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史,小史迪仔石膏娃娃上色
本文阅读简介:
- 1、元及以前的北京小史
- 2、好多家谱谱序中提到的周礼小史是什么意思?
- 3、此固太守事也,小史何足当哉翻译的翻译?
- 4、小史的解释
元及以前的北京小史
以下是顾老讲北京沿革的元以前部分,篇幅较短。
在北京建作京都已有一千年的 历史 。以什么地方做京都,是有条件的:要有山可以防守;要有水可以生活。
北京有永定河,又有西山。另外还有昆明湖、什刹海,这些水都相通相连。所以,这个地方就具有了建都的条件。
北京在古代是怎样的?
《 史记 》 说:周武王封黄帝后于蓟。"蓟"在北京。还有,说周朝封功臣召公于燕。燕不是北京,因为燕把蓟灭掉了。可知燕和蓟原本不是一个地方。可是,燕国自春秋直到战国时代,都是在北京这一带区域。
北京过去发掘出来的文物,都无有燕国的器物,可以知道燕国京都不在北京。燕国京都在哪里?在易县。所以,说北京为燕京,燕国的京城,是错的。说易县为燕国的下都,都是错的。易县,今日仍然留有不少燕国时代的文物。
清代乾隆皇帝这个人,好事,他到处题字。乾隆在香山写了“金台夕照”四个字。金台,即黄金台,原为燕昭王所建造的。在易水东南十八里。在香山写这么四个字,是无根据的。燕国被灭亡了,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人们为荆轲送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件事,这首歌,也可以证明,燕国京都始终在易县。
当然,北京是属于燕国领域内的一个地方。
第一个建都在北京的,是晋朝晚期五胡十六国里的“前燕国”。前燕国王叫慕容儁,建都在北京。慕容儁是鲜卑人,前燕国只存在了几十年就亡掉了。北京没有留下它的遗物。那时这个城很小,作为京都的时间也短,又不曾起过大的作用。
到了隋朝和唐朝,全国又重新统一了。北京属于隋、唐的版图之内,定名叫幽州,在永定河畔。唐太宗东征回来的时候,经过北京,在这里建造了一个寺院,曰“悯忠寺”,以纪念东征战争中的死者。悯忠寺,就是现今的法源寺。此寺在北京城西南。
在这之后的辽朝,在北京也建造过“天宁寺塔”。这个建筑在广安门外,是北京最早的建筑,至今已有一千年。五代时候的辽国,是第二个建都在北京的。辽是契丹人。五代时的“后晋”石敬瑭,把燕(河北)、云(山西)十六州让给契丹人。于是契丹人强大起来。杨家将就是同辽作战的。辽在这地方建都时,定名叫“南京”。这是因为契丹原来在北边的热河。现在辽所遗留的东西,有中山公园的辽代古柏,这是活了一千年的柏树。还有,在西山的辽陵,辽代皇帝的陵墓,是抗日战争以前发现的,有墓志,其文字是契丹文,看不懂。现在已经有人弄懂了是辽的帝王及其皇后的墓。
辽时的北京城,在现今城市的西南,在永定河畔,为正方形。后来,辽继续向南边发展。到宋真宗时,丞相寇准建议真宗到澶渊这个地方,去同辽人见面,然后订了盟。澶渊之盟规定了年年都要送金帛给辽。澶渊是什么地方,是今日的濮阳,在河南。河北地区全部都在辽的管辖之下。 第三个建都于北京的是“金”。定名“中都”,这时的城仍是辽时的位置,在今天北京的西南。
女真起来灭掉了辽。女真原在吉林。那时契丹人要女真进贡一种“海东青鸟”,金受不了,就起来作战,灭了辽。女真建国“金”。北京这个辽的京都,就为金所占据。靖康之难后,女真人继续南下,到淮水。领域更大了,就把北京的辽代名称“南京”改换叫“中都”,而把汴京(河南开封)称为“南京”。北京现有的不少文物,就是这个时候从河南汴京(开封)迁移到这里来的。今天北海公园的太湖石,即是宋朝汴梁的东西。金留有卢沟桥在永定河上。这座石桥很长,桥上刻有许多石狮,这些石狮的神态又各有不同。桥的整个工程很大。
元代有个意大利人叫马可·波罗,到了中国北京,看了卢沟桥。他回去以后,写了一本游记。从此以后西洋人知道了中国有多么富,多么美。他们也知道了有这么一个桥,西洋人有的就叫它“马可·波罗桥”。 金的遗物还有一个玉钵,在团城。清代乾隆为玉钵建造了一个亭子。辽与金的京城都在今北京的西南。他们在北海一带造了离宫。第四个建都于北京的是元朝。辽、金以后,元人起来了。元人就是蒙古人。蒙古原先本是一个小的部落,它先先后后打掉了许多小国,并且一直往西打,攻到了莫斯科。元世祖忽必烈重新统一了中国,建都在北京,名叫“大都”。元曲作家关汉卿就是大都人。元朝的京都,在北海一带,大体上如同今天的北京城,就是把辽、金的都城往东北移了一些。那时的城南到天安门,并且从这里往北伸展,成一个方形。因为元朝皇帝要“建中立极”,皇宫必须在城的中心点。所以,元朝皇宫在后来明代故宫的西边一些。距离三海较近。元代造一宫殿叫“广寒殿”在北海,皇帝在这里避暑。每到暑热季节,把北海的水汲上去,喷洒开来,所以就凉快。元代的粮食,从南方运到北京。过去历代也多半是南粮北运,例如唐朝把运河修到长安,宋朝的运河修到汴梁,元代的运河就修在北京,主要的都是为了运粮食等物品。那时,运河从南方通到通州,再从通州到什刹海。运粮船舶就停泊在什刹海。这里有许多米仓,如“禄米仓”、“海运仓”……至今还留有这些地方的老名。元代时,船只可以经过北新桥直达什刹海。这时有水利学家郭守敬给人搞水利。西山一带的水,通过高梁河流入什刹海。 北京自元代开始,巷称作胡同。胡同是蒙古话,意思是井。井对于蒙古人来说,原是人们聚居之处。北京叫小巷作胡同是元代以后才有的。元代的北京城,在元末的元顺帝逃回蒙古的时候,把当时的北京烧掉了。元代遗留下的,有阜成门内妙应寺的白塔。元代人信喇嘛教,白塔寺乃是喇嘛教的建筑。这个白塔是为了纪念元朝国师八思巴而造。八思巴为元人制定了文字,他死了以后,就给他造了妙应寺白塔。元代遗物又有耶律楚材墓。这座墓在颐和园入口处的南方。耶律楚材很有功。那时元人到处杀人,杀的人太多。每打到一处地方,就把当地居民全部杀光。耶律楚材就劝元人不要杀人。
元代建筑,在八大学院附近还有元大都西北城墙的遗迹,乾隆在这里写了“蓟门烟树”碑。实际上不是蓟门而是元门。
注:有关燕国京都在易县的论断是顾老在一九六六年初所讲。关于北京是否为燕国的京都,另有些 历史 学家、 历史 著作,是认定北京为燕国京都。而且,有后来北京附近出土的文物为证。这个问题,算是有两种意见。一九八二年二月十六日人民日报公布了《全国首批二十四个 历史 文化名城》时,附有新华社对于这二十四个名城的简介。简介中关于北京,说它是燕国“重镇”。也许关于这个问题,至今尚未作出统一的定论。顾老的说法,是一家之言。
好多家谱谱序中提到的周礼小史是什么意思?
家谱谱序中常常看到周官小史、周礼小史“奠世系、辩昭穆”,如:
闵浙总督为汶上南旺刘氏谱序中写到:“周礼小史,奠世系,辩昭穆,此族谱所由昉也”。
后学定宇陈栎为新安徐氏谱序写到:“予读周官书见小史之职,奠世系,辩昭穆,以定邦国之志,此世族之谱所由起也”。
新安徐氏谱序
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周官小史,定世系辩昭穆之制,上而君公,下而士大夫之家,不相越”。
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小史应该是个官职,但他具体负责什么呢?
《周礼春官宗伯三》所列属官中有小史,与大史、内史、外史、御史合成五史。
小史其职务是“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大祭祀,读礼法,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篮。大丧、大宾客、大会同、大军旅、佐大史,凡国事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卿大夫之丧,赐谥,读诔”。
后世之谱牒,可以说都源于此。
周礼
扩展阅读:
大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国之治。掌法以逆官府之治,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凡辨法者考焉,不信者刑之。凡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有约剂者,藏焉,以贰六官,六官之所登。若约剂乱,则辟法,不信者刑之。正岁年以序事,颁之于官府及都鄙,颁告朔于邦国。闰月,诏王居门终月。大祭祀,与执事卜日。戒及宿之日,与群执事读礼书面协事。祭之日,执书以次位常,辨事者考焉,不信者诛之。大会同、朝觐,以书协礼事。及将币之日,执书以诏王。大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大迁国,抱法以前。大丧,执法以莅劝防;遣之日,读诔。凡丧事考焉。小丧,赐谥。凡射事,饰中,舍算,执其礼事。
内史:掌王之八柄之法,以诏王治,一曰爵,二曰禄,三曰废,四曰置,五曰杀,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夺。执国法及国令之贰,以考政事,以逆会计。掌叙事之法,受纳访,以昭王听治。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凡四方之事书,内史读之。王諥禄,则赞为之,以方出之;赏赐,亦如之。内史掌书王命,遂贰之。
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若以书使于四方,则书其令。
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赞书(凡数)数凡从政者。
此固太守事也,小史何足当哉翻译的翻译?
释义:这本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
出处:明·冯梦龙《智囊》
原文(节选):况守时,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自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
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翻译:况钟做太守时,府衙被火烧,文件书卷都烧成了灰烬,失职造成火灾的人是个小官员。火熄灭后,况钟出门坐在碎石场上,叫人狠狠杖打小官员百下,大声叫喊让他回到房舍中。赶快亲自草拟奏折,尽全力把罪责归聚到自己身上,却不用罪责连累小官员。
开始小官员自己知道将要承担死罪,况钟感叹说:“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况钟(将事情)上奏给皇上,论罪被罚没傣禄。况钟对待手下小官都如此(有担当) ,这就是他行事有威严却不遭人怨恨的原因。
假如让如今的人处于这件事中,原本是自己的罪过还想要推托给手下的人,更何况愿意代替别人承担过错呢?况钟的品格,就是在这一点上让人望尘莫及啊!
扩展资料
本文节选自《智囊》,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则,是一部中国人民智慧的创造史和实践史。书中所表现的人物,都在运用智慧和谋略创造历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篇幅庞大的智谋锦囊。
冯梦龙所编纂书,注重实用。他的那些记录当时历史事件的著作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新闻性;他的那些解说经书的辅导教材受到习科举的士子们的欢迎;他的那些供市井细民阅读的拟话本、长篇说部、小说类书,以及剧本民歌、笑话等有更大的读者群,为书商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这使得冯梦龙的编辑工作,具有一定的近代市场经济下的出版业的特色。在《智囊》一书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小史的解释
小史的解释
(1).古小官名。《周礼》春官宗伯之属,掌邦国之志、贵族世系以及 礼仪 等事。 汉 以后为尚书令史或地方官一般属吏之称。《汉书·谷永传》:“ 永 少为 长安 小史,后 博学 经书。”《玉台新咏·古乐府<陌上桑>》:“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史,一本作“ 吏 ”。 章炳麟 《序种姓上》:“ 婚姻 则别以姓,宗法则别以氏。置司商以协名姓,而小史掌奠系世,辨昭穆。” (2).侍从;书童。 晋 张翰 有《周小史》诗。 南朝 梁简文帝 《祭灰人文》:“当令金光小史,侍使玉童,奏云师於 执法 ,力水伯於天宫。” 宋 洪迈 《夷坚甲志·韩郡王荐士》:“﹝ 韩世忠 ﹞命小史详问姓名阶位,仍询居止处。 李 巽谢感泣。”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赵广 , 合肥 人, 李伯时 家小史。 伯时 作画,每使侍 左右 。” (3).称官府中供奔走的小 差役 。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八:“政府小史,效奔走之役,呼之曰小幺。” (4).某一方面简单的历史书或资料书。如 宋 陈思 《书小史》,纂次 伏羲 至 五代 书家小传共四三○人; 元 宋伯任 《酒小史》,著录当时各地名酒名称。野史亦或称小史。 明 李栻 《历代小史》丛书,辑收历代野史一○六种。
词语分解
小的解释 小 ǎ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不及一般或不及所比较的 对象 ,与“大” 相对 :小雨。矮小。短小精悍。 范围窄, 程度 浅, 性质 不 重要 :小事。小节。小题大作。小打小闹。 时间 短:小坐。小住。 年幼小 史的解释 史 ǐ 自然 界和人类 社会 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 研究 这些的文字和学科:历史。通史。断代史。近代史。世界史。文学史。史诗。史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 著作 )。史坛。史评。史前(没有书面记录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