐揉合南音和闽南地方音乐的幽雅旋律,情韵深沉清丽。乐器以小唢呐为主,配以钲、锣、拍、南鼓等打击乐器。声腔高亢,跌宕多变。说白念唱以泉州方言为主,有时夹杂“官话”(土腔普通话),俗称“傀儡调”;间或帮腔如传统“唠哩嗹”,全曲有腔无字。曲牌多沿用宋、元曲牌名,如《甘州歌》、《缕缕金》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