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王光祈的社会贡献
  • 2、王光祈的主要作品
  • 3、王光祈提出了什么样的乐系概念?

王光祈的社会贡献

王光祈是五四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是近代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在五四新思潮及传统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他独特的社会改造思想。面对末世的老大中国,王光祈主张建立一个适合于二十世纪的朝气蓬勃的少年中国,并且把少年中国视为理想的少年世界的一部分。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成立了五四时期著名的社团——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工读互助团运动,以后走上了音乐救国的道路。在王光祈的社会改造思想中,少年中国学会是改造社会的依托力量,工读互助团是他改造社会的最初尝试;青年知识分子是社会改造的主力,并借助他们来实现对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的改造与联合。

与其他社会改革家不同,王光祈反对以政治运动的方式来改造社会,冀图以改造民族生活、复兴民族文化、音乐育民和民族革命等手段来实现社会改造的目标。在社会改造的步骤上,王光祈认为在政治改革之前应先下一番“预备”功夫;应走一条先改造个人,再改造团体,进而改造全社会的改造之路。

王光祈的主要作品

王光祈自1923年起,陆续写作出版了音乐专著16种,并在中外报章书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音乐论文(现见中文音乐论文16篇;外文音乐论文存目14篇,其中2篇已译成中文)。他怀有借助音乐之力唤醒民族,完成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理想,主张一面先行整理古代音乐,一面辛勤采集民间流行的谣曲,然后再利用西洋音乐的科学方法,创造出“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性’的国乐”。为此,他对西洋音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分门别类地写成专著和论文,向国人介绍。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德国人的音乐生活》(通讯10篇,1923年10月11日起在《申报》发表)、《德国音乐教育》、《欧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与诗歌》、《西洋音乐与戏剧》、《德国国民学校与唱歌》、《西洋乐器提要》、《西洋制谱学提要》、《音学》、《对谱音乐》、《西洋名曲解说》和《西洋音乐史纲要》等。

他认为国乐“必须吾人自行创造”,而“不能强以西乐代庖”,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此,他又对中国音乐和东方民族音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最先系统地采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将中国音乐和某些东方民族的音乐同西洋音乐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把世界各地区的乐制分为“中国乐系”(五声体系)、“希腊乐系”(七声体系)和“波斯阿拉伯乐系”(四分之三音体系)三大体系的理论,同时还对中国历代乐律史料作了初步的整理,提出不少有价值的见解。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东西乐制之研究》、《中国乐制发微》、《中西音乐之异同》、《东方民族之音乐》,《翻译琴谱之研究》,《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和《中国音乐史》等。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向西方各国介绍中国音乐的文章,其中包括为1929年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和《意大利百科全书》撰写的《中国音乐》专稿。 1957年5月,王光祈《中国音乐史》(上下册)由音乐出版社据1934年中华书局版于北京重印出版。

王光祈的其他论著尚有:关于国防、外交、政治、戏剧、美术的译作19种,《王光祈旅德存稿》2卷,以及散见于中外报章书刊的文章、通信数十篇。

王光祈提出了什么样的乐系概念?

早在1920年代,我国杰出的音乐学家王光祈(1891~1936)就提出了乐系的概念,他在《东方民族之音乐》一书中,以音乐形态分析为依据,开创性地将世界诸多民族的音乐归纳、划分为三大体系,即“中国乐系”、“希腊乐系”和“波斯阿拉伯乐系”。当代民族音乐学家杜亚雄,于1980年代,在王光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音乐体系”、“欧洲音乐体系”、“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之说。