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窑,箍窑洞拼音
本文阅读简介:
- 1、箍窑腿多厚墙
- 2、独具一格的民居建筑崖窑与箍窑
- 3、人们住窑洞的起源
- 4、平地箍窑
- 5、孙少安为啥不想箍窑
箍窑腿多厚墙
箍窑腿一米厚墙。箍纵向窑首先顶着院落土围墙并排打两堵墙,墙高1.5米左右,宽1米,称为窑腿。箍窑大致可分为纵向窑和横向窑两种。所谓纵向窑是把门留在窑一端的墙上多用作厨房或卧室。而横向窑是把门留在窑的侧面墙上,这种窑内部空间大而且采光较好,多用作主房。
独具一格的民居建筑崖窑与箍窑
在我国的宁夏自治区,窑洞是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它是陕北人们的象征,窑洞承载了陕北人们过去的记忆,不要认为窑洞会很闷热,经过陕北人民的改造,窑洞也成为了他们冬暖夏凉的住所。下面的 宁夏文化 为您来更多关于崖窑与箍窑的更多内容一起来深入了解吧。
回族群众挖崖窑多在山塬梁峁处铲出一个断面,然后掘窑洞。掘窑洞有专门的“窑匠”。有的铲出的断面大,有的断面小,小则能挖三孔窑,大则能挖五六孔窑。窑洞的样式为底方顶圆,大小视其土质而定,土质坚硬则窑洞可挖得大些,土质松散沙化则要挖得小些。土质好的窑洞一般深为十二米左右,宽三至四米,高三米有余。洞口多用土坯或石头砌成,并镶一门两窗或三窗。回族人的窑洞一般中间一孔为主窑或叫客窑、大窑,边上的一孔为火窑,供做饭和居住用。
火窑一般都是进门后,在左侧或右侧,炕连着锅台。中间有土坯砌的梯形高低墙。炕和锅台同用一个大烟囱,炕角还有一个控制炕的温度高低的洞,可以插一块板子。梯形高低墙上一般可放一盏灯,照明锅台和炕。火窑上侧还有个小窑,叫套窑,安放石磨或贮存土豆、萝卜、粮食等。窑外上侧喜欢挖一个高两米左右,深四米左右,宽两米的窑洞,回族群众俗称“高窑子”或“高楼子”。
高窑一般均为回族老人念经礼拜的地方。有的在断面两侧,挖两孔小窑,作仓库和牲畜圈。畜圈一般都有栏,厕所一般都在院外。为了安全,整个院子习惯用土墙围住。回族群众居住的这种窑洞,结构简单,坚固耐用,节省材料,经济方便,施工简单,冬暖夏凉。
居住在地势较平坦的川、坝、源、台、平川的回族群众利用地面空间,用土坯和黄草泥垒窑洞,回族群众叫箍窑。箍窑技术性较强。首先要打好高一米四左右、宽七十公分左右、长五米左右的窑墩子,类似拱形的桥墩,俗称窑腿子。一般并排修二孔箍窑需三个墩子,修三孔窑需四个墩子,以此类推。其次,要打好胡基。打胡基要选好土的湿度和土质。土质为黑黏土和黄土最好。
开始打时,要削一块平整结实的旧石磨或石板、水泥板。准备好筛过的草木灰,待模子放在石板上后,要在石板的底部和模子的四周撒一把草木灰,然后再往模子里填土。用脚踩实整成鱼背形,最后用杵子夯实。回族群众当中流传有打胡基的顺口溜,叫做“三锨九杵子,二十四个脚底子”,说明打胡基的艰辛。
有了窑墩和胡基就可以箍窑。箍窑有专门掌楦子的师傅。先把拱形窑楦子架在窑墩子上,然后一层土坯一层草芥稀泥地箍。箍完后整个窑的形状呈尖圆拱形,好似牛脊梁型。最后外抹一层黑土或黄土和麦草粗泥,晾干后再抹层黄土和麦衣的细泥,使其光滑照人。
箍窑比较坚固,一般可住几十年乃至百年,但箍窑比挖窑洞麻烦,每三五年需要在窑的外面抹层泥,否则遇到连阴雨就有塌的危险。箍窑一般并排修三五孔,其外形独特、美观、采光较好,冬暖夏凉。
人们住窑洞的起源
远古时期先民们在早期与自然斗争中,为了求生存,凭借自然形成的岩洞和地孔而居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烧陶窑的启发,再将其加以改造和利用,便成为人们赖以生活的居所,即所谓“土室、土屋”也,也就是早期的窑洞。
窑洞介绍: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
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扩展资料:
窑洞分类:
一、明庄窑洞。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齐,然后修庄挖窑洞,有一庄三窑和五窑的,也有五窑以上的。在董志原上,还有利用胡同修庄的,由于崖势不高,不得不挖进几米再挖窑洞,往往形成三面高,一面低,这种庄子被称为半明半暗庄。
二:下沉式地坑院窑洞。这种窑洞都在平塬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5至8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道或斜洞子,直通塬面,作为人行道。这种窑洞实际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明显。
三:箍窑。箍窑一般是用土坯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卷窑顶而成。窑顶上填土成双面坡形,远看象房,近看是窑。许多人还在箍窑上面撒了瓦,以保护窑顶不被雨淋,使箍窑的寿命更长。近年又出现了砖面箍窑,比泥土箍窑更坚固耐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窑洞民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窑洞
平地箍窑
文、长江
古语:南方垒木为巢,北方抟土而居。陇中会宁更是十年九旱,草木稀少,用来盖房的木料不够充足,智慧的人们为了更好的生存,一种独特的平地窑诞生了----土坯箍窑。
土坯箍窑的材料就是土坯,土坯陇中叫“墼子”。箍窑的第一道工序是打墼子,打墼子是一种技艺不高的体力活,所用的工具也不复杂,一个平杵子和一架木模,木模也叫“墼圈子”。打墼子要注意土的湿度和土质。特别是湿度,湿度不够墼子便不结实。开始打的时侯,还要一块平整结实的水泥板作为底子,打墼子的时候,墼圈子就放在水泥板上面。另外还要准备一些麦草灰,往墼圈子里填土之前,要在石板的底部和模子的四周撒一些草木灰,就像蒸馒头时给蒸笼里面犒一层油一样,防止土和墼圈子粘在一起。土填满以后用脚踩实,整成鱼背形,最后用杵子夯打。从杵子和泥土碰撞出轻重相间节奏明快的夯声中,可以分辨出师傅们打墼子的熟练程度和技艺高低。打墼子有个说法叫做“三锨九杵子,二十四个脚底子”,意思是打一片墼子需要三铁锨土,需要用脚踩二十四次,还要打上九杵子才能成型,这说明了打墼子的辛苦。墼子打好要放一段时间,等干好以后才能用。小的时候,父亲在农闲时,常在河畔及红堡子一带给别人打墼子赚钱养家,那时一天也就三十多块钱的工钱,父亲包着打,起早贪黑打个五百片塈子,累的腰疼胳臂痛,一天也就挣个四五十元钱。当时会宁沿川一带人家家境尚好,加快了基础建设的步伐,箍窑盖房的都有,一个一般的窑也要几千墼子才够用,墼子的需求量大,促生了很多像父亲一样以打墼子为谋生手段的人,他们无需拜师学艺,只要有力气,肯吃苦,就你能赚到小钱。
箍窑的第二道工序是打窑基,会宁人叫打“窑阶子”,也就是用尖杵子在需要箍窑的地基上按想要箍窑的大小深广筑成厚一米左右,高一米多的土墙,窑就是箍在这种叫做窑阶子的土墙上面。
有了墼子,打好窑基,就可以箍窑了,箍窑的技术含量要高于盖房子,要请专门的匠人施工才行。窑不像房子有梁、椽、柱子等支撑,它需要每一片墼子相互之间依靠借力支撑才能稳当,窑洞拱顶式的构筑,符合力学原理,顶部压力一分为二,分至两侧,重心稳定,分力平衡,具有极强的稳固性。
箍窑前先要“和泥”,泥有两种,水和土直接搅拌而成的叫甜泥,甜泥里加了草秸麦衣就成了酸泥,质量要求高的建筑都用酸泥。 “和泥”非常辛苦,也是有讲究地,要个把式来负责操持,先要拉来好多土,还要准备很多麦草,麦草要用铡刀铡成一寸左右长的细小麦秸,土和麦秸和匀以后加水搅拌,和泥的人穿长腰泥鞋,要在泥土里边踩边搅拌,水不够的时候加水;麦秸不够的时候加麦秸。一直到不稀、不稠,像浆糊一样就算和好了,和好一堆,翻在一边,再踩再和。像箍窑这种大型建筑,全村人都来帮忙,工钱没有,一天四顿干饭要管,好的年馑里,粮水不缺,搞建筑的人家会很多,窑匠和主家会商议着排出个时间表逐步实施,建筑多了,那些人适合干哪些活,那些人喜欢干哪些活,大家心里都有数,搬“墼子”的,扔“墼子”的,“铡草”的,“和泥”的,“帮厨”的都能合理安排妥当。
箍窑前,先要砌好窑的后山墙。窑多高,后山墙砌多高,后山墙砌好后顺着山墙开始一层一层往前箍。几十个人伺候一个窑匠,窑匠一手拿泥刀,一手接 墼子,一边抹泥,一边将墼子贴上去,眼准,手快,干脆,利索,一片片墼子,在窑匠手里就像玩儿似的随心所欲,墼子要什么形状,几泥刀就成功,不歪不斜,正好合适。那动作让人眼花缭乱,让人啧啧赞叹。窑洞也随着窑匠美妙的“舞蹈”动作而慢慢成型。快的话,一天时间一眼窑就可以箍好了,当然窑洞箍好后的后续工作还很复杂,不过那都是由主人自己去做的,垫窑顶呀,上细泥呀,装门框呀……没个十天半月是不能完工的。箍窑比较麻烦的每隔两三年要在窑的外面摸层泥,否则在雨水多的年馑里,就有塌窑的危险。窑洞,空间很小的窑洞并排三张桌子,就只能容得下过一人的道。斑驳的墙壁裸露出土墼子,被学生的划字棒戳的坑坑洼洼,黑板是在顶端墙面中间用水泥抹上去的,隔一断时间,班主任会向同学们每人收一毛钱买瓶墨汁涂一遍,才好写字。窑洞前一口废弃的破铧挂在半截枯木上,敲打出校园里的欢声笑语。窑洞里没有电灯,窗户用塑料纸糊了又糊。刮风时,破了的那一块,叭啦啦的颤着,像有蒙屈的怨妇,在哭诉着寒窑里的辛酸和艰难。取暖费收了,分到教室里的煤零星一点,漫长的冬日我们就像寒号鸟一样只能畏缩在窑洞里,脖子缩成乌龟状和着此起彼伏的吸鼻涕声一起打颤。窑洞伴随我到五年级才被明亮的瓦房代替。
窑洞在我的记忆里并不是多么高大上,但窑洞里的那段纯真岁月却带给我无限乐趣。我的小学只教语文数学,下午没课,同学们三五成群或逐一排开,靠在窑洞前后自习,几分钟的学习热情过后,也探讨一些忌讳莫测的话题,比如人是从哪里来的?同学七嘴八舌,从妈妈的屁眼门来的,从狗粪堆里刨出来的等,答案五花八门。我思考孙悟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那我们应该是从墼子缝里蹦出来的,同学也认同这个想法。现在我想,当时能若再延伸一下这个想象,得出人是从窑洞里来的,不也和古人居所吻合。
近些年,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陇中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大部分农民依靠勤劳致富和国家政策的扶持盖起了新房,房的样式年年有变化,越变越宽敞明亮,弃窑也快看不见了,这是好事情。不过再过上几十年,想再看到我们祖先创造的人居典范“箍窑”,恐怕就更难了。
孙少安为啥不想箍窑
因为箍窑了就意味着要和他爸他奶奶以及妹妹分开单过了。他认为那是不孝顺的行为,所以他不想箍窑不想和秀莲单过,要和他爸他奶继续住在一起。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