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戏,侗戏戏师
本文阅读简介:
- 1、侗戏是怎么样的?
- 2、侗族习俗
- 3、侗戏的剧目
- 4、侗戏的传承意义
- 5、贵州侗族侗戏的简介
侗戏是怎么样的?
1、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饭以米饭为主体。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
2、俗称桂戏或桂班戏,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做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戏,也多是文做。
3、侗族(侗语作 Gaeml)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
4、音域同为c1~d2。发音明亮而圆润,音色柔和而甜美。既可伴奏琵琶歌中优美抒情的情歌、小调,又可为侗族叙事性琵琶歌伴奏,颇受侗族青年的喜爱,男女皆可自弹自唱,尤适于女声弹唱或为女声合唱伴奏。
5、清道光前后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区,形成以演唱“两大戏”、“三小戏”为主的民间小戏。后吸收青阳腔和徽剧的音乐和表演艺术以及民间音乐,演出了大戏。
6、〔侗胴〕形状。诚实的样子。族 亲属,泛指同姓之亲:族规。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种族。
侗族习俗
1、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饭以米饭为主体。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
2、丧葬:侗族丧葬实行土葬。正常死亡的成年人可以埋入祖上的坟山,非正常死亡的人或未成年人夭折则埋于僻静的荒野。
3、侗族的风俗习惯有换灯带、送春牛、月也和拦路歌、打油茶、引路郎、定亲茶等。
4、侗族的风俗:信仰山神、土地神、水神、井神、树神、石神、火神、雷神;好客,以酒为礼,以酒为乐,平时则以酒消除疲劳。特色:侗族以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为服饰的衣料,妇女的发式分前、后、左右挽髻或盘发辫于头顶。
5、年节 除夕之夜,他们讲究每人喝一碗稀饭,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一个“舀水”习俗:姑娘们抢着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为最吉利。新年里,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
6、舞蹈 侗族舞蹈有芦笙舞、“多耶”舞、耍龙舞、狮舞等。其中芦笙舞曲调繁多,舞姿有“鱼跃”、“斗鸡”、“盘龙”等10多样,秋后赛芦笙,参会的芦笙上千架,方圆数十上百个村寨参加,观众达上万人。
侗戏的剧目
侗戏的剧目,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描写汉族生活的剧目,大多从汉族戏曲中进行移植;一是描写侗族生活的剧目。后者如《吴勉》,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明初侗族民族英雄吴勉率领人民起义抗粮抗税,不幸被俘,不屈而死。
流传剧目有《陈世美》、《生死牌》、《梅良玉》等。侗戏是一种依靠戏师师徒相袭、口传心授的民间艺术,自我保护十分脆弱。
汉族戏曲剧目,也经常被改编和移植成侗戏。根据侗族民间传说故事改编的剧目有《丁郎龙女》、《珠朗娘美》等。 《丁郎龙女》是侗族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侗戏的解释侗族戏曲剧种。流行于 贵州 、 广西 、 湖南 侗族居住地区。系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嘠锦”和“摆古”于 清 嘉庆 、 道光 年间 逐渐 采用舞台演唱形式发展而成。 传统 剧目有《珠郎娘美》、《山伯英台》等。
侗戏的传承意义
1、侗戏是一种依靠戏师师徒相袭、口传心授的民间艺术,自我保护十分脆弱。目前,侗戏面临戏师老化、后继无人、受众群体日益减少等濒危状况,急需各级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加以传承保护。
2、侗戏协会的成立是侗戏保护、研究、传承、创新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一件好事,更是一件喜事,它的成立必将对侗戏的保护传承、研究创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弘扬侗文化、宣传侗文化、提升侗文化产生积极影响,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工作意义。
3、这种特色的优势和意义在于能让学生同时加深对侗话和侗文化的理解,如在搞艺术节时穿插侗歌、侗戏,表演的同时既用到了侗话,又展示了侗服,从而让侗话和侗文化“交融到一起”。
4、期间加以“拦路歌”、侗戏表演、鼓楼对歌、“行歌坐月”,最后送客出寨,于“花桥”处再次唱起“拦路歌”,表达对宾客的恋恋不舍。“为也”既是侗族男女互通友谊的方式、又是侗寨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5、贵州最出名的就是酒了,仡佬族酿酒技艺就是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雄正酱香酒就是由这个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张再彬亲酿调制的,酱香醇正,是酱香酒本来的味道。
贵州侗族侗戏的简介
侗戏大致在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形成。侗戏的剧目,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描写汉族生活的剧目,大多从汉族戏曲中进行移植;一是描写侗族生活的剧目。
侗戏,侗语称“戏更”,是侗族的戏曲剧种。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及周边侗族地区村寨中的侗戏,自1875年由贵州黎平县水口区传入,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和改革,艺术色彩更丰富,感染力也更强。
侗戏,侗族的戏曲剧种。最早形成于贵州的黎平.榕江、从江一带,后流传到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侗族聚居地区。侗剧是在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叙事歌)和“嘎琵琶”(琵琶歌)基础上,接受汉族的戏曲影响而形成。
接着,吴文彩又编出侗戏剧本《刘志远》、《包公铡美》等多部。随着时间的推移,吴文彩编的侗戏,传到侗区各地,深受侗民的喜爱,使得侗戏自己也在艺术上有了提高。吴文彩后来被人们尊称为“侗戏鼻祖”。
侗族舞蹈有芦笙舞、“多耶”舞、耍龙舞、狮舞等。其中芦笙舞曲调繁多,舞姿有“鱼跃”、“斗鸡”、“盘龙”等10多样,秋后赛芦笙,参会的芦笙上千架,方圆数十上百个村寨参加,观众达上万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