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纪 三农纪校释在线阅读
本文阅读简介:
- 1、古代对麻追肥方面有什么记载?
- 2、古人在大豆栽培技术有什么样的发现?
- 3、被誉为古代“商圣”的人是谁?
- 4、我国古代关于大麦的栽培技术及用途有怎样的记载?
- 5、古代栽培小麦施基肥和灌溉的要点有哪些?
- 6、我国的沤麻技术有怎样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
古代对麻追肥方面有什么记载?
种麻,树高一尺,以蚕矢粪之,树三升。无蚕矢,以溷中熟粪粪之亦善,树一升。这是我国有关麻施用追肥的最早记载。
古代对麻的利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利用其纤维织布,也用来制毯被、雨衣、绳索、牛衣和麻鞋等。麻子则曾作为粮食食用。先秦文献有不少将麻子列为五谷之一的记载。
在战国时代已开始使用肥料。最早记载我国施肥技术的是西汉的《氾胜之书》,从书中的记载来看,当时的施肥技术已有基肥、追肥、种肥之分,只是当时未有这种专有名称而已。古代先民重视施用基肥和讲究看苗施肥。
追肥则是结合田间管理,以促进作物生长,主要用于种麻。这是中国文献上有关追肥的最早记载。肥料的种类主要有动物粪便,如蚕屎、羊屎、人粪尿、绿肥等等,对于用肥量也有记载。
麻在古时种植范围很广,呈现出从北方向南方发展的趋势。并在长期的推广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适宜南北方的栽培技术。麻做绳是它的主要用途。麻起源于我国,从考古发现和文字记载上看,我国麻栽培已有悠久历史。
中国麻纺织的历史比丝绸更为悠久,古人最早使用的纺织品就是麻绳和麻布,大麻布和苎麻布一直作为大宗衣料,从宋到明才逐渐为棉布所替代。黄麻布和亚麻布自宋代开始生产。
古人在大豆栽培技术有什么样的发现?
1、在大豆的栽培技术方面,古代先民除了注意整地、抢墒播种、精细管理、施肥灌溉、适时收获、晒干贮藏、选留良种等外,最突出的有轮作和间、混、套种,肥稀瘦密和整枝。
2、我国古代利用大豆做豆制品的技术是很成熟的,其实这源于先民们很早就同大豆打交道了。大豆是古代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也是最早驯化和种植大豆的国家,栽培历史至少已有4000年。
3、我国是大豆原产地。在大豆栽培实践中,我国先民在从野生大豆开始培育优良品种,总结和发展大豆栽培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并通过对外传播,对世界各国的大豆种植做出了贡献。我国是世界公认的大豆起源中心。
4、此外,长沙出土的西汉初年马王堆墓葬中,也发现有水稻、小麦、大麦、粟、黍、大豆、赤豆、大麻子。根据古代文献、考古文物等证明,栽培大豆起源于我国数千年前。
5、主要的农作物,如黍、稷、粟、麦(大麦)、来(小麦)、秕、稻、菽(大豆)等都见于《卜辞》。有学者认为,中国种植大豆至今已有5000年的种植史,以长江流域及西南栽培较多,以东北大豆质量最优。
被誉为古代“商圣”的人是谁?
中国从古代到现代只有三人被尊称为商圣,分别是:范蠡、白圭和胡光墉。
商圣范蠡 即 范蠡。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
范蠡为封建历史学家所不容是必然的 ---读 刘祖典 新作《商圣范蠡辞官经商考》 周大新 作为历史人物,范蠡一直受到历代历史学家的关注;作为南阳人,范蠡也一直受到我们南阳后人的关注。
被后人尊称为“商圣”。范蠡出身贫寒,天资聪慧,胸藏雄韬大略,当时一般人并不了解他。《越绝书》这样描述他“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然独有圣贤之明,人莫可与语。”“被发佯狂不与于世”。
我国古代关于大麦的栽培技术及用途有怎样的记载?
在古代,先民们很早就已经开始栽培大麦了,因而在先民的食物链中占有重要地位。大麦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从文字记载上看,商代甲骨文中有“麦”字,可能包括小麦和大麦。
大麦的作用主要是食用、酿酒和家畜家禽的饲料。大麦在藏族地区是主食,他们会将裸大麦炒熟并磨成粉,做成糌粑。一些地区会将裸大麦煮粥或是掺在大米里煮饭吃,有强身健体的功效。
我国小麦古时主要在北方种植,南宋时期北人南迁,南方开始发展种植。到明代时,小麦的种植已经遍布全国,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小麦栽培的技术。在古代周朝的时候,有个天子叫周穆王,他特别喜欢玩耍作乐和到处巡游。
考虑到麦苗的质量和再生能力,必须多施有机肥。对保肥性差的土壤,要多次追肥,一般在割麦苗后追肥,即每割1次就需追肥1次,以满足麦苗的营养生长。
大麦若叶是以大麦苗为原料,属大麦属早熟禾科,麦属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人类栽培的远古作物之一。
古代栽培小麦施基肥和灌溉的要点有哪些?
在灌溉方面,《氾胜之书》指出“秋旱,则以桑落时浇之”,既可抗旱,又能使麦苗耐寒而安全越冬。清代《三农纪》又指出在小麦孕穗时灌溉能够增产。古代还注意在麦田保雪抗旱。
基肥的作用 基肥是小麦播种以前施用的肥料。其目的是创造小麦生长发育所要求的良好土壤条件,为小麦生长打好基础,并供给小麦整个生育期养分。
要注意巧施基肥,不同的土地要施不同的肥,比如旱地和湿地,合理的基肥对小麦幼苗早发、冬前壮苗、增加有效分蘖是不可缺少的,充足的基肥是壮秆、大穗、增加粒重的前提。
冬天前浇水,冬天前浇水一次小麦,不仅可以缓解干旱,防止东海,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有些地块土壤比较疏松,水分渗透快,根不能很快地从里面吸收水分和养分,分蘖少。
施基肥要深,施追肥可浅些。每次施肥,应错开开沟位置,扩大施肥面。此法对5年生以上幼树较常用。(2)环状施肥 沿树冠边缘挖环状沟,沟宽40~50厘米,沟深30~40厘米。
我国的沤麻技术有怎样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
1、我国的沤麻技术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等介绍了沤麻所宜的季节、水温、水质、水量等经验。同时认为在沤麻过程中如何掌握好发酵程度是极为重要的关键。
2、水浸沤麻的主要技术关键是选好水源和掌握好发酵程度。沤麻水源的水质要软、有机质丰富、深浅适宜、流动缓慢或静止、水量稳定等。沤制大麻还要求水清。
3、秦汉时期,人们已能准确地掌握沤麻季节,即夏至后20日沤麻,麻的柔软达到类似蚕丝的程度。到北魏时,已比较全面地掌握了一系列脱胶的技术关键。
4、据史料及有关专家考证,造纸术起源于漂絮,与沤麻又有密切关系。在这一点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智慧和勤劳在人类文明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