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应力(地应力分为哪三个)
本文阅读简介:
- 1、地应力与地应力场的基本概念
- 2、地应力的来源
- 3、地应力有关概念
地应力与地应力场的基本概念
地应力一般是指地壳中的应力,如果扩大范围可以泛指地球固体部分内的应力。地应力是矢量,具有三要素:一是三维空间位置;二是矢量方向;三是量值大小,即矢量长度(图4-1A)。任何物体受力,则内部同时产生位错、位移(应变)、应力,这已成共识,在地壳内部则同时相应产生地形变、断层位移和地应力,三者共生,而且彼此可以转换(图4-1B)。
图4-1 力与地应力的基本概念及对应关系
地应力场是在考虑岩石力学性质的前提下,由空间各点地应力状态构成的场,用于分析地应力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图4-2)。
图4-2 岩石力学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
地应力的来源
地应力的来源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主要由上覆岩层重力、地层压力、构造活动力等方面构成。地层压力是应力的来源之一,由于对其认识清楚,有关问题不做过多介绍。
(1)上覆岩层重力及“诱导”的水平应力
地应力上覆岩层重力,也称垂向应力(σv),主要取决于埋深(h)和岩石的体积密度(ρ):
油气藏现今地应力场评价方法及应用
式中:g——重力加速度,m/s2;Pb(h)——埋深h时的孔隙压力,MPa。
由于上述应力的垂向“挤压”作用,使得具有弹塑的岩石要发生横向变形,在地层中“受限”的情况下,上述垂向应力“诱导”出横向的水平应力。在均一的岩石内,由垂向应力引起的水平应力在各个方向上都是相同的(王平,1992),其任意方向的正交应力(与垂直应力正交),可以由下式确定:
油气藏现今地应力场评价方法及应用
式中:μ——岩石泊松比;n——经验常数。
如果,一个地区地层中仅存在重力及“诱导”的水平应力,在水平方向上处于相对均一应力状态。实际上,绝大部分沉积盆地中的岩石地应力测量结果,水平主应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Michael等,1900)。这说明在水平应力构成中存在其他方面的应力。
(2)构造应力
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产生的构造应力以矢量形式叠加在重力及“诱导”的水平应力之上。如何叠加取决于构造应力的方向。不同的盆地,因处于构造活动的不同部位,其构造应力大小、方向是不同的。即使同一盆地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深度所处的构造应力状态也不同。许多情况下盆地中还存在局部构造应力问题,如岩浆侵入体影响范围、断层的错动、岩层变形派生的应力等,都使盆地内不同部位所处的应力环境变得十分复杂。一般来讲,构造应力都考虑成近水平方向叠加在原位应力之上(对于因侵入体、泥火山等引起的近垂向应力,也可以进行垂向等方向的叠加),因此在构造作用比较强烈地区,可以出现水平地应力大于垂直应力的现象。
下面以川西地区为例,说明构造应力的来源问题。中国地震局1999年的资料结果表明,在板块结合带是地震活动频率和强度大的地区。川西前陆盆地处于龙门山挤压活动作用的构造背景下,现今构造应力主要来源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向东、东北推覆作用产生的力。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地层中的水平应力差大,说明构造应力存在。据2002年的龙门山地区发生的地震活动资料统计,全年共发生大小不等地震132次,从其分布来看(图1-1),南部与“攀西”裂谷构造带结合的部发生频率最多,显示现今地应力方向在川西前陆盆地南区有东偏北的趋向。向北因构造活动趋缓,地震发生频率也减少。这一资料说明,龙门山至今还在进行推覆作用,表现出南强北弱的特征。按照过鸭子河的构造剖面显示,龙门山前缘推覆断裂(关口断层)弯曲上翘在T3x2层附近,因此该区西部地应力作用强,逐渐向东降低(图1-2)。T2以下地层处于相对低推覆构造应力区。
图1-1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2002年地震分布示意图
图1-2 龙门山构造应力传递模式
(3)地层弯曲派生的应力
由于构造应力作用,岩层弯曲,在中性面以上派生拉张应力,中性面以下为挤压应力区,应力大小与岩层弯曲程度有关(图1-3)。评价岩层弯曲程度的指标为曲率。曲率与派生应力关系,按完全弹性条件下的关系为:
油气藏现今地应力场评价方法及应用
如果考虑地下塑性情况,有:
图1-3 岩层弯曲变形派生应力分布
油气藏现今地应力场评价方法及应用
式中:σn——弯曲派生应力,MPa;E——弹性模量,GPa;er——岩石弹塑性系数;h——变形层厚度,m;
——变形曲率,1/km。
根据上式建立的派生应力与曲率关系图板(图1-4),可以看出,在变形层厚度为300m条件下,随着岩层曲率值和杨氏模量增加,派生应力增加。
图1-4 岩层厚度为300m时不同杨氏模量条件下变形派生应力
岩层厚度也对派生应力有影响,在杨氏模量为2.0×104MPa时,不同厚度岩层条件下,曲率与派生应力关系(图1-5)可以看出,随着厚度的增加,派生应力也增加。
纵向上变形层越靠近中性面,派生应力越小,越远派生应力越大。
当然,当变形曲率值过大时,由于超过岩石破裂值,岩石产生天然裂缝会使地层应力释放,断裂带同样如此,此时地应力(主要是派生的拉张地应力)就会“丧失”。
应力叠加问题,分两种情况考虑:
图1-5 杨氏模量为20GPa时不同岩层厚度条件下派生应力
岩层位于变形层中性面上部
处于派生拉张应力区,拉张应力要叠加在现今最小地应力上。如设派生应力与最小主应力交角为θ(≤90°),则叠加后的最小主应力
为:
油气藏现今地应力场评价方法及应用
拉张区σp为“负”值,当θ≠90°时,其势必抵消一部分(也可能是全部)现今最小主应力。其他应力同样可以叠加。
岩层处于变形层中性面下部
此处的派生地应力性质为压应力(正值),叠加结果,增大了最小主应力。
派生应力方向与岩层弯曲方向(一般为构造轴线方向)相垂直。
(4)热应力作用问题
盆地中因侵入体的局部热作用、断裂带的热液影响及地层中矿物转化过程中的热“释放”等,能够引起局部应力增加。钻井因泥浆的循环,在井壁形成与地层的温差,也可以造成井眼附近的应力变化,当然这种“局部应力”随时间的增加,温度差的减小而逐渐变小或“消失”。
Engelder(1993)认为由于温差形成的附加应力分量(Δσ)为:
Δσ=E·at·(T1-T2)(1-μ) (1-8)
式中:at——岩石热膨胀系数;T1-T2——地层中两点的温度差,℃;其他符号同前。
(5)其他应力
作为地应力的其他来源可能的方面很多。目前认识到的主要有:①塑性泥岩、盐岩、石膏的“流动”可能使地应力“软化”,造成地应力状态“趋同”,并可能达到与岩层静压力相当(Michell等,1900);②岩石中的矿相变化引起的局部应力变化,如矿物体积的改变等。
上述的应力来源,一般情况下在沉积盆地中可能是局部因素。
地应力有关概念
(1)地应力和现今地应力
沉积盆地中的岩层是处于三轴应力状态下的,所谓“应力状态”是指应力的大小和方向,通常采用三个法向应力来表示岩石单元的应力环境:σ1、σ2、σ3分别代表最大、中间、最小三个主应力,相应用σv、σH、σh分别代表垂向、水平最大、水平最小主应力。按照岩石力学的规定,压应力为正,拉张力为负,剪切应力一般不做限定。
现今地应力是相对古应力而言的,是指地层目前的应力状态。古应力是地质历史时期中某时间的应力状态(包括岩石变形时的应力)。目前地应力一般是岩层在地质历史中经过多期变形、破裂后(应力集中、释放过程)到目前还“剩余”的应力。由于现今构造还在不断活动,严格来讲,现今地应力随着时间是在不断“变化”的“场”,在大部分沉积盆地中,相当一段时间内(按人类活动时间作参照系),由于变化速度小,我们认为其是相对“稳定”的。
(2)有效应力
盆地中任何一个孔隙性岩石,其外在负荷总是被岩石骨架和孔隙流体所“承受”(Gretener,1979讲座)。因此,有效应力是指沉积岩石骨架所“承受”地应力。流体所“承受”的力为地层压力。
Terzaghi(1923)(引自石油工程丛书,地层压力评价)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应力公式:
S=σ Pb (1-1)
式中:S——岩石所“承受”地应力,MPa;σ——岩石骨架有效应力,MPa;Pb——岩石孔隙流体压力,MPa。
由于岩石骨架的胶结作用和颗粒间的支撑作用,使得孔隙流体不必“完全承担”其应受的那部分力(Handin,1963)。因此,上式可以修正为:
S=σ aPb (1-2)
其中:a——修正系数(也称孔隙弹性系数)。
有效应力也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长期实践证明,上述公式即使对于孔隙度小于1%的结晶岩石也是适用的(Gretener,1979讲座)。文中如果不特别注明,所涉及的应力均指有效应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