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详细的唐朝科举制度?
  • 2、制举是什么意思
  • 3、唐代制举选贤制度出现的原因?
  • 4、唐朝的贡举制度是什么?它有哪些作用?

详细的唐朝科举制度?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制举两种。所谓常举是指每年分科举行的科举;制举是指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科举。

由于常举和制举选拔人才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考试内容、考生来源、考试方法上有很大区别,而常举以其长期性、固定性的优点成为了科举中最重要的部分。

最重要的科举内容是常举,常举的主要科目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

秀才一科要求对有关国家的大政方略问题,作策论五篇。旨在选拔一些具有宏观全局意识的高级人才,因此对考生要求非常高。

如果被推荐而来而未能得,所荐州长官甚至还要受处分,以至于后来参加考试人数非常少,唐高宗时曾被停止过,此后也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扩展资料:

通过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内在运行机制。

科举制度造就的士绅阶层保持了中国传统社会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平衡,科举制度造成的社会流动机制,使中国农村有着自主性的文化系统。

除了这些方面的魅力之外,科举制度是一种权力的流动,使得中国古代社会保持一种权力的上下流动和上下平衡,这种流动和平衡往往是社会承载力的体现,可以展现一个社会的活力和张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制举是什么意思

制举的解释

(1).制订选拔贤才的方法。 《管子·宙合》 :“钩入枉而出直,此言圣君贤佐之制举也。” 尹知章 注:“言制以举贤之法用钩也。” (2). 唐 代科举取士 制度 之一 。除地方贡举外,由皇帝亲自诏试于殿廷称为“制举科”。简称“制举”或“制科”。 宋 代因之,如 南宋 绍兴 年间开 博学 鸿词科。 清 代如 康熙 十七 年、 乾隆 元年 的两次博学鸿词科及 清 末的经济特科等,亦皆属制举 性质 。 《新唐书·选举志上》 :“ 唐 制,取士之科,多因 隋 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 有司 而进退之……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 非常 之才焉。” 宋 苏轼 《上富 丞相 书》 :“ 轼 也, 西南 之匹夫,求斗升之禄而至於 京师 。 翰林 欧阳 公 不知 其 不肖 ,使与於制举之末,而发其猖狂之论。” (3).后皇帝殿试 进士 亦称“ 制举 ”。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制科》 。

词语分解

制的解释 制 (⑦制) ì 规定:因地制宜。制定。制式。制宪。 限定, 约束 ,管束: 制止 。 制裁 。专制。 制约 。 抵制 。 节制 。制动。制海权。 法规,制度: 民主集中制 。公有制。 依照规定的 标准 做的:制钱( 中国 明、清两代称 举的解释 举 (举) ǔ 向上抬,向上托:举头。举手。举重。举棋不定。 动作行为:举止。轻而易举。 发起,兴办:举义。举办。创举。 提出:举要。举例。 推选,推荐:推举。荐举。 全:举国。举世。举家。 古代指科

唐代制举选贤制度出现的原因?

唐代制举选贤制度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于唐朝来说,由于战争的频繁和政治制度的不稳定,需要选拔具有才干的官员来维护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

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取代了世族世袭制度,选拔官员的方式也由世族世袭制度转变为科举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公开和透明。

3. 科举制度的实行,也是唐朝政治改革的一部分,旨在推行“选贤任能”的政策,挑选出具有才干和能力的人才来担任官职,以提高政治效率和行政能力。

总的来说,唐代制举选贤制度的出现,是为了选拔具有才干和能力的人才来担任官职,以维护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促进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

唐朝的贡举制度是什么?它有哪些作用?

自隋文帝杨坚提出科举制度,然后隋炀帝杨广正式创立科举制度,到了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已经相当的成熟。唐朝的科举制度分为两种,一种是贡举制度,一种是制举制度。什么是“贡举”和“制举”?

简单地说,贡举就是逐年举行的常科,它是由岁举演变而来。贡举主要有两个主要科目,即文学和经术,前者所代表的进士科,则是由取代秀才科而发展起来的,而后者所代表的的明经科,是由孝廉科演变而来的。

制举是依皇帝诏令不定期举行的特科,它是由诏举演变而来的。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唐朝的科举制度,往远的地方说,是源于汉朝时期的汉察举;然后经历了一个漫长时间的演变,终于才成为了当时的科举制度。汉察举和唐朝的科举制度,有着很大的区别,前者是熟人举荐,而后者是通过考试,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唐朝科举制度的进步性,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熟人举荐,往往都会涉及到人情世故,与个人的关系网有着极大的关联,这对于没有关系的底层人员而言,有着极大的不公平性。底层人员想要凭借汉察举爬上去,简直比登天还难,这会进一步加剧阶层的固化,极不利于政权的稳固。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就不一样了,它更加的客观公正,给了底层读书人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关系,不再那么不可调和。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唐朝的科举制度,往远的地方说,是源于汉朝时期的汉察举;然后经历了一个漫长时间的演变,终于才成为了当时的科举制度。汉察举和唐朝的科举制度,有着很大的区别,前者是熟人举荐,而后者是通过考试,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唐朝科举制度的进步性,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熟人举荐,往往都会涉及到人情世故,与个人的关系网有着极大的关联,这对于没有关系的底层人员而言,有着极大的不公平性。底层人员想要凭借汉察举爬上去,简直比登天还难,这会进一步加剧阶层的固化,极不利于政权的稳固。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就不一样了,它更加的客观公正,给了底层读书人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关系,不再那么不可调和。

再说回唐朝的贡举制度,贡举的真正实施,是在唐高祖武德四年,在这一年,朝廷开设了秀才科、明经科和进士科,并于第二年录取了第一榜。自此以后,贡举连年举行,而科目也逐渐增多,包括明法科、明书科、明算科、童子科、史科、道举和开元礼举等科目。当然,各种科目的考试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其中秀才科考方略策,进士科考诗、赋,明经科考经学,明法科考法律,明字科考书法,明算科考算术,史科考史学,道举考道家著作,开元礼举考《开元礼》,等等不一而足。

根据相关统计数字显示,唐朝的贡举,除了因为自然灾害或战乱共有19年暂停外,基本上都是每年举行一次,而且每次举行都是各科同时开设,到唐哀帝天祐四年(907),一共举行了266次。

贡举的考试分为解送试和省试两步进行,如果类比的话,这就相当于现在的初试和复试。

解送试,也就是初试,其目的就是选拔能够参加省试的人才。解送试是地方的考试,读书人参加国子监以及府、州举行的初选考试,合格之后就可以参加尚书省举行的省试,这个过程也被称为“解送”,简称“解”。因此,国子监和府、州所举行的这种初选考试,就是“解送试”。当然,也有极个别的读书人,可以直接通过行卷等方式,跳越了解送试阶段直接参加省试,这也被称为“拔解”。

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国子监,唐朝时期的国子监是沿用的隋朝的制度,国子监一共有两处,一处是京师国子监,简称“西监”,一处是东都国子监,简称“东监”。事实上,国子监是中央的机构,其职能和教育局类似。当然,要说权力的话,教育局是远远比不上国子监的。国子监的长官是祭酒,副长官是司业,负责具体事务的是丞。

再说省试,省试一般都是在京师长安举行,不过,为了减轻长安的负担,有时也会在东都洛阳设立考场,这就是“两都贡举”。对于通过解送试的读书人,按照规定,必须在十月二十五日前到户部报到登记,交纳家状和举状。省试的时间一般都是在正月,贡院也是省试的考场,即“闱”。贡院的围墙遍插荆棘,墙外有军士巡逻。这也有点儿类似于现在的高考,考场纪律也相当的严格,当贡举人进场之时,军士会搜索衣物,防止出现小抄之类的东西。一般来说,每场考试都会长达一天的时间。因此,贡举人必须要携带充足的水、炭、干脯和餐具。

那么,知贡举官是如何确定进士科录取名单的?

事实上,这些考官主要还是根据省试成绩来确定名单的,省试成绩占了很重的比重,除此之外,考官也要看贡举人在社会上的名望,有时候会自行采访,有时候也会允许达官显宦和社会名流推荐,即所谓的“公荐”。

对于通过省试的考生,他们就被称为进士,进士还要参加关试。关试是由吏部员外郎主持的,试判两道。这一场考试之后,这些进士就称“前进士”,隶属于吏部,等待铨选放官。在此之前,这些进士都还是候补官员,但是,一旦经过关试,其身份就已经转变成了官员。一般来说,铨选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在唐朝前期,从中央到地方的官缺较多,铨选的期限并不是很长。但是到了唐朝后期,全国各地的官员都没有什么空缺,而候补的官员却排起了长龙,因此,想要通过铨选当官,几乎不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贡举出身人就只能到京师各官署或地方各级官署中去做试官,这就相当于实习生,只要通过相应的考核,就可以转为正式官吏。

唐朝时期的官职一共有九个品级,对于贡举出身的人,其叙任的品级也是不相同的,当然,成绩越好,叙任的品级也就越高。比如进士科,一般就是分为两等叙任的,其中甲第从九品上阶,而乙第则是从九品下阶。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武后时期,为了防止吏部的铨选情况不实,阅卷官会进行复查。

唐朝的贡举制度,对于选拔人才,是一个极佳的制度。底层士子可以通过贡举制度向上爬,改变自身的阶层,加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唐朝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